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现状、主题与未来发展_政治论文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现状、主题与未来发展_政治论文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现状、主题及未来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政府论文,未来发展论文,现状论文,政治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政府与政治在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学者们认为政治学的研究一般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行政管理、比较政治、国际政治、外交学等方面,行政学的研究一般包括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政府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由此可见,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学术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国外,“本国政治”一般都是政治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有些学校甚至设置政府学系或政府学学院,本国政府与政治更加受到重视。

学者们的认识与有些人的认识是不同的。有人问,为什么要设置中国政治专业,难道各个学科不是以研究中国为重点的吗?政治学就是要以研究中国政治为重点嘛!问题提得似是而非。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都设置了带中国字头的系科专业,为什么政治学就不能呢?问题的关键是政治要不要研究,能不能研究?政治是众人的事情还是少数人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政治学被定义为“伪科学”而遭到取消的厄运。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长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1949—1990年的40年中,竟没有出版过一本专门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著作,简直不可思议。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领域放松了许多,人们可以在一些夹缝中研究和讨论一些政治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党政关系问题等,如李逸舟、王仲田编的《党政分开理论探讨》(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但由于人们的思想不够解放,系统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著作仍然没有出现。进入90年代,由于市场观念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学者们开始冲破禁区,研究政府与政治,并撰写大部头的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著作,形成了“三本”与“两套”有代表性的作品(除此之外,重要著作还有徐勇著《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1992年)、芮明春主编《政府学》(1993年)、施九青等著《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1993年)、朱光磊主编《当代中国政府过程》(1997年)、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997年)等)。

三本书是指:谢庆奎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1991年)、高民政同志主编的《中国政府与政治》(1993年)、王敬松社长著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1995年)。《当代中国政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当代中国政府理论与制度的著作。著名政治学家赵宝煦教授为该书作序,指出这是继中国政治学名宿钱端升教授所著《中国政府与政治(1912—1949)》之后的一部专著,具有首创性、理论性、实证性等特色。该书首次对政府理论、宪法原则、党政关系、政府发展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并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对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职能配置进行了论述,代表了90年代初的认识和水平。正因为如此,该书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在中国大陆和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普遍受到欢迎,被大量引用,并被指定为大学的必读书或参考书,还多次获奖。

第二本书的作者多数是在空军政治学院工作的同志,他们发挥知识领域的优势,详细地论述了国家武装力量的构成、制度与领导体制,以及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是独树一帜的。[1] 第二个特点是对中国政治的分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国体、政体、选举制度、国家结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干部制度、人民武装力量、基层群众自治、社会团体等。第三个特点是比较系统地叙述了香港、澳门、台湾的政府与政治,符合90年代的发展进程。第四个特点,即著名政治学者王沪宁教授在序言中所指出的,论及了中国政府与政治在社会动态发展中的态势,把中国政府与政治放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去加以透视,展示了趋向,如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析等。

第三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王敬松社长。他以历史学者严谨求实的笔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的历史事件、政府制度、政治经济进行了准确无误的记述,并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权的要求进行了超前性的分析,提出了间接政府、民权政府、限权政府、法治政府、富民政府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三本书各有特点和优点,但也有不足。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三本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回应均显不足,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党与市场关系等问题,甚至还没有提出。其后出版的两套丛书对于这些问题则已经有所研究。

第一套丛书是谢庆奎教授主编的《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丛书,计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政府职能的经济分析》、《省政府管理》、《市政府管理》、《行署管理》、《县政府管理》、《乡政府管理》、《镇政府管理》、《特别地区政府管理》、《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等10本,自1994年至1998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陆续出版。这套丛书对政府规范、政府环境、政府结构、政府功能、政府运行、政府发展均有研究,开拓了政府研究的对象、范围和视野。其中既有系统的理论著作,也有个案研究,既有宏观分析,又有中观和微观分析,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术性和现实应用性有机统一,对于推动政府理论研究和政府改革,对于政府的实际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套丛书为《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计有王沪宁、曹沛霖、林尚立等人分别撰写的专著《革命后社会的政府》(待出)、《政府与市场》、《国内政府间关系》、《政党与政府》、《政府过程》、《政府权能理论》、《中国行政改革》、《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等8 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学术界对这套丛书有较高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同志认为,“该丛书是值得已在政治家岗位和立志当政治家的同志们认真一读的。”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吴大英教授指出,“该丛书切合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需要,作者认识问题的角度新疑、独特。”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李景鹏说:“这是一套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丛书。[2]

这两套丛书综合运用当代政治分析方法,以当代中国政府的某一基本要素如政府体制、政府管理、政府过程、政府权能、政府间关系以及政府与政党、市场的关系等为研究对象,深入具体地阐述了某一方面的政府理论与实践,可以说它们代表着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并且正在把这个领域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但不无遗憾的是,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一些方面甚至是重要的方面仍然没有涉及,如政府运行机制、政府公共政策、政府与社会、政党与市场等问题,以及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学界共同努力,深入研究。

这就是说,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就研究领域来说,还需要拓展和深入;在研究课题上,需要增加新的内容,增添一些更接近实际的课题;在研究方法上,迫切需要更新,在坚持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等传统方法的同时,要尽快吸收和消化国外的新方法,诸如新制度主义、定量分析等。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领域,要确定一个研究方向,确定一个研究目标。有了方向和目标,学者们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

王沪宁教授在1993年为《中国政府与政治》出版作序时正确地指出,在世纪之交,中国正处在新战略态势下。这种新战略态势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一是现代化被确定为中国的总战略目标;二是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战略转变;三是国际战略格局正处于剧烈演变之中;四是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战略重点。[3] 这种新战略态势向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决定了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任务、方向和目标。任务有五个方面:①超大社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②一党执政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③公有制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④社会资源总量有限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⑤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之间的关系。[4]方向和目标是构筑中国特有的政治体系模式。并且指出, “构筑政治体系模式,往往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价值层次的理论,一是操作层次的理论。”[5]

在《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的总序中,王沪宁教授根据变化了的政治与经济形势,提出了新的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任务、方向和目标。方向和目标是优化政府体系。任务有10个方面:①加强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②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③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制体系;④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⑤加强基层群众自治;⑥不断调整政府职能、权力范围和行政关系;⑦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干部队伍,健全干部体制;⑧建立富有活力的政府机构;⑨完善政府运作的动态过程;⑩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7]

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以及自身政治地位的变化,王沪宁教授在前后相隔5年的两个序言中所提出的问题尽管有些不同, 前者更具有挑战性,后者则更具体,但却都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所提出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前后也有差异,但通过优化政府体系,最终构筑中国特有的政治体系模式,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领域内涵丰富,范围宽广,目标远大,前景辉煌。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在这方面仅仅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甚至只是准备工作,还有更多的事情等待我们去认识,去研究,去开拓,去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大有作为,大展宏图。

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领域,综合学术界各方面的意见,我提出如下研究课题,作为近期和中期的研究方向:

第一,政府理论。关于政府起源、性质、目的等问题,应该有深刻的阐释;对政府规范、政府环境、政府结构、政府功能等问题,应该有全面的解说;对政府发展问题,要做深入的研究和发挥。

第二,政府运行机制。这是一个薄弱环节。从静态描述出发,曾有过对决策和执行体制的论述,出版过著作和文章。但从动态研究角度上看,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一本著作或一篇文章。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共政策。这是急待开发的研究领域。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制订公共政策,以及维护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政策。我们对此缺乏研究,以至于有些方面的公共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已经出台的公共政策效益也不高。

第四,优化政府体系。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范围涉及以上提到的10个方面,关键是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权力、政企、府际等各种关系。

第五,民主政治。这不仅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课题,也是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课题。王沪宁所提出的与民主政治相关的五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与政治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第六,法制建设。这是中国政府与政治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问题,必须深入研究,加强建设,以便依法行政,最终实现依法治国。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立法、执法问题,而且还有人治、法治的问题。如何加强法制观念,以法治代替人治,在中国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法制建设过程中,对于政府的微观规章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第七,政治文化。这是中国政府与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既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何继承财富,甩掉包袱,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如何反对“左”的思想观念,清除“全输全赢”的思维模式,则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八,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这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的重要方面。在这个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地方各级政府自主性决策问题,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划分问题,东西部、南北方的差距与平衡发展问题,地方自治问题,“地方主义”问题,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领域是宽广的,也是深邃的。前面论及的“三本”书、“两套”丛书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的政府与政治的著作,只能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为繁重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更为艰巨的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更为深广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发。为深入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开辟新的领域,研究新的课题,我们拟组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丛书,共计出版10本书,三年内出齐,以期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组编这套丛书,我们准备以下列四点作为基本指导思想: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注意把他们的理论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来对待,而不拘泥于他们的只言片语,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实话,说真话,不说假话、空话,全扫官场恶习;③贯穿改革与发展的精神,敢于批评,大胆建言,勇于设计,小心求证;④积极吸收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但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努力做到规范化和本土化的统一。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本套丛书的学术价值,是我们总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内容上,我们强调四个“结合”:①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②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相结合;③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④论述分析和叙述描绘相结合。在四个“结合”和叙述描绘的基础上,侧重于宏观研究和理论分析,既要回答“是什么”,又要回答“为什么”。

在研究方法上,则要因书而异,但又力争创新。历史主义的方法,新制度主义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的方法,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并用。

在丛书的研究框架结构上,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都是广义的政府概念和狭义的政府概念单独使用或并用,都是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以权力为中心,以制度为重点,政府与政治相结合,并涉及社会、文化领域。

如何深入开展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这个问题是重要的。但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还应该强调,就是应当重视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不只是能否设立专业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众人拾柴火焰高。全社会都重视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就有希望把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们是应该努力的,但只有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不应该看作只是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政府与政治能不能走向现代化,能不能实现效率政府、民主政治,能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已经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头等重要的大问题。不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全社会都应该以各种方式关心、爱护、支持并重视对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0—02—25

标签:;  ;  ;  ;  ;  

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的现状、主题与未来发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