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老人,为啥都提倡做个“心理评估”论文

慢性病老人,为啥都提倡做个“心理评估”

许 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神志病科(医学心理科) 主任医师

随着我们的身体逐渐衰老,器官功能减退,健康风险逐渐蓄积,患病率也会增加。对于慢病老人而言,除了身体上出现不适,心理上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4.1.3 研究主题紧跟时代步伐 时代的引领对于我国群众体育研究的方向具有统摄性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发出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由此,群众体育响应时代号召,体育强国由此成为群众体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2014年国发〔2014〕46号文件印发,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同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而群众体育是全民健身事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如此,从图7可以清晰地看到体育产业以及全民健身等主题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研究的热点。由此可见,紧跟时代步伐是2008-2017年期间我国群众体育研究演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的一位老同学向我咨询,她的母亲自从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胃痛等慢性疾病后感觉像变了一个人,要么经常唉声叹气,要么动不动就生气,没事就找她和她父亲的麻烦。经过心理评估,她母亲因为久病有了继发性情绪障碍,抑郁与焦虑情况都达到中度以上,需要服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我还叮嘱她如果母亲的情绪反复,或者波动比较明显,还可以去试试心理治疗。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为什么慢病老人容易被心理问题盯上

究竟为什么那么多慢病老人都会存在心理问题呢?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老人被查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不仅要终生服药,而且长期形成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也需要发生巨大改变,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往往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增高有关。焦虑紧张时,这类物质浓度会增高,时间一长,会使血压持续升高。有时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对于糖尿病,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血液内肾上腺素含量上升,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因而失眠、紧张、心中不快等心理因素最易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

● 慢病老人最容易产生的病态心理

1.多疑和恐惧

这是慢性疾病老人容易出现的另一类型的心理反应。这类老人往往感到由于自己患了慢性病,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从而失去生活信念,容易产生抑郁、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甚至有自杀行为。

2.行为退化或角色过渡

慢病老人更容易有孤独感。很多慢病老人囿于疾病或被迫卧床,他们失去与他人交流和外出的机会,子女们忙于工作难以整日为伴,无人陪伴就会感到心情郁闷, 情绪处于低潮,甚至多愁善感,独自流泪。

3.明显的孤独感

老年患者较明显,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难测,患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约占老年患者总数的60%。

4.自怨自责

多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怀疑诊断结果,认为医护人员的治疗小题大做,高估自己的行动能力,不肯主动求治;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得更严重,老人患病后很容易联想到生死问题,同时内心期望治疗能很快起作用,一旦疗效没有预期的明显,或感受到其他的不适就疑心病情加重。占老年患者总数的70%。

● 患病后的心理行为受多因素的影响

在老年人患病后,除了治疗躯体疾病外,心理护理也应得到重视,尽可能早发现不良心理反应。

作为家属,我们应在家中为慢病老人做好日常家庭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让慢病老人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提高老人的价值感;②帮助老人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指导其保持乐观情绪、好奇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③通过社区卫生支持,定期为老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老人保持与社会接触,消除老人孤独、抑郁等情绪;④制定预防自杀制度;⑤家属要帮助慢病老人正视死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让患者多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康复的可能性,帮助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伴随着中国进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的新发展阶段,消费和进口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为世界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大市场提供历史性机遇。

对于有明显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者,必须同时接受相应的药物与心理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编辑 王 幸)

标签:;  ;  ;  ;  ;  ;  ;  ;  

慢性病老人,为啥都提倡做个“心理评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