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与管理的发展趋势_商业论文

我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与管理的发展趋势_商业论文

我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与经营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通领域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组织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近16年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流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体系逐渐建立与完善,市场组织多元化、市场规模大型化和市场层次多极化的态势业已形成。根据世界各国商业领域产业组织形成发展轨迹和我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化现状分析,我认为,今后几年,我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与经营将呈现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流通领域产业组织形式向规模化、整体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进入90年代,我国流通领域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商业网点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国有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内在地包括了流通增长方式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客观上要求流通增长方式也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世界各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化发展尤其是零售业发展的轨迹考察,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已经过了小杂货店、专用品商店、百货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仓储式零售商店、个人电脑商店以及商店街等形式的变化。当前我国商业发展水平有着许多自己的特色,从整体上说,我国商业尚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城乡商业发展水平呈非均衡发展态势。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商业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百货店发展后期,商业生存的基础依旧是依靠传统商业繁华中心地段的优势,独立分散地进行经营,因而各种商店均没有明确的消费者群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商业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基本上还停留在通过扩大营业面积、改变内部装饰的发展层面上,没有自身专有的经营特色和营销风格。

与卖方市场不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需求的“异质化”趋势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重点从单一的物质消费转化为时间、空间、服务和附加价值的消费,顾客不仅要求购物方便,要求一次购齐所需商品,而且对同一类或同一种商品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并要求购物环境宁静优雅。在这一新形势下,传统的中小型商店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单个店铺的面积毕竟是有限的,商家为了避免无序竞争,降低进货成本,获取规模效益,集团经营、连锁经营便应运而生,经营模式开始由过去粗放、分散的经营方式向集约、集中的现代化经营手段转化。流通领域产业组织规模化、整体化和集约化经营成为必然之举。

二、流通领域业态将向多样化、细分化和差异化方向发展

商品流通有“业态”和“业种”之分。“业种”主要是指“卖什么”,可以理解为经营范围,“业态”指“如何卖”,即营业形式。从国际零售业发展情况看,在19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业态的区别,基本上都是小型零售店铺。1852年在法国首先出现了百货店(Bon Marche,彼德·德鲁克认为,百货店最早产生于日本);1930年8月, 迈克尔·库连在美国纽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传统超级市场(

ConventionalSupermarket);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折扣商店;60 年代末出现了便利店。近十几年来新的业态形式如珍宝(Jumbo)超级市场、 购物中心、商店街不断涌现,标志着业态形式产生的速度不断加快。新型业态的出现,威胁着现有的业态,“业态生命周期”由过去的100年缩短到30 —40年,进入本世纪末,则缩短为10—15年。

不同业态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消费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更加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和高质化,顾客对价格、质量、花色、品种、服务等各种购买要素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变化,促使商家要研究消费心理,适应市场的多变性,改进和发展营销策略,新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从而引起整个流通领域原有业态的变化,并导致新型业态的诞生,这就使得整个流通领域业态分流的趋势加剧,从而使业态呈现多样化、细分化和差异化的特征。

从业态形式上看,仓储销售将首先成为我国流通领域的一种新型业态。仓储销售最早诞生于荷兰,1968年荷兰万客隆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创建,其特点主要是选择城乡结合部、交通方便的地方,采用仓库式建筑、仓库式堆码商品;实行自选式、整包装出售商品的办法。其优点主要是地租少、投资少、占用劳动力少,营业面积利润率高,单件商品的费用低,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极少数发达地区城市已出现了仓储式销售形式,今后一段时间,在我国发展仓储销售很有前途。但是必须紧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切忌照抄照搬,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建立,市场体系不健全,商品经济不发达,城乡居民收入较低,购买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仓储式销售,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避免过度超前。笔者认为在我国发展仓储式销售,可以把自选商场、仓储式、连锁式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择其优点,融为一体,优势互补。

特许经营(Franchising)也将成为我国现代商业经营的一条新思路。特许经营也称为加盟经营。它指特许权授予转让人(也称总店主,公司则称总店)和特许权承受商(受让人,也称加盟者,公司则称加盟店),通过授权关系,在特定和受约束下(授权合约规定),让承受商有权使用授予商的商标(Trade Mark)、商号(Brand Name)、服务标志(Service Mark)等。一般来说,加盟店都是专卖店,也必定是连锁店,但专卖店不一定都是加盟店。它可以是由总店直接经营管理的,也可以是由总店的代理来投资经营的,大百货店中的“店中店”大都如此。在特许经营业务中,一般来讲,投资者是加盟者,它要付给授予商特许权费。也就是加盟店要付给总店或总店的代理特许权费。特许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现代商业零售和服务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流通领域产业组织的经营方式将面临一场新的“商业技术革命”

本文所述“商业技术革命”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流通领域业态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与自动化;二是指营销观念与营销技术的“革命”。从发达国家的商业发展历程来看,“流通革命”的主要过程是:本世纪50年代,超级市场大量增加;60年代,扩大了按低价出售的连锁商店;60到70年代,扩大自动售货;70年代后,在流通领域的许多环节中应用电子计算技术。

流通领域业态管理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客观必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均购买力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尤其是衣、食、住、行的消费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流通领域业态以空前的高速度发展,同时,伴随着科技成就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迅速应用和商业投资的扩大,我国商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通领域业态管理自动化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与现代技术体系一样,现代商业技术体系是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中心的。这两项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是商业技术具有革命性的飞跃,是一次“商业技术革命”。“商业技术革命”是流通发展的实质内容,是现代商业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现代商业的重要特征。流通领域业态管理自动化,可以说是“商业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是多领域知识和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工程。流通领域业态管理自动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销售作业主要环节的自动化、管理的自动化和最优化。

虽然我国商业发展水平尚处于百货店发展后期,但应该看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按现代化设计标准要求的大型商店、购物中心层出不穷;超级市场、各种连锁店与专卖店也纷纷出现,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已经向“异质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流通领域业态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像方便面、连锁店和超级市场等形式的商店将会逐渐形成一定气候,并大大超过百货业一类商店的规模,而这些业态形式对自动化系统的依赖会更高。例如日本连锁店销售总额为百货业的1.6倍, 超级市场则更高。从日本POS系统(销售点管理系统)应用来看,到1994年3月底,百货店、连锁店和超级市场的POS安装量分别为48869台、58108 台和243609台。结合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实际,可以肯定,今后流通领域在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流通标准化、商品选配自动化、商品流通自动化和会计记帐标准化诸方面的开发利用水平将逐步提高。

营销技术与营销观念也是“商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市场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转变:即由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变;由计划市场向竞争市场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转变;由封闭市场向开放市场转变。我国市场所发生的上述五大变化,有的是运行体制方面的,所以转变得较快,有的既是运行体制方面的,又是观念上的,所以转变得较慢。客观地分析我国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对于深刻地认识当前改革方面所表现的超前性与人们认识观念转化方面的滞后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科学地加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推动,是极为重要的。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今后商业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必然会摒弃过去传统的经营方法与经营思想,代之以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技术。如,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公司在制定营销策略时,会集中更大的注意力于顾客的动向,它将根据总体市场和有关细分市场顾客需求的增长情况、顾客需求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各种营销手段的反应,而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和解决办法。很显然,这一转变会使流通领域的企业能更好地识别市场机会,更准确地了解顾客需求,从而更好地确立具有长远意义的策略和行动方针。

四、流通领域产业组织行为开始由流通无序向流通规范方面转化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即通过流通环节,实现社会资源有效而合理的配置。流通领域是经济利益实现的过程,这就存在着一个流通规范或流通有序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这一特定阶段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它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增长;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经济活动混乱、市场无序等诸多问题,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盛行,如流通领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物价、坑害顾客、牟取暴利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也为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不良后果,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商品流通领域之所以存在无序现象,这和流通不规范有直接关系。

1.流通规范首先是市场主体交换行为的规范。流通领域是各种利益主体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一个动态环境,商业企业要想在这种动态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不能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牟取暴利,坑害消费者,更不能采用那些所谓“非经济行为”排挤竞争对手。相反,为了适应整个经济环境和流通有序运行的要求,企业只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利用市场参数合理组织本企业的购、销、运、存业务,科学地确立企业自己的市场定位,制定切实有效的营销战略与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采取多样化灵活式经营,如可以考虑开展“零风险购物”活动,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把住进货质量关,把顾客的购物风险降为零。同时尽一切可能,把流通环节降为“零”,可直接进货或进行代理。这样,既可以提高本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也可以得到顾客的认同。

2.流通规范还包括市场运行机制的规范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在目前我国商品流通领域,这两个规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市场运行机制的规范化将有赖于政府行为的矫正,而政府行为的矫正又将为市场运行机制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流通领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重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宏观调控体系,以此来解决新体制下如何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引导生产,调节供求,协调各方利益。可以肯定,随着流通领域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市场法规的逐步完善,流通领域产业组织行为将由流通无序向流通规范方面转化,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将恪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游戏规则”。

五、城市商业网络区位总格局将呈现多极化、区域化和边缘化态势

从宏观上分析,城市商业网络区位总格局是城市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城市商业网络的布局要受到两组因素的影响:一是城市商业网络的布局与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水文、土地资源等条件有关;二是城市商业网络的布局还与城市居民居住密度、交通状况、购买力水平、商业服务半径、商业规模等因素关系密切。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乃至到目前,我们在考虑城市商业网络的布局时,更多地考虑的是第一组因素,即依照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设立商业中心区,这样,城市商业中心往往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商业的繁华地带往往就是市区中心。过去,我们一提起北京的王府井、前门,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首先进入脑海的便是那些商业网点和铺面。这些老商业区(或商业中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提供了便利与贡献。然而,随着城市面积的迅速扩大,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城市商业中心辐射半径的限制,使得原有单一的商业中心难以支撑城市的发展,老商业区失去其往日的风采和魅力,城市中其他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区域和边缘地区(如城乡结合部)将成为都市商业新的增长点。商业中心多极化、区域化成为必然。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初出现的“城市中心商业溃烂”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城市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任何一个新建小区都需要商业的相应配套,几个小区连在一起,就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商业中心。从投资商的角度看,地产成本和房产造价的刚性上升,成了他们进入传统商业中心的障碍,城市边缘的新型小区成为其投资热点,现代商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只有拥有一定数量商店才能形成商业中心的界限。相伴而生的是,一个大型的商场以其经营数量和规模对周边的购买力便可形成强大的辐射力,从而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如果以交通便利度指数、城市居民居住密度指数、购买力指数、商业服务半径相对指数、商业规模指数、投资指数、用地面积指数等因素,采取希尔伯脱模式计算城市边缘商业中心的区位优势度,往往与传统商业中心相差无几。由于城市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人们到城市边缘地带购物已成为可能,出于降低成本和提高规模经营的考虑,商家在城市边缘地带或城乡结合部建立大型商业组织已成为可能和明智之举。

综上所述,我国流通领域上述发展趋势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标志着我国商业发展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进取,早日实现流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标签:;  ;  ;  

我国流通领域产业组织与管理的发展趋势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