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注释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材注释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谈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注释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中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材对于那些陌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的词语作适当注释是必要的。而且这些注释绝大部分还是比较恰切、中肯、翔实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的注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而失当

在教材已有的注释当中,如果我们细加思考,就会发现一些注释不准不当的例子,有以下几种情况:

1.注释不准。注释的基本要求是要做到准确无误,然而在教材中,我们却时而能发现注释不准的例证。

①雨果:十七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幼学纪事》)

事实上,维克多·雨果生于1802年,卒于1885年,“他经历了漫长的生活道路,几乎占了十九世纪六分之五的时间。”(见《外国文学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11)

②未许:不许。(《口占一绝》)

似不准,原句是“壮别天涯未许愁”,如按书注则为“不许愁”,这显然与诗意不符。其实,此处的“许”应为“多”意,(见《广释词》P98)“未许”即“不多”,也就是“几多”意,全句译过来即是“豪壮地离开祖国该有多少离愁别恨”。

2.添加成分。解释词语还有一个原则,即原词中没有的意义内容,在解释当中不能出现。要绝对保证解释和被解释的内容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吻合。像下面例子就不妥当。

①缄默:沉默不语。缄:封口。(《竞选州长》)

此处,“缄”的注释失当,因为无论如何,它也不包含“口”的意义属性。《新华字典》注为,封,闭(P205),只不过它常与“口”组词罢了。《刘东堂言》中不是即有“众畏其唇吻,皆缄口不语”吗?

②沽:原指“买酒”,这里是“买”的意思。(《多收了三五斗》)

注意,“沽”本身并不包含酒的意义内容,只不过它在古代常指买酒罢了,经常带的宾语是“酒”。《新华字典》释为:“沽,买,~酒,~名钓誉。”是较为恰当的。

③鄙夷不屑:看不起人。(《多收了三五斗》)

“鄙夷”是“轻视,看不起”意(《现代汉语词典》P53),“不屑”,不如碎末,“认为事物轻微而不肯做或不接受”(《新华字典》P498)。其实也就是“轻视,瞧不起”意。而不能添上个“人”字,因为,它所指并不限于人,如“对于洋老板许诺的条件,他都鄙夷不屑,而毅然返回祖国”。句中所指为事情。

3.词义外延限定不准。如果说上例说的是添加并不存在的意义内容的话,那么此类问题则是指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不是缺乏必要的限定,就是限定不当。现分别说明:

(1)缺乏限定

①影壁,正对门的墙壁,又称照壁。(《荷花淀》)

这里范围显然所指过宽,正对门的墙壁,事实上不一定都是“影壁”,倘若是一间房子的墙正对着一扇门呢?其实,影壁是一面(堵)正对着门的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较准确:“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用的墙壁。”(P1374),亦称萧墙,成语有“祸起萧墙”。

②掐尖:用指头把尖儿截断。(《菜园小记》)

这里,“尖儿”缺乏必要限定,因而语义模糊,是叶尖,杈尖,还是植物顶部的芽尖?事实上,是“掐去棉花等作物的顶部。”(见《现代汉语词典补编》P396),此外,书中所注用手指纯系多余,难道用剪刀剪去就不算吗?

(2)限定不当。

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注:意思是天子的过错,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见;改正了,人民也看得见。君子,指统治者。(《太阳的光辉》)

这里“君子”一词注释不准,不能仅局限在“天子、诸侯”上,因为在当时,“君子”乃是对贵族通称。(《辞海》P746),此处,我们可以译成“显贵的人,居高位的人等”。或干脆如一些书(如哈师大《论语译注》等一样,不加注释。再者,句中的“仰”也注释不准,因为“仰”是“抬头望”,引申为“敬慕之意。(见《辞海》P196)只有译成:“改正了,人们就会敬慕他”才会合原意。

二、该注未注

注释之作用,在于帮助理解课文,因而,既要保持注释准确,又要保证在该注的地方都加以必要的注释。因为这一方面能有利于理解本文,也便于学生触类旁通,增加知识面。这种该注而未注的情形又可分为两种。

1.已有注释但过于笼统

在语言理解中,一般要求学生能掌握构词成的要素的含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该词之构成和意义,也有助于学生解答一些考察知识点的字的语意的试题。在已有注释中,我们也时而发现一些未对关键地方加以注释的例证。

(1)有通假用法的未予说明

①要,邀请。(《桃花园记》)

要本身并无邀请意,而是由于音近,通假作“邀”。(见《辞海》P1976)

②绰,抓取。(《杨修之死》)

绰本身亦无抓取意,而是由于音近,通假作“抄”,而有抓取意的。(《辞海》P1261)

(2)重点语素未注

在注释当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语素、词意义比较明显,书上也予以注出,如“甘拜下风”,甘,甘愿乐意。(《竞选州长》),而有一些有难度的语素则未加注出。

①迥然不同:差别很大。(《兔》)

②迥乎不同:即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很大。(《白杨礼赞》)

这里,“迥”显然是一个关键语素,可在两处注释中,却均未予注出。事实上,迥是远的意思,“迥然,显然,清清楚楚地”之意。(见《新华字典》.P228)

③令名,好名声。(《竞选州长》)

此处“令”应予注出,是“美好的”意思。(《新华字典》P312)词语还有“令爱”、“令尊”、“令堂”等。

④先帝,指刘备。(《出师表》)

“先”应予注出,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见《新华字典》P406)其他词语如“先父、先人”等,皆如此义。

2.课文中该注释的而未注

对于课文中那些生疏而难于理解,或者容易引起理解偏差的词语通常要予以注出,可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一些虽有此特征而未加注释,如:

①这是人格的写照。(《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②这是他自己的写照。(《琐忆》)

③怨天尤人。(《理解的阶梯》)

④对已竞事业的觉悟能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时钟》)

⑤立马于高阜处。(《杨修之死》)

⑥石梁狭仄。(《黄山记》)

以上加点的字词,我们认为是应该加以注释的。

以上,我们粗略地勾勒了一下语文教材中注释上的问题,对此,我们想提出如下建议:

1.由于教材编写是一项集体劳动,所以,必须确立一个明确标准,即什么情况该注,什么情况不该注。

2.注释时,应扣住字词,以直译为主,兼以意译。对关键、重点语素应予以注出。

标签:;  ;  ;  ;  ;  

中学语文教材注释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