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讲话综述_共同富裕论文

浅谈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讲话综述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纵横谈——部分专家、学者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研讨会上论文,学者论文,摘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广州市马列主义研究会召开了一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论研讨会。现将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整理如下:

围绕社会主义本质的几个关系问题

雷鸣春(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我们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关键就在于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必须弄清楚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句话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在现阶段,生产力标准同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统一起来?如何才能统一起来?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现行的方针政策的关系。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我们现在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多地引进外资,鼓励国内的私营企业发展。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都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存在着剥削关系,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是不是剥削关系的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一些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是不是两极分化的表现?这同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没有矛盾?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认识?如何实践?三是社会主义本质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基本制度的关系。过去讲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除了计划经济应该否定,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以外,其他的是不是应该继续坚持?基本特征和本质的相互关系应如何认识?四是社会主义本质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的关系。有的同志提出:现在有少数党员,甚至是党的基层干部成为私营企业主、包工头,成为剥削他人的人,这些人应不应该留在党内?一些有雇工剥削行为的人要求入党,能不能吸收?在统一战线方面,应如何对待私营企业主这个社会群体,他们有没有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这个阶级或阶层将来的发展前途如何?以上这些问题,只是提出来供大家思考、研究和讨论。这四个关系要弄清楚很不容易,但是可以坚信:经过全党的努力研究和实践探索,我想会一步步弄清楚的。

对社会主义本质不同理解的根由何在?

黄济福(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我想讲三点: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论和分歧?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同志的这个定义的高度抽象性、新颖性和现实性。由于定义的高度抽象,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制度、特征、原则等等,都可以与之挂钩;人们按自己的意愿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社会主义本质与其他方面的关系,难免有分歧和争论;由于新颖性,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这个命题,就必然与传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惯性发生冲突;由于现实性强,人们就容易把目前大量存在的非社会主义的东西,或目前社会主义允许存在的东西与之附会、比较,这也是造成争论和分歧的原因。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归属问题。人们一般从理论、运动、制度这三个方面去理解社会主义。学术界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仅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它既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属于社会主义运动,而且,还应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范畴。3.关于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这主要应该从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去理解。作为具体方法,我建议:第一,把《邓小平文选》中五处(分别见第2卷第313页,第3卷第135、364和373页)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和理解;第二,从1984至1988年这段时间是邓小平同志集中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时间,我们可以从他在这段时间里的论述中找到答案;第三,必须科学地全面地直接分析定义。

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

李 力(广州市教育学院教授):我想对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谈几点看法,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的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特征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的概括,是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的根本区别。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受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服务于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3.明确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层次,并不等于否认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地,这是对公有制认识的深化。更有利于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改革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

丘 挺(《探求》杂志主编):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贫穷社会主义的界限。而在当前存在着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难以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的责难,以及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既然不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那就可以放手搞私有化的曲解。这种责难和曲解有个共同点,就是把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混淆了。实际上,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社会主义的几大特征,除计划经济这一条以外,当然是正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的特殊规定性,但这仅仅是质的规定性,而不是本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和本质的规定性是不同的。列宁把质看作是“物或现象的规定”。事物的质是多样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质都是本质。可以说,质是本质之前的范畴;本质是在质的规定之后更深层次的内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的质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特征是表面层次的,具有直接性;社会主义本质是深层次的,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决定性。社会主义特征从属于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为社会主义本质服务。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等特征,包含在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和前提条件,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运动提供社会基本制度的保障。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在字面上虽然舍弃了“四个坚持”所集中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方面的特征,但在实质上却包含了或涵盖了诸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精神文明建设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方面的特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突出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这个特点;二是突出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方面的根本特点,在第二个特点中就包含了公有制。第三、四句话:“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很明显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包括所有制、分配和人民民主政权问题。“消灭剥削”就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不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建立公有制,能消灭剥削吗?“消除两极分化”就是意味着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的分配制度,不实行按劳分配能消除两极分化吗?要真正做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要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高度发展生产力,才有可能。在现实生产力条件下,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难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社会稳定,也就无法进行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本质包含了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它们互为表里,是辩证的统一,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自然就坚持了社会主义特征。从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正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种深化。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哲学理解

马兴煜(中共广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在这里,我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崭新课题,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直接地、全面地涉及这一问题。从根本说,这是由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所决定的。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提出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政策的认识方法,为阐明社会主义本质指出了思路。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实践证明,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才能实现。这五个方面从哲学角度来说,是一环扣一环地、内在地、深刻地联系起来的。至于以公有制为表现形态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表现形式的分配原则;虽然都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但它们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层次,而只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态。看待一个东西是不是事物的本质,还要看它是不是事物内部比较稳定的方面。邓小平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的五个方面,就是社会主义这个事物中相对稳定的方面。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只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

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概括角度的思考

张先贤(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我谈两点看法:1.邓小平同志是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我认为,他是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但更重要的是从社会主义作为实践运动的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固然主要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但同时也在战略思想上回答怎样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理由如下:第一,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的理论观点,无一不是为了指导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实践需要,而不可能只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任何概念的定义,都是从某个侧面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一个定义,可以揭示事物至少一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同一事物,由于有质的多样性,也可以用不同的定义来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什么”、“怎么办”,都属于事物本质属性的东西。因此,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可以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不但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实现的问题。2.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吗?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没有包括公有制,是因为公有制相对于“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来说,只具有前提条件和方法手段的意义,它本身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规定。任何事物都有质的多样性,邓小平同志是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角度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不能因为他没有讲到公有制问题就否定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方面;其次,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中的题中之义。强调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反对私有化,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复重申的一贯思想。

本质核心——“共同富裕”

陈治桃(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我就“共同富裕”的问题谈些认识:其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为核心的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之分,“共同富裕”包容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因而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深层次也是最根本的本质。其二,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也是个动态过程。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等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征,离开社会主义本质谈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将流于逻辑上的空泛与混乱。由于共同富裕是个过程,因而不能确定何种程度为富裕的尺度。因为富裕首先表现为社会财富的拥有量,而财富的增长无法设定界限。其三,共同富裕不能是同步富裕或同等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现实根据的复杂特点所决定的,简单地说,是各国、各地的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决定的,因而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各地状况不同、个人追求和获取财富的能力不同,富裕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同等富裕。

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问题的几点看法

王友农(中共广州市直属机关工委党校讲师):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首先,它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长过程。作为目标,它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所在;作为过程,社会主义是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少量的、局部性的剥削现象存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和两极分化是涵盖全社会的普遍规律,它不会自然地走向消灭和消除。其次,剥削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历史意义和过渡性。各种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区别而各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剥削现象不同于以往历史阶段,它有特殊性和一定的进步意义。复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我们用“反目标”的手段来实现目标,这里体现了形式上相悖和实质上一致的辩证统一。最后,必须坚持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的正确政策,但同时要积极探索对剥削和两极分化加以引导和限制的新路子,要积极设法让社会主义本质更好地体现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这一具体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

黎润三(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党校副校长):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理论根源看,它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首先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其次它来源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形态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的思想。最后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二是从形成过程看,它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邓小平同志以实践为第一标准,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三是从结构特点看,它具有完整、科学的内涵。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两个基础点: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总之,社会主义本质论,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又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

梁锦伟(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大家围绕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我最后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1.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需要弄清楚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概念。所谓“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的固有属性和内在规定性,它涵盖并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概念中最深刻、最稳定的层次;所谓“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其他社会形态相区别的特别显著的象征和标志;所谓“社会主义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一类或某一个国家的特殊存在方式,表现为比较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结构。本质是比特征更高层次、更深刻、更集中、更抽象的理论概括。本质决定特征,特征从属于本质,又保证本质。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社会主义本质“五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根本手段和终极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的统一,从最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3.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方法论问题。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并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才能提出问题和进行理论概括;其次,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认清社会主义本质;复次,把握理论的整体性;最后,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的过程性。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表述方式表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和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理解。

山豆整理

标签:;  ;  ;  ;  ;  

浅谈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学者讲话综述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