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论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论文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

陈玉斌 刘友田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要: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中所体现的“主体论”“动力论”和“多线论”及其视域下的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发展方式、世界一般哲学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很大的理论逻辑契合与实践逻辑契合。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为构建“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提供着中国方案,旨在构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契合;中国方案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预判。170多年前,马克思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国际分工的形成进行了深入剖析,系统性地指出历史必然会向世界历史转化。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拓新,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1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首次提出,到2017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写入党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成为人类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问题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与内涵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都不能正确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因。世界历史的发展不是纯粹抽象的精神活动自我想象的结果,而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手稿》《形态》和《宣言》) 等著作对世界历史理论展开了详细论述。

素质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综合水平的培养,这种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教学的多样性引导应该被体现出来。音乐是一种能很快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一门艺术,且学生对音乐具备一定的喜爱性。在进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种喜爱性,并做到对学生的适当引导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全面助力素质教育的推进。

分析归纳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与乔字组合而运用的词语均为詈词,乔字均为形容词。宋元以后,曲中用“乔”字的例子较为常见,该字常常随文而释,含有坏、窝囊、糊涂、狡猾、怯懦无用等贬义。如“乔人物”就是无赖、怪人,“乔行径”就是不正当的行为,“乔声颡气”就是恶声恶气。乔字在修饰名词性中心词,往往是含有贬低意味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因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形成是以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改造为前提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类历史形成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由此可见,地方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通过社会交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推动的。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全球各民族建立了联系,全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马克思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性特点。《手稿》主要从时间维度阐述世界历史的含义,旨在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改造自然界的劳动的过程,是一种纵向发展;《形态》和《宣言》主要从空间维度阐述世界历史的发展形态,侧重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各民族通过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交往的过程,是一种横向发展。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发展方式是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的逻辑雏形。《宣言》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3]由于利益的驱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产品销售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通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确立起联系,由最初产品的交换进而发展到各领域的全面交往。但是,“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4]这必然会导致两大阶级的对抗与冲突;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助产婆,但也是引发战争的催化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暴力革命已不再具有普遍适用性。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刚好为资本主义依然存在,地区冲突、局部动荡依然频繁的当代社会提供了合理的路径指引,是对马克思所处时代发展方式的深化和超越。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缘起与内涵

今天,人类已全面迈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生活在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时代的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哲学范式,其核心命题就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文明共同体进程中的中国态度。在文化交流中,中国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彰显了中国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始终平等相待、包容互鉴各类文化、各种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文明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20]世界范围内有众多的国家、地区和民族及其各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宗教和文化,正是因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平等交流,才铸就了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世界,正可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精神应成为构建文明共同体的共同遵循。

2.构建政治共同体进程中的中国声音。第一,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文化基因,已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和中国政府的外交中。中国承诺,在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交往中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始终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19]第二,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期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单是谋求一国利益的交换与平衡,更应该是推动政治共同体的建构,中国期待世界各国树立包容开放、平等相待的意识,坚持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坚持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为打造惠及全人类的现代文明式的政治共同体贡献应有之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传承与拓新,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详细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7]“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布局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充分体现了中国回应世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再发展,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8]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契合

(一) 理论逻辑契合

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交往方式是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的逻辑指向。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是通过暴力、掠夺等野蛮行径来实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血腥行径的批判具有鲜明的历史指向性,并顺应其逻辑勾勒了未来世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共产主义图景。“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12]因此,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的构建,要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未来世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交往方式为指向。

2.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动力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撑。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其前进的动力,究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正如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发展程度。”[11]马克思始终相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各民族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分工终将会被消灭,历史终将会向世界历史演进。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必须要有动力的驱动,而历史向世界转化的动力,能够为人类走向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指导和动力支撑,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

用最好的大地测量滑动模型作为参考,由KiK-Net-BH数据集导出的模型3(见图4)非常令人满意,并可认为优于由KiKNet-SF数据集导出的模型(图4模型2),后者大大低估了地震的震级。值得注意的是,50m的滑动峰值只有在使用海底GPS数据时才能获得。没有这种数据,由GPS导出的滑动模型(模型4)与KiK-Net-BH数据集得到的模型(模型3)近乎相同,二者波形相似,滑动峰值均小于25m。模型3与岸上GPS数据的拟合与模型1的拟合同等好。

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多线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通过对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剖析和对世界历史发展理论的反省,晚年的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不仅仅是五种社会形态的单线依次更替,还有可能是跨越式的发展。封建落后的俄国,通过暴力革命,摆脱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从而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鸿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最好的例证。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并非只有一种方式,而是多种、多线路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同制度形态,都具有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各异,但最终都将进入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自由人联合体”在新时代的版本,其最终目标与“自由人联合体”是一致的,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多线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存在很大的共性和契合,因此,“多线论”可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指导和依据。

(二)实践逻辑契合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的逻辑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极端不平等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批判,提出采取“虚幻共同体”的形式来调解私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平等。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就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碰撞下,谋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的一种新型理念,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实践创新。足以看出,马克思提出调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契合。

1.经济全球化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第一,推动经济全球化稳步前进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达到了高度交融状态,各国间的利益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世界人民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如此紧密的联系,内在地要求各国必须致力于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稳步前进。第二,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国家间经济发展失衡、逆全球化、生态失衡以及贸易战等问题。若要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就需要世界各国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积极寻求各国利益的共同点、增长点,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诉求。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主体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马克思确认了人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存在,就不会有生产劳动,就不会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所创造的人类自己的历史,也就不会有以人类历史为基础和前提的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就是以世界各族人民为中心,表达了同世界各族人民一起创造幸福生活的愿景。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10]可以看出,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人是世界历史主体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着极大的理论契合,以人为核心、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为初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定将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目标与追求。

综上所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自己的历史,进而打破民族间的封闭状态,超越地域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使各民族相互依赖并逐步走向统一。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各民族由内部间的交往开始向外部扩张,民族内部的历史开始走向世界范围的历史。

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世界一般哲学”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逻辑指导。马克思试图用“世界一般哲学”来阐释各民族间的文明交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5]这种哲学,只要内化为人民所处时代的精神信仰,就会“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16]马克思所说的当代世界的哲学,是基于德国地方性哲学中包含的“伪世界主义”的普遍主义虚假精神批判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在批判的基础上使其回归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本质,他相信这种当代世界的哲学能够为各民族间的文明交流提供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体现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内涵与马克思的“世界一般哲学”思想的本质和价值,可谓是殊途同归。文明共同体的构建,唯有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世界一般哲学”为理论指导,才能超越西方文化霸权思想,实现“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5.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生态环境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逻辑诉求。《宣言》指出,资本家由于利益的驱使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从而造成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仅会破坏落后国家的原始生产关系,也会滥用这些国家自然资源,甚至会肆无忌惮地破坏这些国家自然环境。落后的国家,由于屈从于资本的利益,任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采资源、破坏环境直至造成资源枯竭和诱发生态危机。正如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7]马克思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就以深邃的眼光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有着灾难性的影响。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构建,回应了马克思对未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担忧,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诉求与关怀的深度回应。

三、中国方案:构建“五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坚持合作共赢的方略,构建利益共同体

2)由于钻井垂直度是顺利下人套管柱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为了保证井眼的垂直度,在钻进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构建利益共同体进程中的中国行动。第一,中国致力于“经济顺风车”搭建。中国始终奉行合作共赢的基本方略,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着眼于全球,主动投入公共产品,基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扩大与沿线各国合作的广度和交往的深度,不断深化利益的交融,在扩大“朋友圈”的同时,使更多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第二,中国稳步推进与其他国家的深度合作。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组织都出现了中国的身影并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无论国家是何种制度、何种文化,中国都坚决拒绝零和博弈,始终与其进行互利合作。

(二)宣扬包容开放的思想,构建政治共同体

1.政治格局多极化是构建政治共同体的内在动力。第一,世界政治格局混乱的教训是构建政治共同体的动力。20世纪末,世界人民生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雅尔塔体系崩溃等一系列政局动荡中,生活在美苏冷对峙、一超多强的政局变迁中,饱经沧桑。“如何让大国的权力转移与世界秩序的更迭和平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秩序安排。”[18]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维系当代政治格局稳定的“良药”。第二,世界政治格局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政治共同体的动力。当前,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对抗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对立依然存在,若要避免冲突,实现政局稳定、长远发展,构建聚同化异、包容开放的政治共同体是不可或缺的。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2年,党的第十八大报告郑重宣告:“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5]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全面论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同年10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党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提出到写入党章,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永续世界发展和造福全球人民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

(三)倡导多元平等的观念,构建文明共同体

1.文化多样化是构建文明共同体的内在诉求。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没有高低之别、优劣之分,都应尊重其差异性,包容其多样性,承认其进行文明交流的权力并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平等相待、包容互鉴的态度推动文明共同体的构建。马克思指出,哲学只有与所处时代的世界相互关联并发生作用,进而反映出时代的精华,方可成为具有指导世界历史发展价值的“世界一般哲学”,才能践行多元平等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 人性化护理干预是整体性、有效性、创造性、重视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理念。对患者,在护理中给予其心理、社会、精神上的满足,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不适症状,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对护理人员,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专业的素养、熟练的技能、职业操守。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使患者在治疗中减轻痛苦,提高疗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四)秉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安全共同体

1.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安全共同体的时代追求。当前,世界各国间的依存、依赖程度空前加强,一国的安全是不可能建立在他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有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正所谓“单则易折,众则难摧”。若要实现全球可持续性的安全发展,构建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是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国际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意蔓延;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欧洲、中东、北非战火频发;硝烟、死伤、难民触目惊心;埃博拉、塞卡、HIV警钟长鸣。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举措。

2.构建安全共同体进程中的中国贡献。在维护世界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派驻维和部队,尽最大努力消弭战乱和冲突。在救助国际难民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帮助战争国改善人道主义救助环境,提供物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帮助其尽快重建家园。在控制国际重大疫情问题上,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同亚、非、拉有关国家的医疗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医疗援助,提供医疗设备和药品;投入大量资金,及时研制控制重大疫情的疫苗;提供治疗方案,推动受援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

(五)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构建生态共同体

1.构建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的价值旨归。第一,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工业的迅速发展,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在大量地消耗着资源、破坏着环境;燃油型汽车等交通工具,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排放着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构建清洁美丽的生态共同体,必须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第二,生态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生态问题是关乎地球村持续健康运行的关键问题,构建生态共同体关乎人类未来,是世界发展的价值旨归。各国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牢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生态之路,这既是对本国人民负责,也是对全世界人民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2.构建生态共同体进程中的中国努力。第一,在生产生活方面,中国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节约循环使用各类资源、能源,大力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积极促成《巴黎协定》的达成并主动响应《巴黎协定》的各项主张和措施,积极贡献着中国智慧,承担着百分之百的责任。第三,在改善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中国努力对待兑现减排承诺,积极敦促发达国家承担环保责任,协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体有一段阐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意思是说,文章本质相同而枝节有所差异,大概奏议应该文雅,书论应该有条理,铭诔注重朴实,诗赋追求华丽。也就是说不同的文体,其作用和特点也是不同的。特定的文体已经规定了用特定的语言、特定的风格、特定的形式去表达。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

(155)盔瓣耳叶苔 Frullania muscicola Steph.刘胜祥等(1999);马俊改(2006);范苗等(2017)

总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为了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让美丽的世界勃勃生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中国政府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为全世界作出了表率。“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一代接一代的不懈传承。只有这样,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地球村才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2][9][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540-541、519、520.

[3][13][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35、35-36.

[4]《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09-0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2.

[7][10]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8][18]汪峰.新型国际关系:核心·要求·基础·目标[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02).

[12][1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15][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220.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994(2019)03-0013-05

收稿日期: 2018-03-21

作者简介:

陈玉斌(1993-),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

调查、统计供试点香菇辽抚4号的菌丝生长及产量,统计时间2018年1~11月。采用软件Excel与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SigmaPlot制图。

刘友田(1968-),男,山东日照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罗添仁

标签:;  ;  ;  ;  ;  ;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