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_儒家论文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_儒家论文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论文,文化与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探索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有血缘关系。企业文化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肯定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的“传”,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以传示人也。”“统”,颜师古说:“继也”。传统有世代相传相继之意,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有精神层面的,有制度层面的,有物态层面的等内容。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属精神形态的所世代承传下来的内容,如思想、道德、心志等。

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分析。

第一、从历史学的角度去把握分析。传统文化是历史往昔承接下来的,或是古代的历史,或是近代的历史,或是发生在现代历史被今天承传下来的。从历史学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似乎有这样的一个特点,被历史保存得越久远其价值含量越大,如同酒越陈其香醇越高一般,如诞生在先秦时期那些文化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发生在近代与现代的那些文化,虽不如古代传承下来的那样品位高,保存价值大,但因为它紧贴今天,更值得人们注意、研究与总结。

第二、从民族学的角度去把握与分析。文化总是依附在一定的民族基础上而生存的。世界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只不过有宽厚狭浅的区分。文化作为事物,同世上任何事物一般,有时的界定,有空的界定。时,时限、历史性;空,地域、民族性。文化总是时空结合而存在的。我们这里讨论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辉煌的,珍惜自己的文明。但也敢于借鉴他民族的文明,互我所用。

第三、从社会实践学角度去把握与分析。文化本身是在社会劳作中产生的。历史的文化传承到今天,代代相应,不是简单地沿袭,却是被社会、被后人经过不断吐纳、不断劳作而传承下来的。这是文化的社会性一个方面;另外,他民族的文化被借鉴,引入到本民族来,也不是简单吸纳,也是经过一番吐纳、消化、汲取,才能转化为本民族自己肌肤上的东西,这是文化社会性的另一个方面。

关于传统文化的价值。一般地说,诞生于历史的传统文化得能延续至今,被当今社会所认可、容纳,其所含的品质是正面的。但是,也有些属糟粕、负面的东西,因为种种原因被残存下来,如泥沙随珍珠顺奔腾的江河冲刷下来一般。但是总体地说,能流传于世的文化其正面的东西要多于负面的东西,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普遍规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也如此。

中国文化中有正面价值的东西,这是主要的。比如崇尚爱国精神,崇尚民族和谐精神,崇尚集体意识的精神等,也有属于负面价值的东西,如渗含有封建宗法等内容的一些东西,这些是属支流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大于糟粕,正面大于负面,可被下列事理得以说明。

第一、被我国历史的辉煌所证实。70几年前美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化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斯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它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是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罗素的话讲得很中肯,一语破的地指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第二、被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所证明。我中华民族虽经几多磨难,已遭受过异国侵略,但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不被消亡,且日益强大。我炎黄子孙遍布世界五洲四海却没有分崩离析之感。要问这是什么缘故,是我同胞生命同脉、血脉同族、文化同根的缘故,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缘故。加拿大华裔教授叶嘉莹说得好:“没有传统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传统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第三、还被世界各地重视我传统文化这个事实所证明。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令异国人瞩目并加以移植借用。西方人承认,欧洲文明得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给予影响是其中一个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后,亚洲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之为东方文明圈,引起西方人广泛注意并加以研究,研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其实,我东方人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东方文明圈是以中华传统文明为主干的,东亚一些国家与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我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功不可没。

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价值辉煌,不是要我们对此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是要自勉自励,兢兢业业,弘扬优秀文化;也不是要我们姑息负面部分、落后部分,而是扬弃它。

有人鄙薄我传统文化,只看到其中的负面部分并夸大其词,看不到优秀部分,把我国近一二百年来的落后状况的罪责推怪在我传统文化上,责难在我祖宗的身上。怨怨艾艾,骂骂咧咧,自暴自弃,自叹祖国的月亮不如西方圆,这些怨艾和诅咒于强盛我祖国于事无补,也是一种没有出息、没有本领的表现,应该按照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去做才是:“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67-668页)。

我们要做好承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这是具有多重意义的事。

一是承传历史、发展今天的需要。历史是一条长河,今天是昨天的未来,昨天是今天的过去。利刃不能断水,时间的移动不会使历史中断。研究传统实际就是研究昨天、今天与未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二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份凝固剂。它本身就是民族智慧创造的,是千千万万的民族成员心血浇铸的。历史上在它的作用下,我炎黄子孙“我以我血荐轩辕”。在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动员我中华子孙为建设我伟大祖国尽心尽力。

三是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发展新文化的需要。文化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文化不会僵死,因为劳动永远存在且不断出新。历史的文化在历史的现实中出世,今天的文化在承传昨天文化的基础上实践中诞生。弘扬传统文化,弘扬这个词的名词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传承加发展,只讲传承不讲发展那会泥古不化,只讲发展不知传承,那发展就会给人空中楼阁的感觉。要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现实中讲弘扬传统文化。

四是建设我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也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弘扬优秀文化,发展新文化,也必将对现代建设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价值

让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谈起,可从多个角度作分析。

第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力作分析。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层面喻矿藏,这矿藏着有如下特点:矿藏形成历史悠远,有文字记载的就逾五千年;矿藏分布疆域宽广,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处处有宝藏;矿藏资源丰厚,经史子集形成文字的浩如烟海;矿藏资源品种齐全,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有军事方面的,还有可供管理领域借用的等等;矿藏品位极高,举先秦诸子学说为例,很多观点就十分精辟,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思想。上述文化,其中有些现实就可取用;有些经过改造后就可采用,有些待争鸣辩析后去芜存菁地取用。

第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殊性作分析。前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矿藏资源丰厚。有诸子,有百家。在诸子百家中最具影响的是儒家、道家,其影响扩及世界,其中尤数儒家影响最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在特点,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几经朝代更迭,儒家学说始终占据在历史主导位置上;横观各行各业行为绝大部分都被烙上儒家文化的印痕。中国人口几亿人其心中也或多或少地渗含着儒家思想痕迹,而不管他是否意识与否。其中甚至包括那些声称自己已与儒家思想决裂的人,包括那些已旅居、侨居,或已成外国公民的中国人,著名华裔科学家扬振宁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在美国已住了40多年,对西方的作人方法也有了解并受到影响,但是我处世做人,仍旧是从我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观念出发。”这是为什么呢,马克思有一段话可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现实的、从过去承传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

第三、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作比较分析。现在世界上存在一个叫东方文明的概念,这东方文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干的。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往昔西方的显赫有日渐被东方所冲击所替代,这就引出了一场东方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快于西方、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异同的讨论。东方文明与两方文明的区别处很多,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哲学观不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干的东方文明强调人际和谐品德,在这样思想指导下,讲集体主义,讲大同思想,讲仁爱,讲亲和,讲协作,讲宽容,强调个人修身;而西方人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独立品格,在这样思想指导下,个人主义得到充分发挥,讲个人利益,讲个人奋斗,强调不依赖他人甚至包括父母子女而自立,强调利益机制,强调民主自由,信奉法制等等。

在上面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已较多地谈到了儒家文化问题,国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重要,对我国、世界影响重大,对其是非争论也最大,因此有必要对儒家文化作一番辨析。

对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代表著作《论语》及儒家文化,人们的争论有两种意见:肯定的(基本肯定的),否定的(包括基本否定的)。持绝对肯定意见的认为儒家思想一切都好;持绝对否定意见的认为孔子、《论语》、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是反映封建社会的礼教关系,是维系封建社会秩序而存在的,它束缚着人们的个性解放,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应予彻底消除。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孔子、《论语》、儒家文化要作辨证分析。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都不对。然而,近一百来年,对儒家的批判已经不少了,且过激。似乎觉得当今应多讲点它的合理处才是。儒家文化是崇尚人际和谐为内容的一种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对现代社会还是有用的,关于这,下面还要论及。

历史证明,不实事求是地批判孔子是批不倒的。在我国有过两次大的批孔运动。一次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这个运动对于反封建促进思想解放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过于激进了,在泼去污水的同时扔掉了孩子,效果并不很理想;一次发生在所谓“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场批孔运动有别的政治图谋,纯属胡闹,无可取处。

有批孔的也有尊孔的。据说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台湾省、港澳地区,还有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大陆六十年代大搞所谓批孔运动的同时,他们虔诚信奉孔子思想不动摇。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有经济发展四小龙之雅称。

学孔是世界范围的事。早在十七世纪前后,孔子思想就被引入欧洲,欧洲不少学者,如伏尔泰、狄德罗、歌德、卢梭、魁奈都受过孔子思想的影响。席勒写有名为“孔子的箴言”的诗,伏尔泰、魁奈的家中还挂有孔子的画像,孔子思想对推进欧洲文艺复兴起了积极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也非常崇尚孔子,写过论孔子,论《大学》那方面文章,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很大。

西方还有人认为重视孔子思想是化战争为玉帛的一法。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人认为仅靠科学技术进步解决不了人与人的冲突问题,甚至还会导致战争,认为不如孔子的大同思想的人文学说好。当时国联副秘书长斯佩丁女士就撰文提倡要用东方文明、儒家学说来唤起世界的和平意识。在欧洲、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股学孔的高潮。

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世界经济高速度增长,竞争加剧,金钱诱惑等,西方人间世态炎凉,老人寂寞、青年虚空、幼年少年孤零,西方人为了求得这些问题的解决,于是再一次掀起学孔热潮,试图从孔子的伦理学说、社会学说中找到救世方策。

叙述上述情况,说明对孔子、《论语》、儒家思想是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的。具体地应该如何认识孔子、《论语》及儒家思想呢?

应把孔子视为人不是神也不是鬼。把孔子神化为神,迷信地认为他至高至尊是大圣人,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不对。把孔子神化为是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把近一二百年我国的落后的责任统统推诿给他,也不对。孔子是布衣汉,幼年在贫贱中成长,好学上进,三十而立,仕鲁,此后从仕、从教、从政,做出了成绩,是一位举世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是儒学的经典,主要的是一本讲伦理关系的书。应一分为三地看待该书。有精华部分,有糟粕部分,有明暗互见部分。所谓精华的,就是指《论语》中与人民性相联系的那部分内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真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想,这应予继承与发扬;所谓糟粕的,就是指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那部分内容,这是消极因素,如君君、臣臣的封建宗法思想必须坚决摒弃之;所谓明暗互掺的,就是指某个观点正误隐晦,从某种角度讲是正确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又是错误的。它隐含着智慧的萌芽。比如关于“仁”的思想。这部分内容在《论语》中是大量的。取用这部分内容时必须持审慎的态度,取其合理成分,并赋于人民性的解释。

在清理儒学思想时,为了增强其生命力。绝不能从陈旧意义上去把握其内容。应该把它放置到现代文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让其与西方文明作撞击,与现实社会文明作撞击,创造性地给儒学思想做出合乎科学、合乎理性、合乎时代意义,但又不失儒学神韵的解释。

毛泽东同志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江泽民同志也多次讲了要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要积极吸收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毛泽东、江泽民的话,为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思想指明了方向。

现在让我们联系经济问题、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再说些中国文化的价值问题。

澳大利亚汉学家利特尔与里德合著的《儒学的复兴》一书中说:“21世纪管理学的主流将来自东方”,“许多世纪以来,中国神话与圣哲独特地感召着东北亚各国,虽然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它的有效性面对西方的巨大挑战。但是,现在它正在复兴,……并且将带领进入21世纪。利特尔、里德两位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经济这个问题的威力。

美国人弗兰克·吉布尔写的《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一书也讲述了上述观点,称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因为受两种不同文化影响的结果,“一种是修改和完善了的儒家劳动的道德(按,即东方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明),一种较深刻的影响即我们的(按,即西方的文明,美国的文化)影响。”吉布尔还形象地称日本所实行的经济是儒家资本主义经济。

类似上述澳大利亚、美国朋友的话,称颂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济之力管理之力的,出于外国朋友之口的,我们还能引证不少。这里想再引述两段日本学者、新闻单位直接颂扬我传统文化具有管理价值的话。

日本学者村山孚一次在讲学中在讲到日本经济成长何以迅速这个问题时说,日本企业得以发展是依靠管理的两根柱子运用的结果,在生产经营景气的情况下依靠美国的那套管理方式这根柱子管,在不景气的情况下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所揭示的那套管理思想这根柱来管。村山孚先生的话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独特的管理魅力,是讲得很好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生产经营不景气时能用得,在生产经营景气时也是能显威力的,比如此刻难道不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仁爱管理,智谋管理一套做法吗?

1987年2月3日日本《日经产业新闻》刊出一篇文章,题目是“从中国的典故中学习经营之道”,予人启示。文章说,日本企业家从中国的三子、三书、三种观念学派那儿学到了经营管理的学问。这三子、三书、三种观念学派是:孔子、《论语》、儒家思想;老子、《老子》、道家思想;孙子、《孙子兵法》、兵法学派。耐人寻味的是,日本企业家能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养分,我们作为这三子的后世,这三大古籍直接受影响的后裔更应努力发掘这些矿藏才是,力争做出更大的成绩来,不仅要从这三子那儿学到东西,还要从其他的子、其他的人,比如管子、荀子、墨子、韩非子以及近代、现代人那儿学到东西。

可喜的是,我国已有不少有识之士,搞理论的,做企业工作、实际工作的重视了这个问题。于1984年成立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且做出了较大的成绩。

三、中国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承继

中国传统文化可供企业文化传承借鉴的甚多,这里主要择孔子思想、老子思想、孙子思想对企业文化传承问题。

(一)从孔子思想中汲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营养。

孔子,这位被美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为十大思想家首位的人物,在由美国孔茨、奥唐奈两位写作的著名的《管理学》一书中也占有主要的一页,讲到了孔子的管理格言、管理思想问题。

孔子思想为企业管理所用,被日人称之为“日本工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对此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涩泽荣一(1840-1931),他一生参与创办、经营几百家企业,有的企业如王子造纸、东洋纺织、石川岛播磨等自创办至今已逾百载,仍长盛不衰。他如何把企业办得如此出色,涩泽自己作解说,是“《论语》加算盘”帮他获得成功的。他的所谓《论语》,即儒家道德,所谓“算盘”,即经济利益,所谓“《论语》加算盘”,就是在生产经营中儒家道德与利益追求互用。就是道德经济合一说,或叫义利两全说、义利统一说,讲伦理道德时考虑利益因素,讲利益追求时考虑伦理道德。涩泽对儒家的诠释一翻传统的解释,掺合进去了货殖的思想,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的力量。涩泽晚年在二松学堂讲授《论语》,据笔录整理成讲义出版的长达千页,社会反响强烈。

我们中国也有运用儒家思想搞经营获得卓著成绩,那就是三十年代天津东亚毛纺公司宋棐卿,他运用孔子的一个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公司信条来经营企业,把公司办得很出色。

《论语》、儒学、孔子思想,可供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借用的甚多,主要是有关人际伦理关系方面的若干思想,比如有“仁”、“德”、“信”、“义”等思想。

1.“仁”、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义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有多种释义,最通常也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孔子本人在一次回答弟子樊迟提问时就作这样的回答(见《论语·颜渊》)。许慎《说文解字》也作如此解释:“仁,亲也”。毛泽东也作类似上述解释:“仁象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在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中有一句名言,即前面已提及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它曾被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所信奉,视它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后被欧美一些政治家所重视,曾经写进《法兰西共和国宣言》、《世界人权宣言》中。这话还被西方商人视为经营管理的“黄金法则”,认为在经营中谁遵循了这个黄金法则,谁就可以获得他人的合作与帮助,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可以逐步登上成功的顶峰。反之,谁违背谁就失败。两方商人远称这个法则为“人类行为伟大的法则”,“无法抗拒的力量”,是“金字塔的最高点”等。是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职工施以仁爱,对顾客施以爱心,为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为,那企业一定是会办得红红火火的。

2.“德”,道德。是“仁”的思想的延伸,或说是“仁”的一个内容。孔子说:“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这个德应该是仁爱的德,有道义的德,上下同心同德的德。企业领导人若持有了这样的“德”,企业员工就会如众星侍北辰那样共之,企业各项工作就也会如众星围绕北极星一般运动自如。

3.“礼”,礼仪、礼节、礼治。把礼看成是区分上下贵贱等级名分那一套东西,那要不得,要鞭挞它。但是人与人之间要讲待之以礼,待之以诚,互敬互爱还是必要的。“礼”实际也是一种“仁”。“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人们崇尚礼仪了,比如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社会就会亲和。就企业管理言,提倡一下赋予现代意义的礼仪观、礼治观,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敬重领导,员工与员工之间亲和致礼,这对发展企业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4.“信”,言行相一,信用。《论语》中多处讲信。《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说:“民无信不立”。信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不含阶级性,任何人待人处理都要讲信,无信不立,无信不知其可。《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要使事业成功必须讲信。这样的思想,企业管理也必须如此坚持的。

5.“义”,道义,主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所追求的“道”具封建性,不可取。但是,人总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追求的。比如追求社会主义之道。而且追求这样的道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企业管理就要树立这种正确的“道”作为自己的行动信条,并为之奋斗。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孔子并不反对利,他讲过“高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样的话),如孔子所说那样要“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孔子思想中还有不少可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参用的,如被孔子韦编三绝了的《周易》中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那“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论语》中那些箴言,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求诸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我们从事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也必须善借汲取。此外,儒家中还有一些人,比如孟子,他们的一些合乎科学的思想,如:“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我们也要有分析地取用之。

(二)从老子思想中汲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养分

老子,李耳,亦称老聃,春秋末期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形成独特的道家思想。汉书称《老子》是:“君人南面之术”。这:“君人南面之术”,就是统治术,领导术,管理术。我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可从中汲取合理营养。

老子思想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思想学派,是唯一可与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思想学派,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影响极大,德国黑格尔、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尼采都受到过老子思想的影响。尼采这样夸耀《老子》,《老子》“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老子》如同《论语》,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在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取用中必须善加去粗存精,去芜存菁。可供取用的合理部分主要有:

1.“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2.“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

3.“无为而治”的管理观。

4.“有生于无”的创造观。(编者注:关于老子与企业管理详细论述,请见本刊1994年5、6期合刊首篇:杨先举《老子与企业管理》一文)

(三)、从《孙子兵法》中汲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养分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孙武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对我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等。《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思想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一家。

《孙子兵法》是本兵书,兵的价值自不待言。但是也有人借它的某些思想用于管理、用于经营、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并获得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孙子兵法》中内含管理因素,是抗争之学,是谋略之学,是统御之学,是势治之学,是哲理之学,这些与企业管理是相通的。因此可资参用。

借《孙子兵法》思想,为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添花加锦,取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1.“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孙子·计篇》认为,战争致胜的因素是道、天、地、将、法五个,即所谓“五事”,要考虑战争双方七个条件:“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即所谓“七计”。这“五事七计”讲的是军事综合力量问题。战争要取胜必须有综合实力做保证。需要特别指出的这致胜的“五事七计”因素中“道”被视为第一位因素。什么是“道”,孙子说“令民与上同意”,即作战的指导思想,作战观念要上下同意。按孙子的观点,这个“道”对头了,令民与上同意了,民就可以与之死、与之生而不畏危。这“五事七计”思想“令民与上同意”道的思想。企业为了使自己事业成功,竞争取胜,岂不也应按此思想去做。

2.“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众思想。孔子认为领兵打仗要做好部队工作。用“文”去团结队伍的心,什么是“文”,曹操作注说:“文者,仁也”。孔子在讲了‘令之以文’的话后紧后即说:“齐之以武”(《孙子·行军篇》),什么是武,曹操说:“法也”。这就是说,孙子主张统率队伍要靠“仁治”,在仁治基础上也要注意“法治”,做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孙子这个“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思想,对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主要的,也应如此行事。

3.“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意识。《孙子·谋政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用武力取胜要损人伤财,用智谋取胜可以减少损失,“兵不顿而利可全”。因此主张“庙算”,“上兵伐谋”、“未战先计”。这个思想好,当然,孙子的观点是全面的,并不是一味不要实力。他在强调谋胜的同时,也强调造势、力胜、十则围之之胜。这样的观点我们做企业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竞争工作也必须如此做,力争上兵伐谋之胜,同时注意势胜。

以上就《孙子兵法》的三个方面:“庙算”思想(运筹帷幄思想)、“文治”思想、“武备”思想联系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这些问题。其实,《孙子兵法》中可供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参用的思想也有不少,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思想,“因变制胜”思想等愿有心于《孙子兵法》经营的人学之、用之。

标签:;  ;  ;  ;  ;  ;  ;  ;  ;  ;  ;  ;  ;  ;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