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阐述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总结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涵,肯定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分配方式 公有制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入领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及其继承者一直在探索的重大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消亡了,市场也将不再存在,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以劳动时间为尺度进行等量劳动的直接交换。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未来社会时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曾明确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观点作为指导思想。他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中指出:“至于社会主义,那么大家知道,它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商品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就是可笑的。”③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俄共将此观点付诸实践,采取工资实物化,农业产品直接交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等政策,结果造成了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列宁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果断地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市场。列宁把恢复市场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心环节,把发展市场看成是关系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从主张消灭商品、市场到过渡时期要保留并发展市场,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可惜由于列宁的过早逝世,他未能回答过渡时期结束以后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问题。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政策。他指出:“只要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生产成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便应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必要的和极其有用的因素而仍然保存着。”④但同时,他又否认全民所有制经济范围内存在着实质性的商品关系,认为生产资料仅仅保留着商品的“外壳”,否认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的调节作用,甚至认为商品流通的扩大“只会阻碍我们向共产主义前进”,因此,从总体上看,斯大林仍然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看成是对立的,把商品经济和市场看作是不得已而存在的东西。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三十年里,我国基本上是按照斯大林的认识对待商品生产的,在思想上有保留,在政策上搞限制。值得注意的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我国,有些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属于商品生产;即使全部实行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某些地方也要保留商品交换;我们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也可以有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我们要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生产。在这段时期,他对价值规律的客观性与作用也发表了很好的见解,认为价值法则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如果违反它,就要碰得头破血流。⑤然而,毛泽东并没有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高度来看待商品经济,晚年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把市场、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当作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和温床而加以批判,在实践中越来越走向以政治手段来组织和领导社会生产;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大搞群众运动等。

因此,概括地说,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人民对这一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倾听实践呼声,以对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⑥他的这一精辟论断,再加上此前他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以及市场经济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了。这一理论,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⑦这样,邓小平既继承了以往革命导师的有关理论精神,但又不拘泥于他们的某些具体结论,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及其经济形态的认识有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因此,他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邓小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现在有据可查的,他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共有十余处。他的这些论述,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分析这一理论,可发现至少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马克思在论述管理二重性原理时指出,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决定的,是管理的物化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则是由社会的占有制性质决定的,是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正是从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小平同志做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早在1987年他就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⑧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他进一步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目中计划与市场姓“社”姓“资”的重重迷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计划经济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应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可以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证明,在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却限制了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整个经济缺乏活力。基于对此问题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早在1982年就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⑨1985年他又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⑩事实正是如此,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综合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管理经济。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对于市场也并不是毫无作为的,它们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以各种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手段,用以弥补单纯依靠市场的缺点和弱点,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则证明,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其作用是计划代替不了的。因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2)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特定的社会制度属性,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相容的。因此,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13)正因为市场经济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能更快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据,并不是计划和市场等经济手段,而是社会的占有制度、分配方式。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14)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应把计划和市场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程度和范围,随具体条件不同而不同,有时计划多一点,有时市场多一点,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占有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由此而导致社会生产目的及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他明确告诉我们,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5)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法问题上,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让实践来检验,同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关于这一问题,小平同志有许多很好的论述,其中以南巡讲话中的有关论述最为深刻:“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6)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意见,不搞无谓争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17)

(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早在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时就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当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也有不同,这是国家所有制,都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18)可见,他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进入市场这一重大问题。此后,他不断指出,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给企业以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对企业的引导作用,使国有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各种不同场合,他反复指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国资金来我国办合资、合作以及独资企业,用它们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的方针,是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的:“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9)“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20)坚持“两手抓”方针,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进来了,其滋长漫延必将威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而且,在市场经济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是靠自主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契约联结在一起的,为了保证这些契约的公正和得到遵守,必须有法制的规范和保障;此外,市场自身也有其局恨性和消极方面,从而也需要法制的引导和结束,因此,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小平同志的“两手抓”方针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洞察而提出来的。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概念,并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概括,论述了它的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1)仔细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不难发现,它们中有些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的、没有完全解决的观点,而大部分则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未曾遇到的和未曾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一国两制”的原则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连同所继承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必然有其理论支柱,才能建构。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基本上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正如,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列宁主义,最根本的在于它创立了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开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理论支柱之一,丝毫也不过份。

更进一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还有其特殊地位。我们考察某一社会,首先就要全面分析其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这反映在理论形态上,就是: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论都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理论作基础,那将是不完整的、缺乏生命力的;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不能视为相对独立的新的理论形态。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有如《资本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论》对于列宁主义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它是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思想理论基础。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蓝图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这一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1994-11-25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323页。

③《列宁全集》第十七卷,第111页。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0页。

⑤参见石仲泉《艰辛的开拓》,载《党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⑦(21)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8、12页。

⑥⑧⑨⑩(11)(12)(13)(14)(16)(17)(19)(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203、16-17、148-149、364、373、148、364、372、374、154、378页。

(18)《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9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