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血透室 阎世碧 冯霞 6385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接收的64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焦虑抑郁;应用分析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明显延长。血液透析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很多患者会因为并发症或者自身病情的加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容易降低了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1],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本文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接收的64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对比了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接收的64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个小组。观察组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6.3±3.2)岁,对照组患者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8.4±3.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首先,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亲切的态度,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善于利用心理学理论,倾听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向其讲解血液透析的优势,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其次,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专业性,通过自己精湛的专业技能来征服患者,提高其依从性。
1.2.2 健康知识教育 很多患者会存在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其根本原因在于不了解血液透析,对自身疾病非常恐惧[2]。为此,护理人员应在心理护理过程中,穿插健康知识教育,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必要性,以及情绪状态对血液透析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使患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身疾病,树立起与病魔斗争的信心,减少不良情绪。
1.2.3 善用心理学理论 对于晚期肾脏病患者来说,由于自理能力变差,患者的生理痛苦十分明显,同时血液透析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是无法避免的。为此,护理人员应该善于利用心理学理论,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支持,鼓励和爱护患者,使其感受到医院的温暖。在每次血液透析之后,护理人员都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使用鼓励性的话语来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保持稳定的心态。
1.2.4 家庭支持 除了心理护理,家庭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患者会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产生退缩心理,这个时候,家属应该及时的鼓励和安慰患者,尽量不要使用责备的语气,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时,鼓励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同时主动去学习健康教育知识,加强对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的指导,以此来增强患者的信心,稳定其情绪。
1.3 观察指标 向患者分别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好;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85分为十分满意,70分—85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3]。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进行检验,使用n(%)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 观察组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分别为(61.3±2.0)、(55.2±1.8),护理后为(42.5±1.3)、(40.3±1.4)。对照组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分别为(61.5±2.1)、(54.7±1.7),护理后为(53.8±1.5)、(47.6±1.6)。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十分满意16例,基本满意15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6.88%(31/32),对照组中十分满意8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度为68.75%(2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是不可逆的一种疾病,血液透析是该种类型疾病的最常用治疗方法,很多患者会因为长期的病痛折磨和血液透析的并发症,而产生恐惧、抑郁甚至轻生情绪,这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心理护理指的是在心理学理论的支持下[4],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辅导,提高其治疗信心和依从性,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可稳定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亚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18(11):1699-1700.
[2]胡珺海.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及心理护理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09):69-70.
[3]程小敏.护理干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1(25):6476-6477.
[4]范荣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0(18):234-235.
论文作者:阎世碧 冯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满意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