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综合化“合并”的思考_大学论文

关于高校综合化“合并”的思考_大学论文

高校全面“并轨”前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教委日前下达的全国高校1997年招生编制计划,只列入单一的国家任务计划,告别了多年来的国家任务和调节性(委培、自费)两种计划,这标志着1997年全国高校招生并轨大局已定,1050所学校都要启动“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到2000年将基本完成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和毕业就业制度的转轨,那时,全国高校在校生只有统一的收费生,不再有委培生和自费生,公费生将成为历史。

招生并轨势在必行

在高等教育中,把国家包培养、包分配的体制转变为“缴费上学、自主择业,”这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情况复杂的改革。而这项改革自1994年起,在全国47所高校试行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功。由于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许多高校从观望到积极参与,1995年全国就有247所学校实行并轨,1996年发展到661所。3年来,其步子之大,进展之顺利,表明并轨改革已为教育界和社会接受、认可。

招生并轨是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重大改革举措,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它不只是简单的招生形式的改变,还涉及到收费、教学、学生管理、分配就业诸方面,有着深刻的内涵。近些年来,“双轨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阻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部分低分学生可以成为自费大学生;同班学生水平相差过大,使正常教学要求难以实行,质量无法保证。这种状况非改革不行。招生和分配就业,作为高校工作的两个环节,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建立办学新体制以及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强办学活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据了解,3年来招生并轨改革发展平稳,并轨高校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不报到,或因经济原因而失学。

并轨外动力激发了内动力

并轨改革孕育着高校办学新机制,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由于有了统一的入学分数线,统一的收费标准,学校普遍反映,并轨后生源质量有了提高,学生程度比较整齐,利于教师数学。学生缴费上学,对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增强了学校教改的动力,从而加快了学科专业改造、教学方法和内容、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近几年,许多学校推行了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修专业制、大量开设选修课和新课程。并轨使一些高校盲目扩大自费生和委培生,在校生人数膨胀的问题得到了遏止,使校园、教室、设施不足的矛盾得到了缓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一条录取分数线,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原则和高考的纯洁性。1996年北京市的高校招生无一考生或家长上访即为例证。

改革尚需理顺和完善

这几年,高校的收费标准五花八门,差别较悬殊。与之配套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尚不规范,力度也不够。虽然目前学生缴纳的学费只是培养费的25%左右(每生年培养费约为8000到1万元),但对于广大工薪阶层、尤其是农民子弟仍是一个不轻的负担。据一项调查统计,全国高校300万在校生中,在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的贫困生约占20%。此外,与之配套的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工作也明显跟不上。缴费上学后如何自主择业,以及专科并轨后的有关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据国家教委了解,在1996年的招生中有的并轨校利用扩招计划或国家允许保留的定向计划搞变相自费,收取高额学费。

为此,有关方面认为,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推动招生并轨改革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理顺,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

——建立科学的收费制度和标准。既要考虑到高校培养经费上的承受能力,又要照顾到学生家庭的支付水平。要因地因校因专业而有所不同,收取学生部分培养费。前不久,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出台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作出了规定,指出学校的收费标准可以有所区别,在现阶段,高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农业、师范、体育、航海、民族专业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校学生免缴学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应酌情减免收取学费。

——完善高校奖、贷、助学金制度等资助体系。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利学校有足够的经费更好地落实各项制度,扩大比例和额度,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后顾之忧。动员社会参与,广泛筹集奖、贷、助学经费,发展完善奖、贷、助学事业的新机制。提倡采取设立助学金办法,使更多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在目前新旧体制转轨阶段,为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和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适当保留部分“定向招生”形式。尽快建立国家奖学金,以引导学生到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就业。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和各种服务,以利平稳过渡到自主择业。国家教委正在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要建立以高校为主的就业市场,要建立就业工作的法规和毕业生择业期间的社会保险制度。

——为推动专科并轨的顺利进行,保持一定的培养规模,国家最好给予专科教育固定的拨款。可实行专科定向生制,以保证专科生回原籍定向单位工作,保证边远地区、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

标签:;  

关于高校综合化“合并”的思考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