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新发展论文,十七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2)05-0005-09

党的十七大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要求和意义,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写入党章,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和地位的确立。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统领作用和指导意义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出来,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破解新问题的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和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检验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和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必然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指导新的实践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提升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在党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地位越来越清晰,在党心民心中认同度越来越高并且形成共识。从理论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从实践层面看,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的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不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基本上都是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或者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统领作用的彰显以及各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替换“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有的论者还注意到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4月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继续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其中用“科学发展观”替代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实践和认识已经使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后面的“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逻辑中都有其重要地位,可以纳入科学发展观之中。早在2008年9月,习近平同志就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从政治高度、全局高度、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2]实际上就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指导思想。经过多年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逐渐为全党全国人民深刻领会。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了基,那么,科学发展观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了新阶段、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仅丰富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呈现出新阶段理论创新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丰富和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的生长点。

(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统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是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总之,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整体上谋划和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升了“发展”的境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其指导下制定的《纲要》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作为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我们党在新时期作出了一些重要论断,如“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前进中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意义重大。近年来,我们党把科学发展作为“本质要求”和“主题”,进一步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强调了科学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科学发展就是遵循规律的发展,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1年9月6日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所说的“科学发展就是尊重并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如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规律,是我们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我们党一直强调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也要求我们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方面的规律。只有把握了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规律,才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上的新飞跃。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仅要体现在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而且更要从整体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十七大以来,我们开展全面建设、全面改革以及统筹各方面发展、兼顾各方面利益,促进了当代中国从初级发展向高级发展的跨越。

二、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统筹兼顾,需要抓主要矛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了三个“世所罕见”之后指出:“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就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抓住的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把过去说的“经济增长方式”改为“经济发展方式”,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还提出了“三个转变”。[4]十七大以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党中央一直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重要地位,如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4月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实践也促使中央深入思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2008年12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强调“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09年下半年,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党中央开始着眼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长远发展。在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指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2010年2月,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2010年12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分析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四个方面的新特点: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就从宏观上把握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深化和拓展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过去说的“经济增长方式”改为“经济发展方式”。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讲:“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2008年2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在2008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说:这种提法的变化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时还要求由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这“深刻反映了我们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着力于重点和关键环节。2008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2010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努力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进行一场深刻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从十七大提出“三个转变”到近年来的“八项重点工作”、“五个坚持”,反映了党中央在应对国际国内大事、要事、难事的过程中认识和实践的进展。

(三)凸显了一些重大战略的地位和意义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胡锦涛同志2010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中,至少有四个方面是结构调整或与结构调整相关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指明了“调结构”的重点及其方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6],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途径。2007年11月19日,胡锦涛在内蒙古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自主创新”。同年12月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奋力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7]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8]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在这方面,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从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大将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这三个方面的密切关系,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9]胡锦涛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讲:“抓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个重点,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就能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10]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中,第四点是“三农”工作。2009年至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等重要问题。这些都是多年来中央强调的“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和深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11年11月12日胡锦涛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题为“携手并进共创未来”的演讲中宣称:“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近年来,我国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呈现了一系列重要举动,如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12年5月初召开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2012年6月1日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012年6月5日召开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新要求,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深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不断深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体现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要。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执政以民生为要,民生为执政之本。时刻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稳定,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在十七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现代化规律上讲了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指出:“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相互替代和依存的特点,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2]胡锦涛同志还强调:“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3]2008年2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部分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措施。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陆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我国民政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如近年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孤儿国家保障制度、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努力稳步推进了各项民生事业。

(二)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管理难度显著增加,我们的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必然存在诸多不适应。党的十七大在肯定“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具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都要求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2011年2月19日~23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同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7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用“管理”替换了“治安”,体现治理理念的变化;11月下旬到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我们党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主要进展如下: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目标是使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务主要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等。二是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新理念,原则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新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依法管理;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等。三是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包括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制度体系、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体系、社会管理公共安全体系、网络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与此同时,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四、强化了科学发展主题下的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环节。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目标、方向、任务、动力和途径,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根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为此,要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五、创造了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新经验

党的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的历史经验,“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是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越来越紧密地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取得了双向推动的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努力推动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月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2月1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2008年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强调:“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全党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活动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党员干部受了教育、科学发展上了水平、人民群众得了实惠。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讲:“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历来坚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以更好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我们要根据实践的新发展,紧密联系党的建设新实际,坚持和运用好这一成功做法。”从2010年4月开始,中央部署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这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新经验的重要体现。

六、进一步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出发,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思想”,认为战略思想是“管根本、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他指出,“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体制模式,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等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政治发展道路上作出正确选择。”“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积极稳妥,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5]这些战略思想是深刻的历史经验总结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关注的一个大问题,这就是新形势下要不要以及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近年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原则。

十七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在各个方面都有这样那样的进展,尤其是政府改革建设成效显著。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多年来,我国政府按照这个要求加强政府改革建设,取得了一些新成效。从政府制度改革建设看,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政府制度体系,包括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从行政理念和方式看,加强了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有力推动了行政权力规范运行。从政府施政过程看,推进政务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有利于防治腐败。从政风行风看,加大了遏制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的力度,作风有所好转。从反腐倡廉看,加强了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监督管理,加大了查处腐败案件的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16]。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11月12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改革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七、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平发展道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11年9月6日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开篇说:“世界对中国的关注集中起来就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一切机会向外宣示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凝炼、提升,又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展示,有助于增信释疑、扩大影响。

(一)对外宣示中国的科学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外交活动中多次简要阐明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内涵,如2009年9月23日他在第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指出:“中国将继续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再如2011年6月17日他在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1年11月12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指出:“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温家宝同志在外交活动中多次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如2009年2月2日他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公正的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国家政通人和、兴旺发达;就是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让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进发,成功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再如2011年6月27日他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中申明: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国家,将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勇于担当的国家。

(二)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以来,中国多次向世界郑重宣告: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胡锦涛同志2009年9月23日在第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就进一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出了四点意见: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2011年12月11日,中国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胡锦涛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温家宝同志2009年2月2日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要做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合作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的方式、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其中说:“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沿着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为世界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矢志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那些应对挑战的主张和倡议、促进合作与发展的举措、向发展中国家伸出的援手,向世界传递的是中国的信心、决心、责任心。中国大力推进与各方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展示了中国和平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综上所述,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开拓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指导着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标签:;  ;  ;  ;  ;  ;  ;  ;  ;  ;  ;  ;  ;  ;  ;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