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位置_和为贵论文

“和”——万物各得其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各得其所论文,万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追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和 为贵”、“家和万事兴”等等,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处世格言。特别是近年来,传统“和”的 思想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等等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意 义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人们倡导“和”的理念,大声疾呼,要求在位者放弃斗争 的理念,用“和”的理念处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事务。在此情况下,进一步探讨“和”的内 涵和如何才能达到“和”的理想,应该是有意义的。

和实生物

人们都说“和为贵”,那么,“和”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人们 经常引用的晏婴和史伯的两段话: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主争心。……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1]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2]

这里晏婴和史伯所说的,是他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即认为“和实生物”,事物都是处于 “和”的状态,而不是“同”的状态。所谓“和”,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就是如烹调中之水 火、醯醢、盐梅与鱼肉,乐曲中之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 歌,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之“相济”、“相成 ”;亦如君臣之间不同意见的修正、补充;即不同成分、不同部分之间的“以他平他”。用 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多元统一的状态。而“和实生物”,“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 础和存在形式。宇宙万物,大至整个宇宙,小至基本粒子,以及人体本身,都由“和”而产 生,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人类社会中国家、民族、家庭、各种集体、团体无不如此。反 之,如果以水济水,琴瑟专一,以同裨同,则“尽乃弃矣”,就没有宇宙万物的存在。这里 ,说的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根本认识,是一种宇宙观。

和为贵

既然“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存在形式,由此也就得出结论,人们应该以“和”为 一切行事的目标。晏婴、史伯谈和同,都是为了说明“同之不可”,而以和为追求的目标。 《周易》说: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3]

《中庸》说: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都是以“和”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一旦达到“太和”、“中和”的境地,自然和社会 人 事,一切就都顺畅安宁了。这也就是“和”的可贵之处。

所以,“和为贵”不单纯是一种应然的理念,而首先是对实然的认识;是基于“和实生物 ”的认识,认识到“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才以和为贵;由“和实生物”这一根本的宇宙 观,才派生出“和为贵”的价值观。可以说,“和实生物”是天之道,以和为贵则是人之道 。

和而不同

“和”又引申为一种处理事物的原则和态度。在天地自然之间,“和”是自然的规律和自 然的存在;“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这就叫“ 和而不同”。由此,在人事中也应该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求“和”而不求“同”。晏 婴论和同,举君臣关系为例,说臣对君应该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 ,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而不应该唯唯诺诺,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就是 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是和,后者是同。后来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 的重要标准,这就超出了君臣关系,成为处理人际关系和对待不同意见的一个根本态度和原 则。

这样,我们看到,“和”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和实生物”是对宇宙万物本质及其存在 形式的根本认识;“和为贵”,以“和”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由此而来的根本价值追 求;“和而不同”,从对世界的认识说,是“和实生物”的另一种表述;从人们处事的方面 说,则是由前两者所引申出的待人处事的根本态度。“和”是这三者的统一,而从根本上说 ,三者实际又是两个层次:“和实生物”是对实然的反映,是天之道;“和为贵”的价值观 与“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是人应取的态度,是人之道。对“和实生物”的认识是“和为贵 ”与“和而不同”的基础和根据。而“和”的核心内容则是多种不同因素、不同成分和谐共 处结成事物的统一体。

万物各有其所

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看多种不同因素、不同成分和谐共处的“和”的状态是怎样的情形。

和的状态,多元的统一,多种成分,各个局部共生在一起,表现为一种秩序。在统一的整 体中,各个成分、各个局部各有其自己的地位;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成分、各个局部构成一 定的关系,相成、相济;这种关系的总和形成一种稳定的、和谐的秩序,这就是“和”。总 体的和,通过各个成分各个局部特写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而确立和维持;各个局部的地位确 定了,整个的秩序就也确定了。所以,确定每一个局部成分应处的位置,是和的前提与基础 。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思想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周易》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 高以陈,贵贱位矣。”[5]《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从定位来 说明太和、中和,突出了位的重要。孔子论政,把“正名”放在第一位,要求做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也是要使君臣父子各种人都能处于他们应处的地位。荀子论人禽之 别说:人之区别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6]又说:“ 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7],这个分,主要的就是礼对不同人们不同地 位的规定。“位”,也叫做“所”;各在其位,就是各得其所。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提 到各得其所的思想,说:“上下皆得其所之谓信。信非至齐也。”“物各止于其所,我行。 ”《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元元之民,各得其所。”程子说:“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 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8]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9]可见,位、分、所,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和”的状态就是万物各在其位,各有其分,各 得其所的状态。“得其所则安”,是说每一个局部,只有在其位、得其所,才能顺利发展和 发挥其作用;如果定位不恰当,某个局部不能在其位、得其所,此局部就不能顺利发展,就 会“不安”;局部不安,整体的和也就得不到保证。也就是说,为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定位 ,既是为了保证整体的和谐,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各个局部得到其最好的发展。从整体说, 各个局部定位的恰当,是全局稳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从局部说,定位的恰当,也是其正常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各个局部、个体在和的总体中各得其所,体现在“度”上。只有各个部分、个体都适度, 才有整体的和。晏婴论和举做汤和作乐之例,都说明这一道理。做汤,酱、醋、盐、梅以及 水、火等,各种成分、各种因素的分量都要适度,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够,才能有和谐,做 出美味的汤来。音乐,各种乐器,各个声部,有主有次,有主旋律,有和弦,节奏的迟速, 音量的强弱,各有其度,不能颠倒,不能各自为政,争相突出。各个部分都能做到适度,才 能有美妙的音乐。社会生活,人们的言行都要适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所以,个体的适度 是达到总体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各个局部、个体在各方面都适度,才有总体的和谐。适 度也就是“中”,“和”、各得其所就体现在“中”上。所以,程子又说:“使万物无一失 所者,斯天理,中而已。”[10]如何使万物“各于其所”和“无一失所”呢?就是要做到“ 中”,做到适度。所以“和”又称为“中和”。

使万物各得其所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以和为贵,要求得和的局面,不是仅靠单纯的理念、和谐的愿望、和 解的诚意等,而是要实际地处理各种关系,为头绪万千的事物定位,做到使万物无不各得其 所。“和”的愿望、“和为贵”的理念是重要的,没有求“和”的愿望,凡事只讲斗争、征 服,势必把事情搞坏、搞乱,与“和”背道而驰。但光凭“和”的愿望和“和为贵”的理念 , 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实际地达到“和”的目标。而要实际地达到“和”的目标,就要在处 理一切事物时努力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程子说:“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 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11]他把平治天下归结为使万物各得其所,只此而已,别 无其他。

对自然界而言,使万物各得其所就是要尊重和保持其自然状态。“和”乃天道,自然本有 其自己的秩序,是和谐的整体。其和谐的破坏,皆由于人之没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不与天争职”,“ 制天命而用之”[12],“赞天地之化育”[13]等,既发挥人的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又不 违逆自然,破坏自然的发展。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提出许多具体措施,务使“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都是为了使人与自然和自然万物都能各得其所。中医以调理阴阳,使阴阳平衡 为根本原则,也是求人体脏腑和阴阳的各得其所。

对社会人事而言,使万物各得其所则是要建立一种适合现实需要的秩序。荀子说:“人道 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14];“先天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 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15]礼的作用就在于划分出贫、富、贵、贱 之等,为人们定位,从而建立起社会的秩序。所以,“礼之用,和为贵。”不仅是说制定礼 的目的和精神是以和为贵,而且更重要的,首先是说礼的功能是给每一个人定位,以建立起 必要的秩序,这是和的基础。“和”不是抽象的,它总是为了维持一种确定的秩序。因此, 古人又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6]离开现实的社会秩序, 把和当作一种单纯的理念,便是知和而和,这样就会使“和”失去其实际内容,使对“和” 的追求流于空谈,甚至是以和谐的空谈来掩盖破坏社会和谐的实际行为,这都是不可行的 。

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发生着变化。 社会关系也发生着变化。古代儒家所说的礼,为人们划分贫、富、贵、贱之等,反映了等级 制的需要,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时代的要求;但礼的具体要求所体现的以礼节行、定位致和的 思想则有普遍的意义。当今之世,大至国际社会、国家统一,小至企业、学校、家庭,都不 能没有秩序;而要求得和谐,首要之务也在于定位,使人们能各得其所。

在国际关系上,人们普遍希望新的世纪能成为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这个愿望的实现,首要 的是要建立起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新秩序,也是要定位,要使各国、各民族各得其所。这就要 承认各国、各民族独立生存和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尊重各国的主权、平等互利、权利与义 务对等,等等;凭藉实力谋取全球或地区霸权,妄图支配其他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的做法应该 抛弃;依仗经济优势以不平等的手段获取利益,以邻为壑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旧殖民主义 遗留下来的南北之间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应该改变。没有一个合理的秩序,不能使各国、各民 族都各得其所,想求得国际关系的正常、稳定、和谐发展是不可能的。

就一个国家来说,各个阶级阶层,各个民族、各个党派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各个地 区之间,也都要做到各得其所。香港、澳门的回归,应归功于找到了“一国两制,港(澳)人 治港(澳),高度自治”的道路,做到了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大陆的社会主义与港澳的资本主 义“各得其所”。

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内部,上下级部门之间、各部门之间,也都要各得其所。具体体现在 责、权、利的划分规定上,上下级之间,部门互相之间,各有其职责、权力和利益,责、权 、利统一而分明,各方都不超越权限,越俎代庖;也不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如此才能有内 部 的和谐,人尽其才,高效率地工作。

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社会关系中,诸如工业、农业、服务业各产业部门之 间,各企业、各单位之间,各部分、各类人之间,等等各种关系,也都有一个各得其所的问 题。

如果在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的一切方面都做到了各得其所,那就是太和的境界了。“宋明 道学家所谓‘万物各得其所’或‘无一物不得其所’的境界……是一太和”。[17]

谁来做?如何做?

既然在社会人事领域里需要由人来规定、建立一定的秩序,那么,由谁来做呢?有人就晏婴 所说做汤的例子提问:谁来当厨师?也就是问,由谁来规定秩序?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和”是天之道,是自然之道,也就是说,秩序是客观的, 不是人定的。人认识了天道的要求,以追求“和”为人之道。但正如程子所说“非能为物作 则也”,“使万物各得其所”不是人为地为事物规定秩序;人们只能认识客观的要求,依照 这种要求去做,而不能随心所欲地为宇宙和万物去规定秩序。厨师要做出美味的汤,他只有 了解他所加工的材料的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按照这些材料本身的要求去做,才能成功。 厨师的好坏,就看他对客观要求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如何。在改造自然的领域中,其他一切无 不如此。这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从社会生活来说,社会秩序与人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着一 定的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秩序,只能建立在使各部分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合理的满 足的基础上。这是各得其所的基本要求。“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做不到这一点,一 部分人的利益过分膨胀,一部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就会有不安,社会秩序就不能稳定。 中国古代大小农民起义不断,根本原因就是官府暴政、豪绅盘剥使得贫富悬殊,民失其所。 也正是有鉴于百姓“失其所则悖”,就有以“安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在当时等级制度的 条件下,天子扮演着厨师的角色,能否做到“得其所则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子的贤与 不肖。而在今天,专制让位于民主,少数人充当厨师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社会中要做到各 得其所,需要有各个方面的参与和共同努力。要通过民主的途径,以协商、对话、讨论、谈 判等方法,求同存异,尊重各方的权利,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才能做到,而不是由某个 方面 单方面地来决定。厨师要大家来做,而不是由某个 国家、某个方面、某个人来做。只为单方面的利益着想,不顾他人利益,甚至侵害他人利益 ,单方面做出决定,强加于人,不可能做到各得其所,也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和谐的秩序。

协商、对话、讨论、谈判,应该是调节各方利益,以求各得其所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然而 ,为了建立各得其所的“和”的秩序,也不排除以斗争、对抗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对于霸 权 主义、强权政治的横行霸道,必须作针锋相对的斗争,甚至必要时进行武力的抗争。在谈判 中对自身的权益要据理力争,也是一种斗争;只有经过斗争才能达到相互妥协和双赢的结果 。所以,以和为贵,以建立“和”的秩序为目标;而争取实现“和”的目标的手段,则包含 着斗争。主要的手段应该是和平的,但不能排除斗争的手段。从这一点也说明,只有“和为 贵”的理念和追求和的愿望是不够的;而如果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说教使各国的当权者、领导 人都接受“和”的理念,从而解决世界的纷争,建立和平、发展的新秩序,那只能是幻想。

不是结语的结语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世界观、价值观和处事原则,对“和”的关怀渗透在中国文 化的哲学、政治、道德等一切方面。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料,构成了完整的“和”的思想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在哲学方面,中国古代《周易》和《老子》所代表的两大哲学体系,可以说都是“和”的 哲学体系。它们以阴阳变化,保合太和为宇宙之常道,对和与同、一与二、和与变、和与争 和致和之道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探索和论证,构成了系统的关于“和”的哲学体系。

在政治方面,为求社会的和谐,孔子提出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代表着一定的秩 序。如荀子所说,礼的功用是规定人们的不同地位,“使有贫、富、贵、贱之等”,也就是 使各部分人都能各有其所,齐之以礼就是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而礼制秩序又要靠道德来 维 持,道之以德就是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遵守秩序。孔子和儒家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德 和礼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把制度规范的强制建立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道德教育的一面,忽视了礼和规范的一面。这个理解是不 准确的。治国和管理的目标,各得其所的太和境界,是具体的;它就落实在礼制秩序上。孔 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荀子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①都说明道 之以德是为了齐之以礼,道德教育要落实到礼制秩序上来,为维护、稳定当时的社会制度、 社 会秩序服务。离开具体的礼制秩序讲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失去了实际的目标。

民本思想也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而提出的重要治国主张。民本思想的要义是“安民”,民 安而后君安,君安即是国安。所谓安民,也就是要使百姓有其所而不致流离失所,为此而有 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主张,其中心就是调节政府与百姓以及社会各部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道德方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道德教育为维护和推行礼制秩序的基础,反映 了对道德的社会功能的深刻认识和重视。由此而有我们民族悠久而丰富的道德传统,形成了 系统的道德理论和修养学说、完备周密的道德规范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 教育经验。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传统道德和核心思想是以和 为贵。为维系当时的等级制度,就有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三从四 德等等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要求。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丰富的维护“和”的关系的一般性 道德原则。

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把仁爱之心普及到天地万物,以平等态度相待。这是对自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体 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是做到各得其所的最重要的道德思想基础。

各安其位,各遵其道。“君子思不出其位”。为了保证总体的各得其所的秩序,就要求各 个个体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和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 人有其位而不越位,才能做到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中的各得其所,不是单方面地要求一方服 从另一方,而是对不同的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一个人必须自觉认识自己在特定地位上应 尽 的义务,遵守应守的道德规范,也就是各遵其道。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不同关 系下不同地位的人们制定了不同的道德规范,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比如,父慈子孝,兄 友弟 恭,“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18]等等。这样各遵其道,阴阳合德,才能达到和的目标。

顾全大局,先公后私。“和”是全局的要求;“和为贵”,就是说和的大局高于一切。为 了和的大局而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毁誉,亦是中华传统美德之重要表现。千古传颂的将 相和的故事,是其生动的体现。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9]任何社会,不同意见的存 在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和谐不是要取消不同意见,归于同一。和而不同,提倡不 同意见之间的互相争论、互相补充,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人,也是为了使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 见的人各得其所,从而促进认识的完善和发展。

全部传统道德,贯穿着和为贵的思想,可以说是“和”的道德。

中国传统关于“和”的思想博大精深,有待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总结,以发挥其促进现代 社会和谐的作用。

①荀子舟水之论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贾谊:《新书·过秦论中》说,牧 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标签:;  ;  ;  

“和谐”--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位置_和为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