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浅折论文_张强

汕头市澄海区城区园林管理所 515800

摘要:园林艺术是以花草树木、景观小品、溪流喷泉为景观要素,借助地形地势、艺术设计的手法,表现自然景象,使游赏者融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园林景观深受群众喜爱。民俗工艺、民俗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园林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能使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借助园林艺术、民俗文化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以展示,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园林艺术;民俗工艺;民俗文化;竹编

一、设计背景

潮汕园林艺术发展较为迅速,造园技术水平较高。近年来,潮汕园林作品在园艺世博会、香港园艺展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园林艺术在潮汕具有广泛的基础。潮汕地区竹资源十分丰富,竹子种类繁多,竹编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竹器富有地方风情的人文特色,竹器遍布四乡六里,竹制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潮汕的竹编文化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竹制品造型精巧,色彩斑斓,编织工艺精致细腻、手法生动、形态传神,随着华侨走向世界各地,既美观实用,雅俗共赏,又富有文化特色,充满艺术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经济活跃,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潮汕竹编文化褪去昔日的光环,竹编工艺日渐衰落。年轻一代已经不会竹编手艺,对竹编文化知之甚少,民俗文化已濒于失传,由此,方案设计的目的是尝试要用竹编工艺设计制作园林的作品,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融入民俗文化,创作出一个群众喜爱欣赏的园林景观,让年轻一代透过园林作品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汕头菊展又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个展示民俗工艺、民俗文化的好平台。汕头市区第28届群众菊花展以“菊祥溢香,绿满家园”为主题。

二、设计立意

汕头市是海内外著名的侨乡,澄海华侨的足迹更是遍及世界五大洲,早年他们远跋重洋,艰苦创业,为旅居地的繁荣作出贡献。身处海外,心系家乡,虽远隔重洋,但华侨热爱祖国,报效家乡的深情永不改变,一代传一代,已经形成独有的侨文化。澄海樟林古巷是红头船的发祥地,当年众多华侨就是搭乘红头船从这里出发远赴重洋的。因此,方案的设计立意是以红头船为载体,通过竹编工艺,融入民俗文化创作菊展作品,赋予作品地方文化内涵和价值认同感,作品取名“扬帆”,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示“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新时代红头船精神,勾起万千赤子对当年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回忆,使其成为海内外潮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纽带。

三、设计思路

汕头市第28届菊展“扬帆”展品的区位在整个展区的中心位置,各参展单位分列两侧,位置十分显眼,是整个展览的视觉中心,“扬帆”必须四面皆可欣赏,以立体的红头船为主体设计与区位十分吻合,船头朝向东方,意为出海,桅杆高立,扬帆而动,与当年华侨乘坐红头船向东远赴重洋的情景相仿,“扬帆”所处区位万众瞩目,必将成为整个菊展的标志性展品。因此,设计从体量、立意、制作、景观特色上都以都应与区位相匹配。“扬帆”采用竹编工艺制作船体,船身以菊花布设,周边以盆栽菊花烘托,桅杆高挂风帆,乘风破浪而行,突出“扬帆”的主题,让群众在欣赏时引发联想,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四、设计制作

潮汕竹编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多是将竹材剖开,制成扁片长条状,经过剖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等十几道工序,将一根根竹子变成一条条片状竹篾,再经过编织,编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形状各异的物体。潮汕竹编在制作技艺上汲取雕刻、绘画、纺织等技艺的精华,结合贴画、油漆、绘画等装饰工艺,其有强烈的民俗文化特色。“扬帆”将在园林艺术造园的过程中融入竹编艺术。竹编工艺贯穿整个设计制作,提高作品的民俗文化内涵。

1、平面布局设计

汕头市第28届菊展在中山公园举办,中山公园位于市区月眉河畔,是粤东地区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是具有深厚历史和人文内涵的综合性公园。本届菊展分10个展区,“扬帆”所在展区位于公园主轴线上的主展区中心位置,展位长30米,宽20米,周边环境怡人。“扬帆”平面布局特以红头船为中心,船体长8米,宽3米,船头正前方的区域设计策划那个翻流的浪花,船体两侧以流动的线条作为烘托,增强动感,营造红头船乘风破浪的氛围。流线型花带中布设灯笼造型的立体菊花盆栽,隐喻海浪翻流之后产生的气泡,使之整体构图更加富于变化,同时也增加方案的层次感。红头船船身高2.8米,桅杆高8米,桅杆二根,高挂风帆,船身以盆栽菊花嵌植,辅于景观灯光,使方案构图更加完整丰满,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整体的平面布局力求简洁美观,线条流畅,构图和谐。

2、竹篓子编织

竹篓子在方案中用于搭设红头船船身的承重框架,作为盆栽菊花嵌植的盛器。竹篓子的制作必须选用3—5年生的竹子,对整根主子进行裁截和刮青处理,露出竹篾的本色,接着吧刮好的竹段破开,制成宽约0.5厘米的竹篾条,开始编织,用条粗一点的竹条曲成圆形作为底部骨架,然后用竹篾条按经条与纬条斜行相交编织,构成菱形的空花,同时多根篾条交织向上编织,竹篓子中间加编一圈较粗的竹条,用于形成固定,到收口时用没刮青的扎边,这样到时装上盆栽菊花时绿色效果更好、更美观、竹篓子制作完成备用。

3.竹帘编织

竹帘在方案中用于桅杆,做为红头船的风帆。竹帘的制作必须选用1-2年生色泽泛青的苦竹,按照竹帘的宽度锯成竹段,将竹段破开,分成1.5厘米宽左右的竹片,竹片外缘削平整,然后用刀将竹片起层,把最外面的竹青刮掉,将最里面的黄篾去掉,刮好的竹片晾晒一周。编织竹帘时以竹条为纬、红绳为经,红绳线头挂铜钱作为坠子,先画记号,然后从小到大开始编织,竹片与纱团交替编织,一条竹条得编上六十六下,两只手要协调拨动铜钱连着的红绳,以免被缠,竹帘编好后,用剪刀把两侧修剪平整,用布缝上边,上桐油晾干,最好用红色熟漆分别在竹帘上刷上“顺风”“得利”字样备用。

4.竹灯笼编织

灯笼承载着千年习俗,给潮汕千家万户带来喜庆与欢乐,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其吉祥的含义深受海内外潮人的喜爱。竹灯笼的编织非常繁杂,先挑2-3年生的翠竹,把竹子破开削成2-3毫米厚的柔软竹篾,用竹刨刨去粗糙的表皮,截取所需的长度,然后取较粗的篾条圈成图形作为灯笼底面骨架,用一条条竹篾斜行交织编织完成灯笼骨架,灯架中间可以加编扎数圈竹圈加固。最好,将浆糊均匀平刷在灯笼骨架表面,把剪好的纱布附贴在灯笼架上,用刷子沾浆糊刷,放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

5.红头船编织

菊花展区位于草坪上,地基为软质基础,编织船体时充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船体制作时只编织船外围,船底不用做。首先进船体放线,按船体设计大小放出轮廓大样。根据船体大小、曲度,选择直径8-10厘米的毛竹,用火烫屈曲出构成船体所需的曲度,编排好序号,按经、纬线制作,船体的承重框架,然后往船体内侧再制作一个船体承重框架,两个框架中间间距约20厘米,内侧框架毕外侧框架稍低8厘米,经线毛竹相距25厘米,纬线毛竹相距2米,按红头船的造型编制完成,最后沿经线毛竹布设软管为灌溉系统,用于灌溉盆菊所需要的用料及水分。灌溉系统采用定时滴灌。

5. “扬帆”设计制作

“扬帆”以红头船为主体,主要造景材料为编制竹器和菊花,设计制作紧贴主题。

首先,在用毛竹编制完成的红头船船体中央位置依次树立两根经火烫直的大毛竹,做为红头船的桅杆,将事先编制完成的竹帘挂于桅杆之上,红头船升起两面风帆,一书“顺风”,一书“得利”。大桅杆上部漆成红色,充满民俗文化味道,桅杆底部藏射灯,夜间景观灯照射出红光,投射在桅杆风帆之上。接着,将制作完成的竹篓子一个挨着一个并列安装在船体承重框架的两根纬线之间。竹篓子是由柔软的竹篾编织而成,其有一定的韧性,安装在两根毛竹之间刚好能夹紧。竹篓子开口朝外,因为两层框架内低外高,因此竹篓子开口稍微向上,刚好适合摆放盆菊。

竹篓子排列完成之后,用软蔑将其固定在框架毛竹上,组成红头船船体,接着把培养好的盆菊连带塑料盆安放到竹篓子里,菊花朝外,这样就用菊花组成红头船船体景墙。船头用红色盆菊,代替红色油漆,突出红色的船头,强化颜色对比。船体余下部位用黄色盆菊。盆菊安放完成后,把灌溉系统的滴头接进盆菊的培养基中,保证菊花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然后进行修剪,保持船体的平整。

船体两侧采用白色菊花、黄色菊花、红色菊花,分别以流动的色带摆放,颜色相间、线条流畅。船头用竹篾编织成浪花形状,用白色菊花装点,象征着浪花翻滚,红头船乘风破浪而进。在船体两侧的色带中,顺着色带的弧度均匀分布一串竹灯笼,竹灯笼底部以菊花为座,菊花呈向四周放散的形态,烘托出中间的竹灯笼,灯笼四周散布几枝菊花,花枝缠附在竹灯笼的骨架上,花朵集中在灯笼顶部,透过灯笼的光芒,光影摇曳,美丽而梦幻。船尾以白色菊花成片摆放,红头船驶过,浪花一片。边缘立一高2米的毛竹,挂上带有“扬帆”设计制作解说的竹帘,让游客充分了解红头船的历史及竹编工艺、民俗文化的由来。整个展品工艺精致、简洁大气、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菊花盛开时更是色彩亮丽、引人注目。红头船是华侨同祖国联系的纽带,是中国同世界各地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扬帆”将新时代的红头船精神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去,通过寓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工艺竹编融合园林艺术展示出来,让群众体验、观赏,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实际效果

汕头市第28届菊展展示期间,游人如织。“扬帆”立意新颖,造型独特,工艺精良,布满菊花的红头船吸引大量的游客驻足观赏,好评如潮。游客试着了解红头船的制作方法、了解竹编艺术的历史,了解菊花的生长,感觉新奇又兴奋。据菊展主办方统计,菊展期间,“扬帆”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品,最佳展品网络投票率第一。最终,将园林艺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扬帆”荣获汕头市第28届群众菊花展览“最佳展区奖”。

六、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速,民俗文化面临着发展危机,很多群众并没有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加之民俗工艺、民俗文化缺乏创新的表现形式,造成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认识浅薄,甚至一无所知,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扬帆”尝试把民俗工艺、民俗文化融合到园林景观中去,让群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主动去了解民俗文化、学习民俗工艺、珍惜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连续地方民俗工艺,再现和恢复历史上曾经繁盛的特色文化,实现民俗文化的活化与复兴。“扬帆”的尝试是可行的,园林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为民俗文化植入新的功能和表现形式,为园林艺术融入更高的立意,更多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北京,三联书店,1994.10

[2]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王琳乾、邓特,汕头市志,新华出版社,1999.12

论文作者:张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  ;  ;  ;  ;  ;  ;  ;  

园林艺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浅折论文_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