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际效果分析论文_张文林

锦州市第二医院 辽宁锦州 121001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微骨折术治疗)与参考组(清理术)各为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后Tegner运动功能评分、膝关节Rasmussen 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egner运动功能评分、膝关节Rasmussen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参考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软骨组织结构恢复,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效果显著。

关键词:关节镜;微骨折术;膝关节;软骨损伤

膝关节软骨缺损为骨科常见代谢性病变及免疫性病变,多发于暴力损伤;由于膝关节软骨内无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组织等,因此损伤后无法自然修复[1],需要依靠手术治疗,然而临床尚无特效软骨重建及软骨修复的方法。为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笔者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病例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均为单侧损伤,病程为2-15个月,平均(6.73±2.66)个月,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0.03±3.33)岁;21例有弥漫性压痛、19例有肿胀症状;Outerbriidge评分对软骨损伤进行分级:Ⅰ级25例,Ⅱ级30例,Ⅲ14例,Ⅳ级1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关节镜下行微骨折术治疗,采用硬膜外持续麻醉法,麻药起效后评估软骨损伤情况,重点观察损伤程度、范围以及潜在性剥脱的软化区域。术中首先处理受伤半月板,之后取出软骨内游离物质,同时去除损伤部位周围松动的软骨,软骨去除后观察损伤部位软骨是否牢固。观察软骨组织以及软骨损伤边缘稳定、正常后,用刮匙清除损伤区域的基底钙化层,保证损伤部位与正常软骨之间为池状。初步清理软骨损伤部位后,反复冲洗关节腔内损伤部位,彻底清除关节腔内碎屑及悬浮物。若滑膜组织有炎症反应,则需将滑膜组织切除。用微骨折锥在损伤软骨上垂直打孔,之后以螺旋渐进的方式逐渐向中心打孔,需注意骨孔间距始终保持3-4mm,孔深度为4-5mm左右,所有骨孔要保证下板完整性,打孔时观察出现脂肪滴以及渗血情况,则停止打孔。打孔结束后松开止血带,并给予冰敷、加压包扎。术后膝关节制动1-2天,并依照患者膝关节软骨的恢复情况逐步给予被动锻炼、非负重锻炼以及负重锻炼。

参考组采用常规清理术治疗:行清理术,首先在膝关节前、后分别做内、外切口,之后采用探针、刨刀、弯刮匙等清理软骨损伤部位,之后将软动的软骨组织去除,并通过灌洗液将关节腔冲洗干净。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术前、后观察患者Tegner运动功能评分、膝关节Rasmussen 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共10项可代表膝关节运动能力的动作,每项最低1分,最高10分,患者尽最大可能做出相应动作,并得到相应分数,分数越高则表明膝关节运动功能越好[2]。膝关节Rasmussen 评分:主要包含关节活动度、疼痛情况、稳定度以及 伸膝能力四项,满分30分,差:≤9分,尚可10-19分,良:20-26分,优:≥27分,分数越高则表明膝关节综合评分越高[3]。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以t检验,以双侧α=0.05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前、后组间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前观察组与参考组Tegner评分、膝关节Rasmussen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具体见表一:

2.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慢性疼痛,1个月后自愈,并发症发生率为2.5%,参考组术后未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推进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膝关节疾病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而膝关节软骨损伤也成为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膝关节软骨生长需要营养主要来源于关节滑液,损伤发生后,损伤部位无法自行修复,部分患者损伤发生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不重视病情,导致软骨出现退行性改变,引起膝关节病变、骨关节炎等,为患者生活及工作带来较大不便。关节清理术为传统常用术式,在关节镜的辅助下将病灶内的组织碎片以及炎性物质清除,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然而术中患者软骨组织无法被及时修复,术后患者损伤仍存在,易复发疼痛等,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不佳。微骨折术通过在软骨受损处垂直打孔,对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产生刺激,并使其进入受损部位诱导软骨生成。在关节镜的辅助下,利用手锥在骨面上制造微型骨折,诱导骨髓自行溢出,通过局部出血的方式覆盖受损组织表面,借助于血块中的干细胞分化为纤维组织及纤维软骨,从而对软骨受损部位产生修复作用,实现膝关节面的软骨修复。淳德勤在对98例软骨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微骨折术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清理术组(P﹤0.05),认为微骨折术在软骨损伤的治疗中效果要明显优于清理术[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Tegner评分、膝关节Rasmussen 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参考组(P﹤0.05),表明通过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可以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有助于其功能改善,减轻疼痛。这是由于通过手术为软骨组织提供了营养成分,实现了关节软骨的修复,另一方面,术中将炎性介质、纤维瘢痕组织等进行了清除,实现了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较快恢复。观察组术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慢性疼痛,且在术后1个月后自行消退,表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安全性较高,具有可行性。

膝关节生物力学机制以及解剖结构均比较复杂,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的治疗在一些存在剥落膝关节结核、大面积软骨损伤的治疗中比较棘手的,软骨修复有限,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断研究深入,提高自身技能,实现患者康复。总之,在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中,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具有明显优势,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继营. 关节软骨损伤组织工程修复的进展[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6):1-2.

[2]朱波,赵力,赵金岩,等. 急性滑脱性髌股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下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2015,35(3):234-241.

[3]丁明,徐虎,王迎春,等. 前交叉韧带断裂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影响因素[J]. 中华创伤杂志,2015,31(06):512-516.

[4]淳德勤.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102-103.

论文作者:张文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  ;  ;  ;  ;  ;  ;  ;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实际效果分析论文_张文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