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利率市场化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

侯昱婷[1]2008年在《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市场利率制度也是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利率制度。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整个金融改革当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2004年10月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上浮的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后,可以说是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尝试。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走到了关键的一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市场基准利率、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受到行政管制,导致金融市场中最大的利益主体——银行,对利率缺少敏感,不能进行风险定价。伴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正式运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SHIBOR的生成是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其波动变化也反映了金融机构以至整个市场的利率预期。SHIBOR通过自身“参照”和“引导”作用的实际发挥,不仅使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趋于市场化,而且会对依然实行管制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产生影响,促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本论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沿着SHIBOR成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一关键步骤顺利实现的思路进行,并对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具体从其可行性方面入手,提出了实施这一方案应该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具体措施,并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章导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方法等做了介绍,第二章概述了我国及其它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情况,第叁章对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及影响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主要从SHIBOR入手,分析如何以SHIBOR为基准利率来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第五章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邹靖[2]2016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速。1996年,我国首次允许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根据市场供给自由上浮,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改革实施的进程;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完成单边利率市场化,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触及核心;2015年10月24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且不再向金融机构设定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利率是金融资产价格。利率市场化必然对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获得盈利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深远冲击,进而对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深入解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而探究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意义。为此,基于"文献综述——理论剖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分析框架,本文运用规范性理论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系统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这一主题。基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演进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演进等既有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梳理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界定、理论分析工具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建立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机理及效应的理论框架,测度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程度及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而实证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因素进行了,最后适应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借鉴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的有益国际经验,提出有助于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除导论外,论文共七个章节,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交代本文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法,提炼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以及可能的缺点。第二章是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从文献回顾的角度,对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经验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为后文研究作了基础的文献支撑。第叁章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理论分析。一是对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为后文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叁是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影响机理以及具体效应。第四章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分析。在当前文献基础上,本章采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回顾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利率市场化指标的选取方法,并利用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进行了全面的测度,本章为后文实证分析部分提供了重要的宏观政策环境变量。第五章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测度。本章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参数DEA和参数SFA模型测度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为第六章的实证分析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第六章是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前两章利率市场化的宏观变量数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数据以及其他宏微观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并影响经营效率的具体路径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利息净收入的数值与其盈利能力存在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规模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风险评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收入结构与其经营效率存在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为商业银行制定转型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七章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本章首先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以综合化经营为导向、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转型、重塑零售业务发展、拓展国际金融业务。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分别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叁个传导路径,提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建议、配套措施以及政支持。概括而言,本文测算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指数表明,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96%左右,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就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盈利能力、业务结构以及风险控制叁个方面来进行传导的。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能力仍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要想保持稳定良好的经营效率,必须适应市场化的资本管制方式,以资本的集约分配为基础,优化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

田璧[3]2014年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理论——基于两种利息理论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放开了贷款利率下限,使利率改革向市场化又迈进了一步。利率市场化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政策讨论的焦点,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在利息理论学说中有着较大的影响。采用马克思的利息理论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实现意识形态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有利于我们保持一贯地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实现各项改革的顺利衔接和整体改革的协调进行。

汪建明[4]2007年在《我国过渡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经过十年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金融市场在结构上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活跃,交易品种明显增多,市场容量得到了数倍的扩充,主要货币子市场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比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等。但必须承认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利率政策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基准利率的缺失。因此,选择适合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准利率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紧迫。本文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与基准利率的内涵、特征和功能,并结合美日等利率市场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基准利率选择的理论依据。用定性规范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的制约因素做了全面分析;同时运用西方主流经济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基准利率的选择的国际经验和选择原则,结合我国目前现有利率市场化发展基础,对我国货币市场现行主要利率进行单独分析。本文特别对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依据基准利率原则进行详尽分析,采用相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它与内外部利率关联性较强。然后采用定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六个方面对再贴现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利率进行了综合比较。最后,得出以7天期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R007)作为我国过渡时期基准利率的结论。并提出促进基准利率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疏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和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制度。

卢彪[5]2004年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率管制为许多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神话,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停留在数量层面的粗放型扩张,由此会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而利率市场化能促进一国经济更深层次的高质高效增长以及金融的深化。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是一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利率政策,我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之易事。本文将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客观环境、必要性及条件,并以我国入世为背景,以货币市场为主导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提出了在我国研究利率市场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该部分回顾了该课题的中外研究成果,而后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叁部分简单回顾了利率管制政策的历史、原因、我国利率改革进程并结合国内外针对利率管制政策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就我国现行利率体系与市场化的差距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客观环境并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第五部分主要在第四部分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借鉴发达发展中国家改革的实践及经验教训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第六部分具体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并着重从货币市场入手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我国实现利率管制体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定向利率开放体制下所要求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过渡的可行性,也即是探讨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性。 第七部分结合国际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总体思路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步骤提出了一些设想。

王姣姣[6]2017年在《基于利率市场化的我国农商行盈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管制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逐步展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够真实的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提高市场效率,而且可以降低金融抑制程度,稳定金融市场。2015年10月,存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历时将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画上了句号。利率市场化使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资金定价权以及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存贷利差将不断收窄。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是粗放式的利差主导盈利模式,尤其是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在8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存贷差不断收窄使其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农村商业银行举步维艰。因此,对农村商业银行如何转变盈利模式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挑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首先梳理了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美国、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其商业银行如何成功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借鉴。然后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以及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运用实证验证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影响,得出利率市场化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从利差主导型转向非利差主导型。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以及经验借鉴,提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陈隆[7]2002年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进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初步发展,但又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利率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之中,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本文从回顾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目前的基本状况入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一方面指出了进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加入WTO后加速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重点讨论了二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在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重要性的情况下,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履仍显缓慢,其障碍何在?二是在我国究竟应怎样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此,也相应讨论了我国目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存在的条件、改革可能存在的阻力和需要推进的配套措施等问题,并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一些操作建议。 第一章,主要指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客观存在的紧迫问题,又是在不完善经济金融体制基础上进行的一场改革攻坚战,从而提出本文要分析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对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在对我国利率政策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利率政策是我国目前建立宏观间接调控机制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结论。同时,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效应,指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深化的必然选择。 第叁章,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为什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却仍然缓慢。总结和描述了目前我国理论界在我国应怎样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上存在的几个主要争论焦点。 第四章,对我国当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进行分析,在肯定我国利率改革的有利条件的同时,指出也存在不利条件,使我国利率市场化可能遇到阻力,从而为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作铺垫。 第五章,在第四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步骤设想,并针对市场化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完善政策、弱化风险的配套改革措施。

谷牧青[8]2017年在《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及其转型》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存贷款利率直接管制不复存在,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完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步伐加快,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我国货币调控模式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提供了金融生态基础。本文基于数量型货币调控与价格型货币调控两条主线,对两种模式的内涵与选择标准进行界定;在对两种模式所对应的货币经济学理论梳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工具分别对我国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机制与价格型调控机制的效果进行评估。本文分析表明,广义货币M2与社会融资规模在内的数量型指标已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市场短期利率Shibor已初步具备作为“基准利率”的条件,符合作为基准利率的市场性、可控性、基准性和相关性等要求:我国中央银行已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调节货币市场短期利率Shibor;货币市场短期利率Shibor已顺利实现向中长期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理财产品利率的传导;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Shibor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传导仍面临诸多梗阻(市场传导渠道和银行资金定价机制等),导致其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传导不畅。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虽已具备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的初步条件,但受金融市场广度、深度不足,微观主体预算软约束(货币需求利率敏感度低)等因素制约,短期内完全转向价格型调控不可取。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在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中,应在保留数量型调控机制的同时,完善价格型(利率)调控机制,构建“量价协同配合”的过度型框架:采用数量型手段重点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松紧度;采用价格型手段重点调节社会融资成本并引导流动性走向。一方面,完善价格型(利率)调控体系: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构建以Shibor为主体的基准利率体系、重构国民经济微观基础以提高公众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以引导公众对央行操作行为的理性反应,减少公众与央行的博弈空间,改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在利率传导机制尚未完善时,对原有数量型调控框架优化调整:完善数量型指标的统计口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对流动性的精准调控以配合价格型调控模式的完善。使数量型工具有效配合价格型调控模式的构建。通过量价调控的有机结合,弥补转型期单一调控模式的不足,推动我国货币调控框架渐进转型。当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利率调控机制成熟后,再转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的政策框架,最终建立以市场利率作为主要参数的货币调控模式。

谢仍明[9]2014年在《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已逐步从经济增长优先转为资源配置效率优先,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资源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化转变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提升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重要制度选择之一。在诸多相关研究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与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同项改革直接比较,认为国内利率市场化已实现“里程碑”并进入最后阶段时,本文研究指出,国内利率市场化过程仍将任重道远,远不只是放开利率水平管制如此简单,而研究的起点应回归至利率基础决定机制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选择权”上。我国金融体系的单项改革相对滞后于其他经济领域,且具备明显的外植性特征,为解决经济改革初期金融资源稀缺和经济增长战略的矛盾,金融体系是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外生植入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求双方中的。其机制设计的前提是切断或阻碍实体经济中金融资源的直接供求关系,并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媒介,这导致了实体经济中资金供求双方缺乏基本的“金融选择权”,即表现为内生于实体经济运行所需要的金融权利缺失,如大部分实体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缺乏且需要严格的行政审批,居民难以直接投资各类企业债券,居民除存款及类存款产品之外缺乏金融市场参与权与配置权等,这亦使得实体企业或居民在与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定价中缺乏议价能力,如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两个市场上拥有显着定价优势。在此前提下,实体经济之议价劣势与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之“卖方定价优势”是利率实质市场化难以实现的主要障碍。基于这样一个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以中国利率机制改革为研究标靶,以利率之实质市场化为衡量准则,定义了实体经济之“金融选择权”并以此为主要研究抓手,从建立理论分析的统一框架,到国内外样本的比较分析,以及从实体经济中居民、企业和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视角,运用两部门和拓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分析了内生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金融选择权”的基本关系;讨论了金融管制和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决定机制;阐明了实体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门居民与企业所拥有的“金融选择权”在利率决定机制中的基本角色和作用,形成了全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逻辑。在此基础上,全文论证过程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全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引入两部门和拓展的两部门经济内生金融模型,该章节关于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关于金融管制对利率决定机制的影响研究,将形成全文的理论基础与逻辑研究框架;第叁章是对自由市场经济之代表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剖析与观察,重点关注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在该项改革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及其影响,论证了内生金融体系下实体经济拥有“充分金融选择权”对利率实质市场化的关键意义;第四章以中国主要利率市场为研究对象,着力论证我国利率体系运行现状与实质市场化定价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第五章分析我国存贷款市场之利率决定机制,论证我国主要利率市场中,居民和企业“金融选择权”十分缺乏,利率议价权缺失导致实质利率市场化并未实现;第六章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结构研究为出发点,着力论证在银行“卖方优势”下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单一,层次不足,银行处于显着“卖方议价优势”。第七章将研究的范围由“面”聚焦至“点”,采用案例分析补充全文论证疏漏;第八章为全文结论。本文从理论推演到实证检验,从国外样本分析到国内事实比较,重点观察了我国外植性金融体系下,金融管制对实体经济“金融选择权”,进而是利率议价能力的关键性影响。本文有望能够弥补当前多数相关研究中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存在的理论框架缺失或不清晰、国内外样本比较缺乏前提等方面的不足,并为目前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中存在部分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思路,也基于这个全新的角度论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任重道远,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郑秋德[10]2002年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与对策》文中提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金融市场的核心。而金融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由此可见利率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反映出资金稀缺程度,通过其变动反映并实现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我国加入WTO和迎接金融全球化迅猛挑战之际,探讨利率市场化问题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随着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将呈加速之势。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将我国利率进一步改革的进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大有利率不日就有完全市场化之势。笔者认为,探讨利率市场化问题必须要认清我国利率改革的现状及其与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差距,以及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难点,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科学地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应放在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方面,而不是去为利率市场化设计进程和制订时间表。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几个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西方利率决定理论及启示,以及利率自由化理论:麦金农—肖金融发展模型;第二章讨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实践及其经验;第叁章讨论了我国现行利率管制的弊端及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dB——Ma————_一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条件;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也即难点,并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提出实行利率市场化可能蕴含的风险,以便有备而行;第五章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及总体思路,并根据我国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利因素,即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看准一步走一步,走稳一步再走第二步,一步一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我国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 侯昱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研究[D]. 邹靖.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3].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理论——基于两种利息理论的比较[J]. 田璧. 当代财经. 2014

[4]. 我国过渡时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研究[D]. 汪建明. 重庆大学. 2007

[5]. 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 卢彪. 江西财经大学. 2004

[6]. 基于利率市场化的我国农商行盈利模式研究[D]. 王姣姣. 山西财经大学. 2017

[7].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和进程[D]. 陈隆. 浙江大学. 2002

[8]. 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及其转型[D]. 谷牧青. 中共中央党校. 2017

[9]. 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 谢仍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10].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难点与对策[D]. 郑秋德. 厦门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