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点认识论文_于芹芹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点认识论文_于芹芹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九中学 于芹芹

【中图分类号】G220.4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16-01

他说:“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一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所谓“面”,指的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揭示,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唯有如此,大学历史教学才有可能拓宽和加深。现行高中各册历史课本在内容编排上,比较注意与初中课本相区别,有略过程,重理论分析的特点,比较注重多层面地展开历史。高中教学在初中教学上的提高,不仅要有教科书的变化,更要有课堂教学的更新。

初中是依据课本讲课,高中是依托课本讲课。一“据”一“托”,将高中历史教学的“高度”显示出来。高中历史教学贵在有教师的见解,课本与讲课相对应,而不是同一,用意在于变换观察历史的角度,引发探讨历史问题的兴趣,培养分析与评价的能力,把深邃的知识留存在记忆里。对此,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范围为据,浅说三点认识。

一、内容处理有独见

教科书上的内容在讲课中少不了加工裁剪,有的还要补充,添加新的内容,教师的魅力正来自对知识的驾驭和处理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知识的精深。高中历史教学给教学内容的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根据信息量大、理论分析层次高的教学取向,博观约取,将教科书的内容转化为圆满的讲课体系。“讲课体系”没有固定模式,做起来,各有解说。以下简举三例,说说笔者的浅见。

其一,着眼全局的内容处理。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课本(以下简称高中本)对辛亥革命的叙述与初中本比较,都是以中华民国成立为中心,按革命发生、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介绍清末 11 年的历史。高中的课堂讲述有必要作出有深度的调整,否则只能是初中讲课的重复,难以提高档次。综观清末历史,如果从清末的改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入手,全方位地讲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清末剧变,会更有力地说明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制的产生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的教学思路是符合历史的。清末除清廷权贵外,还有三大政治势力,即有实权的汉族官僚、社会影响较大的立宪派和力量日益壮大的革命派,他们之间的较量和彼此势力的消长,决定着时局的发展。三大政治势力组合为两股社会潮流:一个是改革的潮流,就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一个是革命的潮流,就是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两股社会潮流撞击的结果,显示出一个很清楚的历史轨迹……时代呼唤着革命。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大阶段。6年的局部抗战史内容非常丰富,它的许多变化,最有分析价值,是向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典型材料。讲课不仅要调整相关内容,还应当补弃一些生动的材料,形成专题,全面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局部抗战阶段的历史,使学生耳目一新。

其三,扩充历史涵容的内容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中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叙述集中在三个方面: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与条件下“应运而生”;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的“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大批先进青年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

评价上的扩充:“五四”反传统,反的是儒家的正统独尊地位,将之作为立国治国的总原则,针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复辟逆流,不能看作全面否定儒学。当时有一批思想家主张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意见对立,受到激烈的批判。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观察,五四时期思想主张纷呈,恰恰是时代的进步。处在激变的时代,尊重传统和反传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对主义是不可取的。

二、问题分析有创新

历史教学上的创新,指的是教学中使用新材料,说明新问题,用科学的见解指导学生“通过对以往的历史认识而更好地认识现实”。创新是历史意识和时代感的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将这一结合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今天的选择,正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高中学生处在踏向社会的前沿,渴望用历史眼光来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以期提高觉悟。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责无旁贷,教学中应有所侧重,“从实际需要出发着重说明那些应该着重说明的问题”。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学不能仅止于此,“重复”要有新思路,要进行有说服力的新论证。历史告诉我们,自鸦片战争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给民族心理投进了阴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扭曲和损害。其表现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顽固守旧,一种是崇洋媚外,二者殊途同归,都倒向帝国主义的怀抱,是民族心态中的消极面。

二为引伸。引伸触类,贯通其旨,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回答几个基本的国情问题,无疑是必要的。这谓之教学的引伸。

三为比较。比较分析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曾被史学界推崇为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一直延续到当今,现实的许多“热门话题”都促成教学的回顾比较,判明异同,分析缘由,认识精义,使教学添增新意。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对外开放有本质的差别。

三、理论构架当严谨

理论构架有两层意思:一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按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的,大到全书,小到各章节,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切实把握应该要重点展开的内容。二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正确的史学理论为指导,构架讲课体系。史学理论,在这里说的是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和渗透在历史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后一层意思,略作说明。实事求是,多层面地分析历史的理论原则,是构架讲课体系的思维精髓,不能将这一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与一般推演方法相混同。它的绝对要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是对历史原因的审视、历史背景的揭示、历史渊源的追朔、历史影响的阐释,考究前因后果,概无简便方法可资操作。凡属有理有据的历史说明,都是生动的、多样化的。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科学不是检验控制论概念的一个好基地……不管我们愿意如否,有许多东西我们只好让熟练的历史学家用不‘科学'的、叙述的方法去进行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具备信息量大、思维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课题。

我们的教学怎样把知识导向深邃,给学生观察社会、展望未来、定位人生以良好的启发,需要我们站在当代的高度讲好历史。目光投向当代,不是将历史现代化,唯有历史主义地看待历史,才能正确地看待现实。清代学者戴震说:“学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论文作者:于芹芹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7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点认识论文_于芹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