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评价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现状,建立一个评价系统评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为谋求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提供一些政策引导性信息,以规范人类未来发展的行为和方向。本文试图根据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统计评价系统,用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和比较。

一、全新的发展观是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的基本理论依据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经过痛苦的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是针对人类追求片面的增长出现影响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作出的明智选择。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地说有三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力,保证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与当代人一样多的发展。它不仅仅只反映一种发展的状态和目标,而更强调一种发展趋势的持久性,强调未来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即它不再单纯注重发展速率的提高,物质财富和发展成果的积累,它将更注重现有发展状态下发展潜力的培植。

第二,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人口必须首先现代化,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是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显著标志;二是社会人口应保持与社会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因为,只有这样,在维持资源存量不至减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社会人口——经济——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过程,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经济的发展将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同资源环境的承受力相适应,而不再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发展的协调性。即将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充分考虑到各系统、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内在的制约关系,以寻求大系统发展和保护的最佳平衡状态,追求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的发展。二是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这种发展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危害未来人类利益,在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保证对自然的回馈不少于向自然的索取。尤其应注重发展潜力的培植,以自我再生的动态平衡引发发展的可持续性,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要使现在的发展在今天是合理的,同时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的基本思路

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发展战略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这种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战略,它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全社会经济的增长。显然,经济的增长,GNP的提高, 对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的稳定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要受到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或制约。因为,为人类所利用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始终是有限的。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代表社会的、科技的、政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单纯是一种经济现象,而应是人口、经济、科技、政治、生态环境的一种全面进步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那么,我们以什么思路来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才能反映如此庞杂、广泛的内容呢?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中国的国情是我们建立此系统的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大系统可分解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且这种制约关系及协调状况将影响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尤其强调社会大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它认为发展应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协调持续的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这一思路,我们考虑,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可以以人为主线,从全面评价人口的素质出发,按社会大系统的几个方面,即社会人口子系统、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四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各选取一些核心指标,用统计的方法加以有机综合、提炼,从而得到各层次的综合性指标,以反映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情况、发展的协调状况、发展的持续性和潜力大小,以此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框架如下:

这一框架有如下特点:第一,突出了对人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是全面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尺度。第二,对各子系统内容的分类,满足统计分组的穷尽性原则。该体系包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整个体系可以对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数量上的描述。第三,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色。该体系对各系统的描述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状况和协调持续性。这样可以较好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脉络和潜力。

三、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

根据前述的思路和框架,我们构建如表1的指标体系:

表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核心指标)

人口数量人口总数

社 人口质量各产业人口占在业人口比重 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

会 文盲率 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 平均预期寿命

人 婴儿死亡率

口 人口的持续 人口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差

与协调性率 人均拥有耕地面积 人均拥有森林面积

自然资源每万人口煤保有储量 每万人口石油、天然气保有

资 储量 森林覆盖率 已探明地下水储量

源 自然环境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工业三废处理率 空气中

与 总悬浮颗粒浓度

环 资源环境的 森林覆盖率增长速度 渔业最大持续产量比例 工

境 持续与协调 业能源保有度 生活用燃料保有度 地下地表水年

性 度提取强度 农业能源利用系数

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经 经济结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积累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济 经济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

发 经济效益社会劳动生产率 企业破产率 每吨能耗创造国民

展 收入 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率 每一农业劳

水 动者创造的农业产值

平 经济发展的 社会总成本降低率 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差率

持续与协调 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增长率 贫困差距平方指数

性 国际市场占有率

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人均生活能源消

物质生活耗量 零售物价指数 每万人口医生数 人均卫生

社 水平事业经费 劳动保险率 乡社会福利机构普及率

残疾人就业率 城镇人口待业率 城市居民人均居

会 住面积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农村自来水普及

率 人均生活用电量 每万人口拥有电话机数 每

发 万人口拥有邮电服务机构数 每万人口拥有商业网

点数 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展 精神生活人均文化经费 人均报纸订阅份数 广播人口覆盖

水平率 电视人口覆盖率 人均体育事业经费 闲暇消

水 费率 人均每周闲暇时间 闲暇率

教育活动人均教育经费 学龄儿童入学率 学生辍学率

平 科研活动人均科研经费 科研成果对外转让 科研成果使用

社会发展人口老化指数 社会负担系数 人口性别比 劳动

持续与协者中女性比 GDP增长与人均生活支出增长差率

调性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密度差率

四、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的操作

实际操作时,由于系统中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指标的性质(正指标或逆指标)也有差别,因此,在系统中,我们统一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指标系统的综合分值,以此进行总体某一方面的综合评价。具体的操作可以选用综合指数法或功效系数法。

1.综合指数法

第一步,将统计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统计指标的观察值为x,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为x',则有:

式中的x可通过历史资料确定, 也可通过核算时期若干被核算总体同类指标的取值确定。

由于x>时,x'为正;x<时,x'为负,而指标的标准化分值为负不符合人们的心理习惯,而且它也没有一个确定的取值范围,不便于比较也不易理解,因而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造变换。

第二步,计算计量分值。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计量分值x",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专家根据多指标综合测定理论中的功效系数法演绎出一个计量分值的计算公式,经实践检验,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这里,我们转录如下:

x"=50+10x'(x为正指标时)

x"=50-10x'(x为逆指标时)

通过转换后,计量分值都限定在0~100的范围内。计量分值最小为0,最大为100。一个指标,不论其为正指标还是为逆指标,它的计量分值越高,表明其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则低。

第三步,计算综合指标。将系统内所有指标的计量分值求出后,用简单平均或加权平均的方法,就可以求出这一指标系统的综合分值,即综合指数。我们用综合指数来对总体的某一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和评价,以反映该总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发展的潜力。

2.功效系数法

利用功效系数法对多指标进行综合性处理,首先是给系统中的每个指标规定两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另一个是不允许值;然后计算各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依据这些单项功效系数,用加权平均法得到平均数,公式如下:

其中,x[,i]是统计指标的实际观测值,y[,i]是对应于x[,i] 的评价分数值;x[(s)]为第i个指标的不允许值;x[(h)][,i]为第i个指标的满意值。用这种方法求出的综合评价分值,可对被研究对象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作出较全面评价和综合性的比较。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所包含的社会大系统中的内部关系十分庞杂,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客观科学地描述这一复杂系统的和谐性和持续性,这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标签:;  ;  ;  ;  ;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