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荔波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建设经验和做法论文_李光荣

浅析荔波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建设经验和做法论文_李光荣

荔波县水务局 贵州黔南 558400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荔波县水利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荔波县水利事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为同步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农水;重点县;经验;做法

1建设背景

1.1基本情况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有“地球绿宝石”之美誉。境内有打狗河、三岔河、甲料河三大水系,集水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或河道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共30条,河道总长度1048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17.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8万人。。

荔波县耕地总面积为32.76万亩,其中水田19.54万亩,旱地13.22万亩,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势起伏较大,耕地零星分布,工程性缺水严重。一直以来,我县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群众对改善水利设施愿望非常迫切。

1.2荔波县水利设施现状

我县紧扣全省发展“主基调、主战略”,承关怀而奋起、临机遇而图强,倾力推动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始终坚持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水利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对抗御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作用,“望天田”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2.1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

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较早,大都始建于上世纪 60、70 年代,以干渠为主,渠系配套差。由于运行时间长,缺乏长效管护机制,造成大部分灌溉渠系损毁严重,不能正常使用;建设标准较低,防渗效果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2.2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荔波县地理位置边缘落后,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县级财政较为紧张,项目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十分困难。

1.2.3缺乏长效管护机制

我县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已运行四五十年,老化破损严重,群众管护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管护资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数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三不管”境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基本情况

2012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重要历史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5个100”工程的号召,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总体思路,以建精品工程、树示范项目、创典型经验为努力方向,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我县通过积极汇报和争取,成功申报列为全省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通过3个年度项目的建设把原来独立、分散的渠系,连成一个系统,打通干渠与支渠、支渠与斗渠、斗渠与农渠的连接,将水从源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完善水网建设,实现水源共享。作为国家和省的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多方协调、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建设,现将工程的建设经验和做法我们总结如下:

(一)党委、政府重视。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适时根据人事调整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充实,从不耽误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前期准备充分。项目申报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排县水务局和县财政局精心准备,认真搞好项目申报工作。项目申报中,对项目实施地点、实施范围、建设规模和实施年度都作了充分调研和论证,及时编制完成了3年建设方案。项目申报过程中,同步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对项目区群众宣传,并在项目区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讨论施工中无偿占用土地和建后运行管护措施、管护人员、管护经费等问题,并就占用田地和运行维护做出书面承诺,严格实行申请承诺制。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送审后,及时召开局党组会议择优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经验丰富的招标代理机构,实施方案一旦批复后及时开展招标工作,从而节约了项目前期设计、招标时间,保障了项目开标结束就全面开工建设,确保了施工过程中不因土地协调问题影响工期,实现了工程建设进度快的目标。

(三)资金专款专用。在资金管理方面,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集中支付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财务制度,项目资金专项专户,专款专用。施工中按规范执行进度报量、监理签证、工程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再由项目法人、局领导逐级审批支出各阶段工程费用;工程完工后,要经施工单位申请,由项目法人组织参建各方进行现场核量认定,并进行完工结算,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人员安全。

(四)整合资金务实。我县高度重视对涉农资金的综合使用,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连片实施,形成多渠进水、一池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好格局,建成了一批批涉农项目,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2012-2014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实施中,我县整合了农发项目、土地治理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等12个,确保了我县农田水利项目建一片、成一片、配套完善一片,使涉农资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

(五)建设管理有力。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后,我县每个标段均明确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紧抓工程进度和负责项目技术指导与服务,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和协调影响施工进度问题,同时,限时完工,制定倒排工期时间表,坚持“大雨小干,小雨大干,不下雨拼命干”的精神,达不到时序进度的,晚上加班,局提供发电照明设备。施工中经常召开项目推进会,时时掌握工程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影响制约工程进度因素,从而确保工程建设进度。

(六)质量监督到位。在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基础上,明确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并与州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签订质量监督协议书,由州质监站进行监督,尤其是在重点部位、重要隐蔽工程及时报请州质监站现场验收把关。同时,在项目区公示举报电话,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监督,调动项目区群众作为质量监督员。为真正做到质量控制,实时采用仪器检测,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缺陷,及时要求返工整改,对施工技术差、不按规范施工的班组,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更换,从而,确保在抢抓进度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

(七)稳步推进改革。项目建成后,及时将工程移交受益村组或项目建设初期成立的用水协会,颁发工程产权证,按照制定的管理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了职责,确定了责任主体,改变了过去重建轻管,职责不清的问题,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行,确保工程正常发挥效益和效益长久发挥。

结束语:我县通过2012~2014年项目的实施,共完成新建和改造山塘9座、提灌站3座、拦河堰9座、灌溉渠道154.175千米、蓄水池66口、输水管网45.502千米,解决了我县3.0572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从2012年9.57万亩提高到现在的1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有效灌溉率达38%,为项目区农田灌溉和粮食生产提供了水源保障,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项目设计预期效益,为同步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学军,赵学梅,刘慧霞.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做法及效益[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07):85-86.

论文作者:李光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浅析荔波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建设经验和做法论文_李光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