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思想述评_艺术论文

当代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思想述评_艺术论文

当代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思想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美国论文,多学科论文,当代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人推崇商业精神,利润动机成了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念。在此影响下,美国中高级学校年轻人所感兴趣的是在商业世界里寻求发财的机会,而不是想通过人文学科和艺术教育来提高自己终身受用的教养水平。相比之下,道德与人文价值观念,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等,则被降到无足轻重的位置,艺术教育遭到冷落。本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文与教育领域中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于90年代初提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这里所论述的“艺术”是指视觉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思想,它对当代美国艺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多学科艺术教育构想的理论界说

1988年春,美国艺术资助部门公布了为时两年才完成的全国艺术教育现状研究报告:《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TowardCivilization:A Report on arts Education)。 该报告指出:今日美国的问题是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有四大目的,即:赋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培养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能力,提供评价所读、所观和所闻对象的工具。同时,为美国今后的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议。(注:Toward Civilization:A Report on Arts Education( Washing-ton,D.C.National Education for Arts,1998),英文版,第13页。 )艺术教育的问题在美国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美国歌笛艺术教育中心(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为了改善美国学校和博物馆内的审美学习质量,确定了将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与美学等几门交叉学科的相关概念与活动融合起来的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拉尔夫·史密斯(Ralph A.Smith )等人提出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他们认为,美国现行艺术教育的失败、审美悲剧的产生就在于艺术感知能力的丧失,因此,青少年审美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他们健全的艺术感。而健全的艺术感知和艺术问题洞察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制作具有视觉情趣的独特对象(艺术创作),领悟受时间、传统与风格之影响的艺术(艺术史),而且还要理性地判断艺术的价值(艺术评论)和批判地分析基本的美学概念以及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美学)。(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这里所论述的“艺术”是指视觉艺术。)这是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前提。

那么,如何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这四门学科与教育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呢?这是多学科艺术教育论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当代文化哲学家列维(Albert William Levi )为扭转美国高校和高级中学人文学科教育普遍衰落的局势,对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两者的差别根植于人类大脑的两种背道而驰的发展趋向,即理解力和想象力。这两种能力各自分管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导致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方法、词汇、判断标准和产物,科学的意义在于必须将现实所需要的东西给予现实(譬如,因果律不可能是诗歌想象力所关注的问题);而人文学科为了开创人类价值的空间就必须抵制现实并把人类的目的灌注到无意义的宇宙之中。科学从整体上说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与意义,因为这并非科学的主要任务,它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情感要求,但这项任务却正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第248~249页。)由此看来,全面的教育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圆圈,科学在其中无疑是一个庞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人文学科被轻视或者略去,那么这个圆圈就无法封口。

列维还对人文学科提出了新的界说。作为一位文化哲学家,列维综合了中世纪的文科七艺及其观念。他认为,传统的文科七艺均是交流沟通的艺术,是传承的艺术,同时也是批评的艺术。在列维看来,虽然这些艺术科目从程序性的角度被称为做事和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们均关涉到语言文学(沟通的艺术)、历史(传承的艺术)和哲学(批评的艺术)等等独立的学科。这些科目的人文特点在于应对或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譬如与他人沟通和经验共享的需求,在时间长河中寻找某地的需求与回顾值得纪念之事的需求,以及理智地思索重大问题的需求等等。(注:A.W.Levi:The Humanities Today,转引自《〈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前言》。)对此,史密斯认为,在列维所提供的人文学科框架中,“传承的艺术以历史为活动的特殊场所,与艺术史这一学科相关联;批评的艺术以哲学为典型的领域,与艺术哲学或美学相关联。这样一来就使沟通的艺术与语言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同时他说,“如果我们承认视觉艺术具有沟通的能力,如果我们把艺术评论与培养提高心灵感应者充分理解这种沟通的能力联系起来,那么列维所划分的三类艺术(即沟通的艺术、传承的艺术与批评的艺术)就可以在界定多学科艺术教育构想的过程中得到说明。”至于艺术创造,史密斯把它划归为第四类艺术,即“创造的艺术”(the arts of creation)。通过艺术创造活动,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从而有于助深化艺术作品的了解与鉴赏水平。在列维和史密斯看来,艺术创造与其他几门学科地位是相当的。(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第257页。 )由此看来,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所涉及的四门学科(即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与其相应的四种艺术门类(创造的艺术、传承的艺术、沟通的艺术与批评的艺术),在列维所提供的框架中也就彼此关联了。

史密斯认为,这四门学科与四门艺术,彼此尽管不是完全地兼容,但却密切相关,双方都意味着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可以依据它们所效力的人文学科与特殊的人文价值来予以证明。史密斯进而描述了多学科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四门学科的主导性放射意向:“在艺术创造领域,主导性的放射意向在于制作独特的对象,而这种艺术源自人类以视觉形式来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艺术史领域,主导性的放射意向在于从时代、传统与风格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艺术作品,这种意向源自人类喜欢寻根和回顾值得怀念和体验之事的需要;在艺术评论领域,主导性放射意向在于完善人的感知能力和作出质性的判断,这种意向源自人类想要清楚地感知和区别值得称赞与华而不实这两类东西的需求;在美学或艺术哲学领域,主导性放射意向在于澄清主要的概念与思想,这种意向源自我们对艺术思考中的合理性的探求以及避免提出含糊假设的愿望。”(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 第245页。)因此,对教师来说, 应该善于从上述四门人文学科的主导性放射意向中提取需要介绍给学生的相关概念与方法,以便有效地把其概念与方法用来影响艺术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将这四门学科整合在一个艺术教育计划中的目的。

二、多学科艺术教育构想的基本内容

1、课程目标:史密斯认为, 多学科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协助年轻人培养一种具有良好趣味的艺术感,以便使他们敏锐而灵通地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艺术作品所能提供的富有价值的体验,

将年轻人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well—educated generalists)”。(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第269页。 )多学科艺术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讲授艺术这门人文学科的概念和技能来培养学生对艺术问题的感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史密斯看来,“感知”一词,是指一种心智或智能财富(possession of mind),一种在艺术和文化方面以成熟和洞察意识体现自身能力的心智。它不仅意味着感知能力,而且也包含着影响感知能力的知识、判断与智慧。(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第270页。)总之, “艺术教育的目的的确在于培养感知的习惯,这些习惯能使人类的栖息地变得更有魅力,更有生活气息或更值得居住。”(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第279页。)

2、课程内容:史密斯等人指出, 艺术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应当派生于几门主要的学科(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评论和美学)。因为艺术教学既然侧重于培养和提高有教养的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那么这种感性的意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要建立在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之上,而且也应建立在艺术史、艺术评论与美学的基础之上。为此,史密斯为美国1 ~12年级的学生制订了课程大纲。(注:列维 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第297页。)

3、教学过程:史密斯认为,与上述艺术教育思想一致的艺术感,可以通过五个审美学习阶段予以培养。

(1)感知审美特性(1~3年级)。 这一阶段的重点应当放在开发孩子们的审美特性意识上,学生以提高了的感性来体验日常世界的时候,也正是为体验艺术世界做好了准备,学生因此获得艺术世界的初步概念。而这一目标主要通过为学生开设的艺术课程中的许多活动来实现。至于教学方法,这一阶段并不提出特殊的要求,但要注意教学既不能是形式主义,也不要有过多的抽象内容。

(2)提高感知的敏锐性(4~6年级)。这一阶段的教学较正规,此时的学生不仅注意事物的品质直观性,而且注意进而能够感知事物的关系与意义,强化感知的训练开始进行,培养感性意识是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教学方法采用“审美浏览”(aesthetic scanning)法。

(3)培养艺术历史感(7~9年级)。 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认知框架,使他们能够以反思和灵通的方式来体验与评论艺术作品,进而培养一种人文意识。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史密斯特别强调,对美国的学生来说,系统地熟悉西方传统的视觉艺术的继承和流变情况是这一阶段审美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要想有效地欣赏外国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需要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基础。在教学方式上注意条理性和系统性。

(4)代表作品欣赏(10~11年级)。 这是第四阶段审美学习的重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语境主义方法,即将欣赏艺术美的教学活动与适当的共时性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分析作品与其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5)批判分析(12年级)。这一阶段在前几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处理和解决艺术世界的能力,重视艺术评论的概念、技巧和传统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研讨会的形式。

三、对多学科艺术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多学科艺术教育的构想,实际上就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来解释视觉艺术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并借此力图把视觉艺术教育定位在重新界定的人文学科领域之中。当然,这种艺术教育改革的构想还存在着理论的宽泛性等不足,但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艺术教育改革不无借鉴和启示。

美国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研究已不断地深入、融合到艺术教育过程中,文化艺术哲学家与教育理论家正在相互合作,联手解决美国目前所面临的艺术教育问题,以培养能适应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的艺术哲学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囿于各自狭小的专业圈,给艺术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带来困难,虽然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重视,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美学发展与创新的出路应该在目前我国推行的提升全民素质的艺术教育之中。

我国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方针已提出多年,但步履艰难。在基础教育中,艺术审美教育的地位还不牢固,中、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系科划分过细,楚汉界线分明,缺乏必要的融合和联系,学生一进入艺术院校接受的就是技术训练,役于形似与技巧,审美感知日益麻木。多学科艺术教育构想非常重视艺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及其使命,这对我国的艺术教育发展途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反观我们的艺术教师,重技巧轻美感和文化理论修养,知识结构偏狭、单一,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要改变审美学习中审美感知麻木的现状,完善艺术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审美素养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审美学习质量的关键之一。另外,多学科艺术教育构想着力于培养学生一种健全的艺术感及其敏锐的感知能力,这确实也抓住了艺术教育的根本。有鉴于此,我们在规划面向21世纪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应该有何作为呢?

标签:;  ;  ;  ;  ;  

当代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思想述评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