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战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一次是1978—1984年,目标是全面增加农产品产量,解决温饱问题。推行联产承包责任 制 ,对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派制度。调整后,谷物、棉花、蔬菜大幅度增产,基本解决温 饱问题。
第二次是1985—1992年,目标是加速粮食转化,鼓励发展畜牧业和就地发展食品加工。国 家 鼓励支持粮棉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我省取消了粮棉 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取消了价外补贴。调整使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次是1993—1997年,目标是在增加产量的同时,加速市场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益。我 省 于1994年对粮食实行常年放开经营,把农业引向市场。调优粮油生产、稳定棉花蚕茧,大搞 多种经营,开发名特优新,突破加工流通,发展创汇外向农业。但增产依然是调整的主要目 标。
第四次也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自1996年以来,农产品收购价格逐年下降, 农产品结构性供大于求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我省为此提出了发展高效农业的口号,制定了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初步计划: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提高养殖业产 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对农业产值的比例,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改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农民收入。2000年初我省又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 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一是突出改善品种,优化种植业结构。二是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实 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使养殖业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三是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优 化农业区域结构。四是要面向省外和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禽、水产、蔬 菜、园艺等产品。五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成为结构调整的 主体力量。
这次农业调整明确了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调整方向,着力促进农产品 的升级换代,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出效益,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的素质,推进农业和农村 的现代化。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有些地方依然用行政命令,采取强制性、胁迫性措施, 强压调整指标,强叫农民种什么,结果销不出去,农民要政府赔偿损失;二是各地的调整方 向趋同,农业结构的同构度大;三是一些地区不顾当地的自然条件,盲目改变种植结构,以 致调整出的新产品品质反而更差,造成新的积压。四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落后,市场信息不 灵、不畅。五是有些地区农民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无所适从,死抱传统的粮食种植不放,不敢 调,不会调,主动性差,依赖性强。
我国正在进行着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营养、高 品质食物结构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这次农业结构调整,要实施好六大战略。
政府角色转变战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在过渡时期,结构调整仍需政府必 要 的行政推动和行政引导。实践证明仅靠群众零星地、分散地调整,往往形不成规模、特色, 形不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要区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的市场化程度,采取不同类别 的“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策略。
在经济欠发达、商品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市场经营能力差,小农经 济观念浓厚,那么政府就要担负起扶植弱者,创造制衡和公平的职责。在这些地区,政府的 “有为”程度要相对高一些,政府不仅要带、帮、教、促,还要扶上马送一程。政府要做农 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推动人,要成为当地农民克服惰性阻力的初始推动力量。而对于经济基础 较好的地区,政府应主要起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建设、信息处理、教育培 训、科技推广、融资支持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结构调整的主体要由政府逐渐转为农民,政府不再越俎代庖,包揽一切,使农民真正成为 独立的、依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农业结构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建设和完善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重点建设一批交易量大、辐射面广、对 区域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批发商场,同时也要搞好初级市场和零 售市场的建设。重视利用好INTER网发展电子商务,在网上发布和采集市场信息。适时适地 发展农产品的期货交易。在发挥好现有政府涉农部门的作用和实施政府“绿箱政策”(包括 政府所做的地区性病虫害控制、旱涝救灾、结构性调整援助等服务)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民 间的、按市场原则运行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各种中介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机、植保 、施肥等),把农业推向社会化的大生产。
农产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各地区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如气候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劳动 力优势、市场优势等,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DRCC)和国内 资源成本系数比率(R)来计算,我省与周边地区相比,粳稻、棉花、绿毛茶、专业户养蛋鸡 、专业户养肉鸡具相对比较优势,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策将资源导向这些作物的生产,同时 适当压缩不具优势的花生、小麦、烤烟等。这里仅作为方法论的提示,各地可通过国内资源 成本系数(DRCC)以及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的计算和对比,来作为本地农 业结构调整的依据之一,培植各地的农业支柱产业和农业基础产业。从国际市场上看,如肉 猪、鲜鱼、对虾、蔬菜、家禽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一般并不占或很少占用土地,但 消耗劳动力多,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据此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 总之要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优势农产品和区域特色农业。
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战略。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农户模式是目前产业化经 营 的主要形式,各地政府要扶持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要与农户建 立健全稳定的合同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把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 业与农产品生产者结成利益风险共同体,降低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风险损失,更好地带动农 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打破农户自给 自足型的自然经济,深化劳动分工,推动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经营,拓展社会化和一体化进程 。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好形式,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可以做许多政府不该做 而单个农民又做不了的事情。
推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工业是农产品升值的重要手段,是创造新的消费市场的重要途 径。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省的农产品加工度仅为20—30%,农 产 品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为1.36∶1,而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2.5—3∶1,我省又具有较好的 工业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饲料工业、食品工业潜力巨大。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速土地流转;使分散到户的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户、农场等规模 土地使用者集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一级和二级市场。
搞好农业公共产品和公益产品的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电网、道路、灌 溉、排水及其它设施,解决农户和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大农业创 造有利条件。
外向开放的战略。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作为我们进行结构调整的重 要依据之一,参与国际协作和国际市场划分,建立农产品融入全球的新结构。要制定好我国 农产品的生产、出口标准,使我们的农产品能走得出去,走得稳健。同时也要进口那些密集 地,使用其对我国来说是稀缺生产要素的国外农产品,增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优化。
中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放开,中国农产品与国外农产品竞争会更加激 烈。“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降至17%,中国的小麦、玉米、棉花、豆油等农产 品将受到严重冲击,但同时中国的蚕茧丝、畜水产品、园艺产品等出口将可望获得增长,因 此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壮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竞争力的农产品 和产业,纳入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轨道,使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更加突出,产业特色更为 明显,区域分工更为合理,产业优势更为强劲。按国际要求和标准着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 质和档次,减少农产品有害、有毒物质的含量,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绿色”水准。 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外国的农业竞争者引入国内或放进来,他们带来的资金、技术、 品种、设备、信息、组织管理及销售渠道,会推动我国农业上一个台阶,推进我们自己在 竞 争中发展壮大起来,淘汰一批过时、落后、弱势的农产品和农产业,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的现 代化。
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结构水准。加快 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农业资源总量中技术要素的比重,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使其不 断涌现出新的优质产品,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长点。我省是农业科技强省,农业科技力量一直 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应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充分发挥好农 业科技示范园、片、带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及时推广农业新科技 ,抓好种子优化工程、技术更新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创建品牌工程、绿色食品工程、人才 培养工程等。
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人均占有量低于世 界平均水平,近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 、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我们对土地和河海进行掠夺式的经营,一味追求土地的产出,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没有休耕制度等,使我们面临地瘠水穷的境地,为保持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我们必须保护耕地,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和治理 ,宜树植树,宜草种草,该退耕的要退耕。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的使用,秸杆要还田,农田 要林网化,大力推广复合种植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持续发 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