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之我见_哲学研究论文

深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之我见_哲学研究论文

深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民主主义论文,我见论文,思想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是他们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对中西文化进行双重反省,特别是对五四以后的各种文化论 争予以深入总结之后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造。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又以此为基础,确 立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发展方针,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P38)这表明在新的形势下,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仍然离不开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而这同时也就在更高的起点 上,提出了深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的新的要求。下面,本文就对目前新民主主义 文化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长期以来,尽管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探讨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也还存 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大体言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往往满足于对“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几条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一般性说明,而相对忽略 了对其整个思想体系内部丰富具体内涵的深入揭示;二是往往只注重对毛泽东、张闻天 、刘少奇、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特别是毛泽东本人思想的论述,而相对忽略了党内外众多 的普通文化工作者的有关理论贡献;三是比较注重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形成”问题 的研究,而对于1940年以后该理论的继续发展、演变则基本忽略;四是不太注意对新民 主主义文化形态与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之间差异性思想的研究,不太注重深入探讨、特别 是整体性把握建国后头几年“文化过渡”的思想历史,它的特点、得失及其与整个社会 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际上,在1940年初毛泽东、张闻天等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以后,这一思想 发展的过程并没有像许多研究者所表明的那样似乎已经终结。中共各级领导,特别是各 种普通文化宣传工作者,他们发表过不少有关的论著和文章,在传播新民主主义文化思 想纲领的同时,也从各个具体方面,进一步阐发了有关这一思想的许多宝贵内容。如关 于新民主主义的道德形态问题,就有人进行过专门探讨,有的还因此出版过专著。如19 49年香港智源书局出版的潘朗所著的《新民主主义的道德》一书,就很值得今人注意。 在该书中,潘朗不仅探讨了新民主主义道德的力量源泉(包括中共政策及其长期革命的 “道义性”),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身的“道德性”以及它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还说 明了这一道德体系自身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等问题。就笔者所知,它很可能是迄今为止, 在“新民主主义道德”的名义下,比较完整地直接探讨该问题的惟一专著。但长期以来 ,该书却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同样被人们忽略和遗忘的,还有1941年新人出版社出版的宋无的《新民主主义哲学论 》一书。该书首次专门从哲学的高度,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产生及其哲学根据进行 了整体把握,认为“新民主主义哲学乃是这新文化的综合底集中底表现”。同时,它还 首次阐发了对于“新民主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内涵,其强大的文化功能以及当时“新 民主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任务”等问题的初步认识。该书对新民主主义哲学几种基本特质 及其彼此间关系的辩证解说,对推进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的整体理解也不无助益。如它 在强调这一新哲学的“民主性”时,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哲学必须是给“新民主政 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基础”的哲学;必须是在批判继承中国旧文化传统中“民主性精 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史”的哲学;必须是“丰富了世界民 主主义理论的内容,同时给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被压迫人们锻炼了模范的民主政 治理论底基础”之哲学;还必须是“为中国民主政治将来作进一步发展而尽其理论上的 开导工作,这就是说,它将为之作启蒙工作,并指示着中国民主政治将来应循的发展之 路”的哲学,等等。[2](P10、30)其论述本身虽谈不上简洁精辟,但从哲学的角度和高 度,表示出的这种异乎寻常的“民主”关注,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文化 的民主品格。

再比如,关于“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问题。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中,教育思 想的体系化探索无疑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前后,一些进步的教育工作者还曾掀起 过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热潮,出版过不少有价值的专著。其中,1949年文 光书店印行的朱智贤的《论新民主主义教育》,1949年香港智源书局出版的林焕平的《 新民民主主义教育的创造》,1950年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常春元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教 程》等著作,就堪称此类探索的典型代表。在这些论著中,他们鉴于当时社会上还缺乏 对新民主主义教育之“系统认识”的现状,从教育原理出发,对这一新式教育的历史发 展、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课程学制的特点、乃至教育行政等多方 面的问题,都进行了各自的理论探讨和阐发,观点虽不尽相同,但却都不同程度地显示 出思想的活跃度和创造性,表明了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冲动。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朱智贤的《论新民主主义教育》一书,是作者1947年以来陆续写成的十余篇论文汇集 而成的论文集,该书出版后被多次再版。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不仅新民主主义文化 思想研究的一般著作,就是众多的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论著,也极少提及它们。

无庸讳言,由于以往学界较多地注意到去揭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各文化领域 里的具体实践表现,而相对忽略了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新民主主义文化各分支领域自身体 系建设的理论成果进行开掘和研究,因此,不少有价值的专题论著和众多带创造性的宣 传作品被长期漠视、忽略,也就毫不奇怪了。这一局面,目前显然已经到了应该努力加 以改变的时候。

另外,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自身的结构关系及其形成的历史逻辑来看,现有的 研究也需要予以深化。今天,一提到新民主主义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民族化、 科学化、大众化,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科学观、民主观、民族观,大众观,以及学术发 展理念等问题,学界却长期缺乏从整体角度进行的认真细致的“发掘”、较系统的整理 和深入扎实的分析论证。这方面的专文也很少见到。这就不能不影响到整个新民主主义 文化思想研究的总体深度。本来,构成这一文化思想基本精神的各个部分之分支体系及 其彼此之间逻辑的和历史的关联,应该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先期问题。不弄清其彼此间的 相互关联及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地位,是很 难准确揭示这一思想的历史特征的。比如,关于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新文化特质,中国共 产党人早在五四后期就已有了较为明确的把握,对“大众化”问题,也在左翼文艺运动 中就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民族化”问题却一直是其相当忽视的薄弱点。直到抗战全 面爆发前后,中共的文化民族性意识才空前觉醒。这一清醒意识的明确和强化,不仅明 显地影响了其“科学观”、“民主观”和“大众观”的内容,更从一个新的高度对其整 个思想体系进行了新的整合。因此,这一文化民族性意识的空前觉醒,在整个新民主主 义文化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的过程中,便处于相当关键的地位,是不能被忽视的重要思 想环节,这一点,学界以往实较为忽略。[3]无疑地,类似的问题如果加强研究,我们 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认知,就会更加增强立体性和深度感。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建国初期即1949—1956年这一重大社会转 型阶段的重要性,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时期,中共一方面在《共同纲领 》中明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另一方面,又自觉地准 备着向社会主义文化的逐渐过渡。特别是1952年下半年之后,这种文化过渡明显加快, 其间也开始出现对日后影响深远的用群众运动方式,通过批判手段解决复杂思想问题和 学术问题的急躁冒进的错误做法。过去,对于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继续发展 的同时出现的这些偏颇倾向,论者一般仅将其放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中去看待,而没有放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发展演变中去认识,没有放在新民主 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合理转化关系中去把握。这就不利于更好地从中共文化思想 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去总结其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实际上,通过对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探讨,既阐释两种文 化形态之间理论上的逻辑联系,更注重揭示它们之间的实质区别(以往谈联系的较多), 这对总结有关的经验和教训将是十分有益的。

目前,欲深化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我们当然还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文化 思想体系内部,还应该着眼于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自觉地 将其放置到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这一总体脉络中去进行认知。只有这样,才 能为透视文化思想体系的演化,真正找准理论坐标。

若是从这个角度着眼,不少有价值的专门探讨新民主主义理论但却被忽视了的著作, 实值得我们格外关注。如1949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李勉的《新民主主义本质论》一书, 就是这样一部重要但却长期被遗忘了的宏观理论著作。在该书中,李勉明确强调,直到 建国前夕,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讨,仍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有关的“知识 ”还“非常幼稚”,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清醒而自觉地将包括经济、文化等 问题在内的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视作一个有待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体系。在该书中,他 鼓足勇气,多方面地探讨了“新民主主义的本质论”问题,认为“对这个问题不解决, 往后的研究便会缺乏一般的理论根据”。他强调新民主主义具有其独立的社会经济制度 形态,“一方面是独特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又是带有过渡性质的历史阶段,这是新民主 主义的特殊发展规律”。同时还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内部,“主要的矛盾还是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此在这一社会的“发展前期”,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社 会生产力,等等。[4](P1、76)应该说,这类整体的新民主主义本质论观点,对于新民 主主义文化思想认识的深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社会本质”在根本上制约着其 文化思想的形态和特征。

与此同时,我们也还应当重视研究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探索与同时代各种其他文化 思潮之间的历史关联,比较其异同,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基本精神和特质。近些年,已 经有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如将新民主主义理论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中国现代化思潮中去研究,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新民主主义的影响等等,但这方面 的探讨还远远不够,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深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研究途径诸多、任务繁重,但笔者以为,其前提和关 键,还在于明确树立这样的研究意识: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并非只是那几条人们耳熟 能详的基本纲领的简单推衍,而是有着更为丰富、具体和深刻的内容;无论如何,广大 的普通文化理论宣传工作者不应被排除在这一思想理论的创造者之外,它不仅表现在该 理论基本形成的过程当中,也体现在其形成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之中;新民主主义文化理 论的最终成就,应归功于中共高层领导和党内普通理论工作者之间真正的互动而形成的 “集体共识”。这一认识论的自觉,不能不对研究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起码要求 其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地注重去发掘民主革命时期尤其是1940年至1956年间广大党内 外普通文化工作者被忽略的“声音”,注意去发掘此期出版的众多地方报刊、论著和档 案资料,尤其是那些过去被人忽略的当年油印和出版的宣传材料、讨论提纲和各类学习 手册等。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条件,多采访当年参与文化宣传工作的健在 人士,搜集有价值的口述资料。只有将研究建立在这样一种扎实的资料工作的基础之上 ,才能有望将新民主主义文化形态所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思想历史,那些各种文化工作者 在传播和阐发这一思想过程中创造的、长期被忽略了的有关“细化”、“深化”和“变 化”、“转化”的内容,真正富有成效地“重建”起来。在这一研究中,中国共产党那 种“集体智慧”的思想方法论,显然应该得到更大力度的运用。这既是历史认知本身所 内蕴的学术任务,也是新时代文化理论建设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标签:;  ;  ;  ;  

深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研究之我见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