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与发展_教育论文

浅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与发展_教育论文

中国的中学地理教育研究及其发展小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发展较快,教育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程度显著提高。仅仅从宏观层次上研究一般教育规律,已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同时从微观方面,特别是对各学科教育领域,进行具体深入探索研究,便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都掀起了增强应用性的浪潮。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教育科学的应用层次的分支学科教育学开始篷勃发展起来,地理教育学就是其中之一。1984年,日本地理教育研究会编出《地理教育论》,同年,英国伦敦也出版了专著《地理教育》,这标志着地理教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已突破旧的教学法学科的狭小空间,向着建立自己独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高峰攀登。

与国际浪潮同步,中国的地理教育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尽管缓慢,但却坚决;尽管艰难,但却顽强。下面,笔者拟就中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的回顾和评述。

中国的现代地理教育开始于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首次开设“舆地”一科,比西方落后了约200年。也只是从这时起,对地理教育的研究才零零星星地开展起来。但一直到解放前夕,这一领域仍几乎是空白,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竺可桢先生于1929年发表于当时的《地理杂志》上的论文《地理教学法》,大致可以认为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崭新气象。1956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育开始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但好景不长,1958年掀起了教育大革命,1963年颁发了新大纲,课程被压缩了一半以上,地理教学质量大大下降。由于政治挂帅,教育科学研究也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不重视教育科学规律的研究,不按教育科学规律办事,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实际上给教育事业造成了损害。地理教育研究虽然有所开展,但并没有突出的进展。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地理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遭到严重摧残,课程砍光,老师跑光,更谈不上搞科学研究了。这一时期,地理教育研究走进了低谷。

进入80年代,地理教育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地理教育研究也有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可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复苏阶段(1977~1984)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7年国家恢复国家高考,把地理列为文科高考科目之一。1978年国家颁布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此为契机,地理教育迎来了春天,地理教育研究也渐渐恢复和开展起来。据笔者根据《全国报刊目录》的不完全统计,1977年全年在全国的各类报刊上,只有一篇关于地理教育的论文。到1978年为3篇,1979年9篇,1980年18篇,1981年激增至43篇,此后到1984年每年约有40篇左右。各类地理教育刊物也纷纷创刊或复刊。这反映了在长期的沉寂之后,地理教育界急于提高地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迫切心情。

总的看来,这一阶段的地理教育研究仍然停留在教学法的层次上,主要是交流教学经验,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讨论怎样更好地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等问题。对于地理教育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可以认为,这一阶段的研究水平仍处在最初的经验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深化,以建立地理教育学的理论框架。

二、繁荣阶段(1984~1992)

1984年,中国地理教育界展开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地理教育和智能发展的讨论。这也是教育界关于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讨论在地理教育研究中的反映。这次讨论促进了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使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从原有的狭隘的教学法学科的圈子里跳出来,开始更多地注视理论层次的问题。在地理教育的本质,地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现代教学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课程和教材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地理教育的测量和评价,地理学习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地理教育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地理教学目的、教育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代化。1987年颁发的地理教学高中大纲,1988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就是这一阶段研究结果在教育政策上的集中体现。

总的看来,这一阶段的地理教育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还嫌肤浅,多是浅尝辄止地套用新概念、新方法,没有从地理教育本身出发,去寻求地理教育内在的规律,或者说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上基本受行为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思想仍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三、困难阶段(1992~至今)

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27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会上通过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地理教育的价值、地理教育的内容、地理教育研究、地理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作了总结性的阐述,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显示了地理教育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方面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这对全球的地理教育工作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然而也正是在1992年,国家教委推出了所谓的高考改革方案,宣布1993年以北京等6省市为试点,取消了地理高考。此后全国各省纷纷效仿,形成了一股轻视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恶潮。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还未消除之时,取消地理高考无异于将地理科打入另册,宣布为可有可无的廉价科目。这与国际上重视地理教育,强调地理教育价值的趋势完全是相违背的。在这一教育政策的冲击下,全国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陷入了困境之中,刚刚繁荣起来的地理教育研究工作又跌入了低谷。

从这一阶段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关于地理教育的文章来看,前一阶段那种活跃的学术局面不见了,更多的是关于地理教育价值的思考,地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总结以及未来的展望,另外还有一些介绍国外地理教育的经验及对当时教育改革的争论、中外地理教育等比较零星的论文。反映了这一阶段地理教育界对地理教育的反思和再认识,力争从中国地理教育自身和国外先进的地理教育经验中寻找出路,希望在困境中求发展的心态。

应当承认,发展至今,中国的地理教育研究是有成就的。有许多地理学界的老前辈为此作出了贡献。著名的如竺可桢先生,他在1929年写的《地理教学法》一文现在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褚亚平教授主编的《地理教育学》和孙大文教授主编的《地理教育学》可以说是现阶段地理教育研究的水平之代表。这些研究促进了地理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要建立起完整的地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还有一段距离。笔者认为,应当比照教育学模式,在地理教学法和地理教学论的基础上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尽力完善地理教育学的体系。

地理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地理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因此它的理论基础来自教育学。过去地理教育界对此不够重视,片面地从地理学去寻找理论依托,致使地理教育研究总脱离不了教学法和教学论的樊篱,达不到教育学的高度。笔者认为地理教育“教育”为本,“地理”只是提供材料。但因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地理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较也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这种特殊性的制约,地理教育的理论基础不是对普通教育学的简单因袭,而有单独研究的必要。这里主要包括地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地理教育史,地理教育中的心理学,地理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地理教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

地理教育模式研究。教育模式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教育历史中积淀形成的,它适应于该国的国情。但教育模式是否合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用,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国的地理教育模式可以说基本上是不成功的。那么,对现状的充分认识和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如何改革和调整,便是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这里包括地理教育的现状调查,国内外地理教育模式的比较,地理教育模式分类,地理教育模式的结构,地理教育模式的测量和评价等问题。

地理教育技术研究。先进的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运用有效的教育技术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地理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技术支持。而地理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也要求特殊的教育技术支持。这里包括视觉媒体(例如照片、图画、投影、幻灯、地图等),听觉媒体(例如音乐、演讲、各类音响等),多媒体(例如录像、电影、视听光盘等),交互式媒体(例如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软硬件设计,效率评价等问题。

以上几方面,笔者以为是地理教育研究中应大力加强的方面,有些还是地理教育研究中的空白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建立地理教育学的完整学科体系也许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地理教育的现代化也会作出贡献。中国的地理教育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与过去不重视基础研究是有一定关系的。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加强基础研究,真正把地理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地理教育在中国一定会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所深信的那样,“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标签:;  ;  ;  ;  ;  ;  

浅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研究与发展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