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秦菊弟

(灵川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西 灵川 541299)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灵川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救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发病至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6.614,P<0.001),溶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10.060,P<0.001),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t=7.200,P<0.001);观察组入院前死亡1例,入院后死亡2例;对照组入院前死亡2例,入院后死亡6例。观察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59,P=0.035)。结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增加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病死率,并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疗效分析;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276-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而引起的局部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1]。发病初期,患者常可因心脏骤停而引起猝死,尤其是院外发病的情况,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文献[3-4]报道,AMI发病后一小时内院外猝死的发病率约50%,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护理得当,其中大部分均可救治。因此,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尤其重要。本文对我院AMI患者实施了院前急救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救治的6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12例;年龄40~79岁,平均(58.46±10.53)岁;梗死类型为:高侧梗死7例,前间壁梗死12例,前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5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1~80岁,平均(60.18±11.71)岁;梗死类型为:高侧梗死6例,前间壁梗死12例,前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方法,患者入院后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主要有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病情观察、吸氧、心电监护、溶栓、止痛镇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院前急救护理,主要有:①建立快速反应体系,接到急救电话后及时出车。并在车上及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征兆,以便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急救指导。②出车前备好急救药品,车上再一次确认。③到达现场后立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持续氧气吸入;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并给予止痛剂缓解胸痛;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④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将患者的病情告诉急诊科,以便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⑤到达医院后做好交接工作,以保障抢救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⑥院前急救整个流程中均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以保障急救的效果和防治病情的恶化。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发病至抢救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利用t检验进行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表示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发病至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6.614,P<0.001),溶栓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10.060,P<0.001),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对照组(t=7.200,P<0.001)。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急,病死率较高,是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6]。近年来,AMI患者日趋年轻化[6],因此,积极抢救对患者和社会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AMI急救护理方法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被动处理,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在整体上协调了抢救患者的人员分配和时间分配,及时预测了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争取了有效的治疗时间,并能及时的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采用相应的急救措施。

本文结果显示,采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显著降低了患者发病至抢救的时间、溶栓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与相关文献[7]报道结果一致。据报道,大部分AMI患者发病期无任何症状,且送到医院前已经死亡,仅小部分患者有救治的机会。AMI的急救方法是再灌注,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越短,其效果越好[8]。院前急救护理显著缩短了患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因此,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增加了患者的治愈率。同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护理关键:①急救的药品、仪器及相关设备等必须在出车前准备和清点好。②急救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③医生的口头医嘱必需听清、问清,执行时应重复一遍,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执行。并复核药物名称、剂量和浓度,切忌出现用药差错。④全程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的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增加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病死率,并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2-73.

[2]陈健,廖意芬,王晓云.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5(7):510-511.

[3]杨宏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8):1327-1328.

[4]冯翠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181-182.

[5]王燕.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42-143.

[6]焦国英.浅谈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4):108-109.

[7]樊秀枝.浅析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9):244-246.

[8]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7-669.

论文作者:秦菊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

标签:;  ;  ;  ;  ;  ;  ;  ;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秦菊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