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花饽饽技艺传承与发展论文_韩宜珊 戴孟津 王钰浩

胶东花饽饽技艺传承与发展论文_韩宜珊 戴孟津 王钰浩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100)

摘要:胶东花饽饽作为山东胶东半岛风俗文化的重要代表,早在2009年9月27日便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胶东人民节庆生活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胶东花饽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旨在阐述其工艺制作方法过程的基础上,对目前的花饽饽技艺传承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原因进行探索和分析,在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础上思考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饽饽;民俗;传承与保护

中国面食历史悠久,而胶东花饽饽在面食的基础上与沿海渔民文化、海王文化相结合,更是作为具有浓厚人情味和当地风俗审美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是节庆民俗的体现,也是采用谐音和象征寓意的方法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虽然是面食但是同样具有雕塑和彩绘的特性,结合特殊的风俗文化,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花饽饽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材料、工具的选择

(一)材料

面:采用精制小麦面,传统采用用石磨碾压细筛的头三次面粉,这样方法制作的面劲道光滑,造型白净透亮惹人喜爱。现如今由于石磨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面粉大部分直接从粮油店或超市购买。

酵面:也称“酵母”“引子”,一般从上一次制作活好醒好的面揪一块下来保存好,放到下一次的面里,如果变干温水泡开即可。

颜料:早期颜料使用植物汁液,所以色彩并无现在鲜艳,现在为美观及商用多采用食用染料或工业染料不可食用。

油:花饽饽上色后为了使颜色更为鲜亮持久一般会抹一层香油。

装饰材料:用来充当眼睛的豆粒和描绘的墨水都被彩钉和更为廉价易得的产品替代。

(二)工具

除大众制作面食的工具之外,剪刀、梳子和针是传统造型会用到的工具,而随着时代发展,钢钉、笔管、瓶盖、牙签甚至胶水和油性笔都开始作为造型辅助工具使用。

二、造形手法

将面揉制光滑之后,就是最关键的成型阶段,这个阶段会因为制作者个人风格手法、观念、甚至当地风俗的影响而各不相同。并且随着用途和造型的需要来决定单纯使用手法造型还是添加工具。

三、蒸制

蒸制之前要进行醒发,将面放置合适大小,在锅中隔开摆放防止粘连。冷水大火采用蒸汽蒸熟,中间不可开盖,水蒸气一旦遇冷凝结滴到饽饽上,饽饽就会坍陷变硬就蒸制失败。

四、上色

上色过程就是体现制作者个人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的过程了,这个过程充满了创造性和变化。

五、晾晒

饽饽做好之后要放在室内自然风干,带有水分的很难长期保存容易霉变,产生绿色斑点,但自然阴干后可保存三到五年。

胶东花饽饽的如今面临的问题

一、传承人员断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由妇女掌控着家中的饮食,而饽饽作为面食的一种,其技艺也自然是由当地的劳动妇女代代相传。但是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妇女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这是其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二,山东尤其胶东地区由于积极响应国家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城乡户口变迁,在农村长大的女性比例较低。第三个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结合,越来越多的居民与农村生活脱离,丧失传承环境。目前的具有正式认证的习俗传承人人数不足较多传承人年事已高,行动力与记忆力都在与日俱减,这使得我们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的速度要求更加急迫,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传承人也迫在眉睫。

(二)产业化升级艰难

由于花饽饽技艺是结合雕塑与彩绘的面食制作技艺,它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色彩要求是与制作人本身的手艺以及自身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相结合的,它的艺术性使得符合传统习俗的经典样式难以实现工业机械流水化作业,并且生产效率低。而现在实现企业化大生产的产品,都是主要用来满足居民日常食用以及馈赠为主的符合大市场的简化样式,而这种发展模式也会让其丧失独特性,使得传统技艺及表现形式逐渐被丢失。

(三)销售渠道狭窄

由于胶东花饽饽的区域文化局限性使得它现在的品牌形象,销售地区仍然局限在有风俗文化的地区,并且随着现代人传统观念越来越淡薄,与婚嫁、乔迁新居和祭祀相联结的关系已经远不及之前紧密,本地客户人群减少。

新时代下的保护与发展

(一)政府加大扶持保护力度

首先,是对现存传承人的扶持与保护,加强她们自身坚持的信心。现代社会的“快钱”太容易使得辛苦劳作的农民群众受到蛊惑,从而丢弃慢工细活。花饽饽这项技艺作为民间传统技艺它更多的是包含了与之连接的信仰禁忌和情感,包含在缤纷色彩造型中的是文化和习俗。只有现有传承人坚信并热爱着这份技艺,才能将技艺和记忆完整的传承下去。并且利用这种包含在内的文化之美吸引更多的热爱民族文化而不是专著“快钱”的人前来学习。

(二)完善民俗博物馆,加强民俗品牌打造

在青岛、烟台现在都已设立民俗博物馆,馆内整理了上百种传统面食的制作工艺及方法,但是大多以福寿婚嫁有关,有关祭祀,年节等更为特色的还较为缺少,由于花饽饽的制作大多是师徒、家庭经验传授,大家不同地区各有差别,所以建立一个覆盖各个地区各种风格的完整的资料库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图片文字,也需要建立模型方便学习观摩。

建立完整产业链,打造胶东花饽饽品牌形象,烟台、威海、青岛三市也是著名旅游城市,可以将其与旅游项目结合,还原制作过程以及海神祭祀,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制作亲身体会,感受花饽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愿意购买宣传。

(三)让民俗走近课堂

山东今年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民俗知识带进课堂,不仅是看图片,更可以将传承人邀请到学校为学生们做演示,斑斓的色彩,精美的造型和其中蕴含的信仰习俗都是可以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并愿意了解、接受和热爱的,让青少年更多的接触传统文化,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加对自己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更可以通过举办亲子合作动手制作花饽饽活动让孩子带动家长,不仅可以增加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提高消费的主力人群的关注度和购买机会。

结语

如今的胶东花饽饽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演变,相对于早期的作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烟台、威海、青岛地区的很多地区花饽饽习俗和花饽饽的制作技艺濒临消亡,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已经是不断被时代影响后变化的。我们应该无比珍视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精神遗产,把民族的精神血液代代流传。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一味的守旧更不能一味地创新,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辉.胶东花饽饽的民俗与地域风格[J].中国艺术时空,2017(06):63-67.

[2]胡媛.胶东牟平花饽饽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3]刘志刚.胶东花饽饽——“烟台面塑”重彩登台[J].走向世界,2013(36):40-43.

[4]肖寒,王德伟.花饽饽,巧手捏出的吉祥[J].走向世界,2019(06):16-19.

作者简介:韩宜珊(1995-),女,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

戴孟津(1994-),女,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

王钰浩(1994-),男,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地方农业科技史。

论文作者:韩宜珊 戴孟津 王钰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  ;  ;  ;  ;  ;  ;  ;  

胶东花饽饽技艺传承与发展论文_韩宜珊 戴孟津 王钰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