中医护理干预对风温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分析论文_高秋1,张小倩2

中医护理干预对风温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分析论文_高秋1,张小倩2

原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护理干预对风温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我院中医科26例风温病患者,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 26例患者通过中医治疗结合护理干预,21例患者显效,4例患者有效,治疗有效率达96.2%;24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2.3%。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风温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风温;中医护理

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以肺系病变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发病急、发热、咳嗽、咯痰、烦渴或气急、胸痛等为主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季为多,其发于冬季的又称为冬温[1]。根据风温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中呼吸系统的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与本病相似。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中医科26例风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3~56岁,平均年龄(46±2.3)岁。

2主要护理诊断及措施

2.1发热

与风热犯肺、痰热壅肺、邪毒炽盛有关。

2.1.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以及发热的时间和程度。测量体温,每4小时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做好记录。

(2)密切观察病人神志、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若发现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协作处理。

①汗出热退、烦躁、咳吐血块、血痰、胸痛增剧。

②汗出热不退,或反有增高趋势,脉数。

③神昏谵语,痉厥等热人心包者。

④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脉微欲绝者。

⑤邪热内陷,津气枯竭,皮肤出现斑疹,或瘀斑连成大片,色紫,并伴有其他部位出血或瘀斑,色泽干枯。

2.1.2生活起居护理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里热盛者室温宜凉爽湿润,邪人营血者安置在单人病室,避免强光刺激[2]。

(2)卧床休息,气息喘促不能平卧者给予半卧位,并予吸氧;咳嗽胸痛者取侧卧位;热盛动风者,加床档,防止坠床。

(3)保持床单干燥平整。如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切忌汗出当风,应及时更换衣被,并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拍背和局部按摩。

2.1.3饮食护理

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宜。宜食素食,半流食,少食多餐,忌肥腻、辛辣、硬固、海腥等物。鼓励患者多饮水,或进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绿豆汤等。如出汗多时,宜饮用淡盐水,或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气阴耗伤,可予养阴润肺之品,如百合、银耳等。热退,胃气渐复后给牛奶、瘦肉等。

2.1.4用药护理

邪在肺卫,中药宜武火快煎,热饮,取汗为佳。邪在气分,中药石膏宜生煎,药宜温服,可用鱼腥草、鸭跖草、金荞麦各30克,煎水代茶饮。邪在营分,药宜频频喂服,少量多次[3]。

2.1.5情志调护

向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的疾病知识的宣传,使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所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预防知识有所了解。激励病人及家属能够积极的参与治疗过程,并积极进行配合。

2.1.6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如50%的乙醇或温水擦浴,冰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循行处。

(2)遵医嘱给予退热药,如柴胡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

(3)高热不退,可针刺大椎、曲池、合谷、风池等,或十宣放血。

(4)给药或物理降温30分钟后观察体温变化,要防止因体温骤降而发生虚脱。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尤为注意。

2.2咳嗽、咯痰、胸痛

与邪热犯肺,肺气失宣或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气机不畅有关。

2.2.1注意观察病人咳嗽性质,咯痰的色、质、量,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向病人介绍引起咳嗽、胸痛的原因及诱因,指导病人正确排痰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无刺激性气味,禁止吸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定期空气消毒。

2.2.3咳痰多者宜侧卧,用空心掌由脊柱向两侧自下而上地轻叩背部,并可结合体位引流协助排痰。

2.2.4对咳嗽、气急者,取半卧位吸氧。

2.2.5可给服竹沥水20毫升,或肺宁合剂20毫升,以清肺止咳化痰。

2.2.6痰液黏稠者,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降低分泌物的黏稠度,年老体弱排痰困难者,可用吸痰器将痰吸出,以防窒息。

2.2.7指导病人掌握减轻胸痛的方法,如取患侧卧位,减少胸廓活动度,勿作深吸气等。指导病人避免诱因,预防发病。

2.2.8饮食上可用海蜇60克,荸荠10个煮水代茶,以化痰止咳。

2.3潜在的厥脱

与热人心营,正虚欲脱有关。

2.3.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神志、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等,如发现神昏谵语、体温骤降、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血压下降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协助救护。

2.3.2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羚羊粉、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药物,注意服药后的病情变化。

2.3.3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操作轻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

2.3.4设专人守护,床边应加床挡,严防坠床。

2.3.5病人神昏或发病抽搐时,应及早拿掉饰物、假牙等,以防发生意外。发病口噤者,用牙垫,防止舌咬伤。

2.3.6随时准备好抢救器材和药物,如氧气、吸痰以及开窍、醒神、退热等药物。

2.4便秘

与热盛伤津,肠道失濡;热结肠腑有关。

2.4.1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尤其服通腑剂后大便的次数。

2.4.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4.3保持心平气和,气机畅通。

2.4.4饮食宜食清凉润滑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瓜、香蕉、梨、苦瓜等。忌辛辣、香燥食品和醇酒。

2.4.5鼓励病人多饮水。

2.4.6排便护理

(1)协助病人采取正常半蹲姿势,以便更好地利用腹肌和引力作用。

(2)指导或协助病人排便时沿下腹顺结肠走向轻轻按摩,促进肠蠕动。

(3)指压长强穴,刺激肠蠕动,指压肛周膨出部位协助排便。

(4)如果出现粪便秘结,遵医嘱服用清热通便的中药,或给予番泻叶泡水代茶饮,生大黄片10克,泡水饮。必要时清洁灌肠[4]。

2.5有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

与口腔不洁,患病时机体抗病能力降低有关。

2.5.1指导病人与家属掌握保持口腔卫生的知识与方法。

2.5.2指导或协助病人于晨起、睡前及餐前、餐后行口腔护理,以保证口腔卫生。

2.5.3可用银花甘草液或冰硼散液,每日漱口3次。

2.5.4每日观察病人口腔黏膜有无异常,及时发现先兆,予以处理,如有黏膜溃疡者,遵医嘱涂化腐生肌散或喉风散,西瓜霜或药物贴片,也可用冰硼散水含漱。

2.5.5神志昏迷病人张口呼吸时,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覆盖口唇。

2.5.6口唇干裂者,涂以润滑油。

2.5.7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结果

26例患者通过中医治疗结合护理干预,21例患者显效,4例患者有效,治疗有效率达96.2%;24例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2.3%。

4讨论

风温一般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初起邪犯肺卫,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极期邪热壅肺,症见高热、咳喘、胸痛、咯痰等气分证候。重症内陷心营,症见神昏、谵语、抽搐[5]。后期则表现为肺胃阴伤,症见低热、干咳、口干咽燥等。当邪热由肺卫传入气分时,属“顺传”;一般在气分而解时,病情轻,预后佳。若逆传心包,热入营血分,病情重,预后差。邪陷正虚欲脱,则病情更为危重。

在风温病治疗及养护上,初期宜辛凉宣解,邪传气分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内传心包则宜清心开窍,后期肺胃津伤者予以清养肺胃之阴[6]。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风温病的中医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伍今,刘虹.温病特点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5,26(11):1195.

[2]王雪,姚新.温病学中的临床护理论述浅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7):1237.

[3]雷钧.中医服药护理探究[J].四川中医,2011,(11):119-121.

[4]王涛,毕怀梅,陈祖琨.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探索[J].全科护理,2016,14(18):1851-1853.

[5]张丽.风温病的辨证施教和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202.

[6]董广通,祁鑫,李铮,王雪凯,侯炜.温病“养阴清肺活血法”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7):78-81.

论文作者:高秋1,张小倩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  ;  ;  ;  ;  ;  ;  ;  

中医护理干预对风温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分析论文_高秋1,张小倩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