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王柏勇

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湖南江华 425500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2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其中A组109例为非血管性痴呆患者,B组110例为血管性痴呆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历进行比较。结果:在一般资历方面,除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组间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结果显示,丘脑、枕叶、顶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患者其基底节、颞叶及额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年龄、工作、烟酒史、脑梗死等,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可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影响因素

血管性痴呆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临床对血管性痴呆研究的深入,临床学者认为,该种疾病是因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障碍的疾病[1]。学者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多因素相关,认为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及两者的共同作用。为深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笔者对我院近期内接诊的2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接诊的21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修订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均经影像学CT、MRI诊断技术确诊,并排除了合并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的患者;合并震颤麻痹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的患者。全部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是否发生发生血管性痴呆进行分组,其中A组109例为非血管性痴呆患者,B组110例为血管性痴呆患者。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血管性疾病情况、生活习惯等。其中血管性疾病情况包括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酒情况、吸烟情况等。

1.22影像学资料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明确两组患者脑白质疏松情况、梗死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发病的部位。

1.3评定标准: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以三次测量的平均值进行计算,舒张压高于90mmHg,收缩压高于140mmHg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经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或任一时间段血糖水平≥11.1mmol/L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64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0.91mmol/L、血清三酰甘油水平≥1.70mmol/L、血清总胆固醇≥5.72mmol/L者可确诊为高脂血症;连续5天以上饮酒且每日饮酒量超过50ml可判断为饮酒;连续5天吸烟且日吸烟量达到10支以上判断为吸烟[2]。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一般资料方面,除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组间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组间生活习惯及血管性疾病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CT扫描结果显示,丘脑、枕叶、顶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患者其基底节、颞叶及额叶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表示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情况

注:与A组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老年痴呆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现以成为了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血管性痴呆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在老年痴呆中排第二位,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等有着严重影响,对严重干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血管性痴呆是可以早期进行预防干预的[3],因此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对于疾病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本次研究采取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文化、职业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关系密切。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也会逐渐衰退,因此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也会出现逐渐的减退。文化水平越高的患者,其认知功能衰退程度相对延缓,相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其认知功能衰退较快。此外,高龄患者其发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机率也会增加,本次研究显示高血压会增加血管性痴呆的患病概率,高血压会诱发脑部微血管动脉障碍,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因此增加血流阻力,从而引起脑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4]。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因此会导致患者脑部细胞功能的紊乱,这也会加大血管性痴呆发生的机率。高脂血症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导致脂质沉积血管壁,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粥样斑块的脱落会造成血管的堵塞,这样便会诱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此外,烟酒也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之一,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会直接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性及诱发血管性痴呆的机率。资料显示,在梗死部位方面,两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血管性痴呆患者基底节、颞叶及额叶的梗死率明显高于非血管性痴呆患者,分析认为,额叶纤维走形密集,额叶的损伤会影响正常的代谢功能,导致额叶代谢功能紊乱,因此会促进血管性痴呆的发生[5]。基底节区的梗死会导致基底核和皮层胆碱能通路受阻,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因此也会诱发认知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文化、职业、心血管病史、梗死部位、烟酒史等,临床掌握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可作为指导预防、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桦,罗永丽.安脑片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8):132-133.

[2]刘敬霞,李建生,牛阳.回族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3):839-841.

[3]武胜涛,张羽,李富慧,等.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4):57-59.

[4]王新占.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90-91.

[5]夏德雨.丁苯酚与尼莫地平临床研究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2):978-979.

论文作者:王柏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_王柏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