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对策研究论文

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对策研究论文

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对策研究

吴秀峰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 田径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境,为了进一步顺应时代发展,本文从课堂情况、教学认知、考评方式等方面分析现阶段高校田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从优化教学模式、完善选课制度、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高校;田径;教学;研究

田径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力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校田径课程不仅要肩负着增强身体各机能的重任,更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树立其科学的健身观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但现阶段的高校田径教学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单一、枯燥。由此可见,对田径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要提升田径课教学质量,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模式。因此,本文通过了解田径课的开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合理化建议。

鲁迅先生说,书信是作者“自己简洁的注释”(孔令境《当代文人尺牍钞·序》)。书信是写给特定对象的文字,表达意见,以求交流,故不尚空谈,亦极少华丽的修饰辞藻,更客观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作者的出身、经历、修养、学识不同,很多书信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丰富了璀璨的文学宝库。

把好食堂承包经营合同审核关。要前置风控,将隐患排查前移,对合同进行细致审核,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排除隐患。一是要邀请三方联审。即不能由食堂管理方与承包人单方签订合同,而应邀请法规部门、法律顾问、监管部门等第三方联合对合同进行严密审核。二是在合同中要做到“五明”,即明责任:明确甲乙双方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责任;明标准:明确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标准,并列出禁入负面清单;明处罚:明确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细则和流程,确保处罚有威慑力、能落实,而不能沦为一纸空约;明预案:明确制定应急预案,甲乙双方共同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备基金;明信息:明确乙方应该公开的信息具体内容、时间、范围和方式等。

一、高校田径课教学现状

(一)高校田径选项课开展情况

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在体育课程的选择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权,为其提供了自由的选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的选择。但是在选择过程中,高校的田径课程呈现出“边缘化”趋势。以辽宁省二十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5%的学生喜欢且愿意选择田径课程,整体也呈逐年递减趋势。可见,在高校中,田径课已很难吸引学生,甚至个别高校因选课人数不足而不能开设课程。

现阶段高校田径教师多数是在经济体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导致了他们对教学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相对欠缺。而高素质的教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学校应该给予田径课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让教师进行自修,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此外,借鉴先进的做法,引入教学专业人士、对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和专业指导,让更多田径教师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应有的重视。

百米林带中乡土树种占22科27属29种,外来树种47科75属94种,外来树种的数量远高于原生的乡土树种[13],比例超过了3∶1 (94∶29),这与上海地区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比例基本一致(547∶174),反映了高度人工化和城市化是上海地区人工植被的普遍特征。

田径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身体素质和普及运动知识,但现阶段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专业竞技性的授课模式为主,以跑、跳、投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运动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有所忽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运动能力的提高,更没有发挥出田径在强身健体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见,高校教师对田径教学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由于目前田径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竞技性较强,导致在训练过程中强度过大,增加了学生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担,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于田径课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高校教师对田径教学的认知

从小学到高中田径课程是学校必修的课程,也是中、高考的测试项目,也了解到其对提高身体各机能的益处。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育的成熟期,但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且多数同学更愿意选择趣味性、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这造成选择田径课程的人数越来越少,加之田径课程的授课模式较为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对教学效果也会有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田径课程的认知,更会阻碍高校田径教学的开展。

二、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对策

(一)完善选课制度、提高田径课地位

在选课模式上,以兴趣为主,但四年中必须修一门田径课,这样不仅能提升田径课的地位,也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这门课程。在选择之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对该运动项目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班,解决因学生水平差异带来的教学问题,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统计量的第二个用途是作独立性检验,教材中已经给出了吸烟与癌症相关性检验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无论是假设检验还是独立性检验,本质上都是提出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其中一个叫原假设或零假设(记为H0),另一个叫备择假设(记为H1).利用样本判断拒绝H0还是接受H0,即对H0进行检验,此类问题称为假设检验问题,独立性检验也是假设检验的一种.

(二)高校学生对田径课程的认知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更新知识结构

(三)革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氛围

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田径运动的特质,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基本都是将学生当作客体,每节课的内容设定都是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集体练习,在复习和巩固中学习套路动作,导致学生需要反复用练习法、模仿法进行练习,课堂较为枯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制约了田径教学的发展。因此,改革田径教学必须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方面入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体现竞技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将技术动作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许多田径教学内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田径教学模式。

(四)改革考评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模式

对田径课教学认识不足,导致了现阶段课程的考评制度充满竞技化的影子,具体表现为定量化指标过多、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缺少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多数学生表示很难达到考核标准,这样的考评标准增加了学习难度、降低了运动兴趣,使田径课很难吸引学生。面对此类情况,授课教师结合课堂表现,平时考勤等方面制定多种考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在考核内容上,增设考核内容,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两项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参 考 文 献 ]

[1]张惠红.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研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2):96.

[2]乌卫星.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S1):158-159.

[3]闫文伟.论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及其构建路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9):113-117.

中图分类号: G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20-0291-01

标签:;  ;  ;  ;  ;  

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与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