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谁?_大众传媒论文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谁?_大众传媒论文

谁是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是论文,大众传媒论文,形象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正逐渐被异化和物化,成为某种商品档次,消费品位的象征。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广告已成为曝光率最高的传播媒体,广告人也成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他们力图将广告做得铺天盖地、尽人皆知,并获得最大消费群体的认同。汽车站台上,青春玉女明眸皓齿灿烂一笑;车厢外面,浪漫情侣共享香浓咖啡;照相馆前,时髦女郎暗送秋波;打开电视,不仅能看到她们娇好容貌,修长身材,还能听到她们的诱人声音,让人不禁感叹:我们生活在广告的世界里,我们生活在美女的包围中。必须承认除了极个别的广告以外,女性形象在广告界是万能的,无论是商品的、企业形象的,还是公益事业的,广告成了一个由美女构建的虚拟世界。

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无非是经济型的与豪华型的,介于两者之间的多半是代表某种服务质量、企业亲和力的符号,而非人物。经济型女性通常与卫生清洁用品、医药、食品等家居实用性商品为伍,她们告诉大众尤其是操持家务的女性:它们能帮助你把家务做得更轻松,让家人过得更美好。但我们至今没有看到哪位男士开口说:“我一直用某某牌洗衣粉”,或是笑容可掬地表明:“保护家人健康,我给他们用某某香皂。”而豪华型女性则完全不沾“俗”气,璀璨珠宝、名牌服饰、名酒名车,还有文雅绅士如影随形,烘托出一种典雅氛围,显示出一种高贵气派,弥散出一种浪漫气息,足以抓住男性消费者的眼睛,也足以拨乱年轻女性的梦幻。有人想像着家有贤妻,行有美女的幸福,有人想像着身价百倍,旁有俊男的美好,而广告媒体正是在迎合大众主流文化心理,利用大众文化观念的认同获取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正逐渐异化和物化,成为某种商品档次、消费品味的象征。可以设想,如果让充满梦想的女孩去从事家务劳动,她们会提出“必须付高薪水”,但让她们坐上轿车,参加宴会谈恋爱,她们是决不会反对的。不能说广告媒介有意为之,但这确实是许多多梦的大学生、甚至中学生物质生活要求激增且不能自省的一个主要原因。

○娱乐界媒体表现出的庸俗化倾向,其最大的受害群体是女性。

除了广告,影视界、音乐界、时装界等娱乐界产生的娱乐资讯、演艺新闻无疑也是一块不小的蛋糕,成千上万的娱乐记者来做,难以计数的观众来吃,娱乐界的钱袋鼓起来,观众的审美取向滑下去。正是由于男性中心主流文化观念的连接,两者之间早已达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蛋糕永远比食客的肚量大。女性演艺明星的报道占整体的绝大部分,娱乐记者们深知媒体与大众的共生互动关系,他们忙于如何引起大众的食欲,于是,女性明星的身高三围、初恋故事、婚变绯闻一一出炉,在俗众媒体的积极行动下,大众便将“四大美腿”、“千变女郎”牢记于心。于是新秀成名的条件就有了具体标准——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不走音的嗓子。昔日性感迷人的玛丽莲的枯萎,今天英伦玫瑰戴安娜的凋零,无不给人们以明示:大众传媒不再只是旁观者和忠实的描述者,它正在转变为参与者,甚至是新闻的打造者,谬闻的传播者。这种娱乐界的媒体“现在表现出很大的庸俗化,但是这种庸俗是不可避免的”(王朔语)。而其最大受害群体乃是女性。男性中心文化视角及审美倾向在大众传媒中不断强化,很大程度上排挤、扭曲了女性主体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尊严。正如社科院研究员陈崇山女士在题为“监测系统的女性形象”的发言中指出的,一个人的性别意识是后天形成的。在当代生活中,一个人所受后天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社会教育之中最经常的是媒体教育,大众媒体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女性媒介在增进男女平等上,并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妇女自身积极参与到大众传媒导向性工作中,并充分认识到传媒的社会责任,才能保证我们的大众传媒不会失去平衡。而现阶段,某些女性媒介本身就身陷误区,将“风花雪月”、“吃喝拉撒”作为主导格调,并将女性的目光局限于家庭生活之中,而不是引向社会,传媒的从俗方针体现了女性媒介本身就缺乏性别意识。

在大众观念中还存在着另一个更具隐蔽性的性别误区。当报刊视听采访报道一些杰出女性时,通常会听到被访女性表述出自己由于工作繁忙,疏于照顾家庭而深感愧疚,并表示一有机会定会加以弥补。如果我们把男性放在这一地位,只要他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足以称作一个成功男人,如果他表示自己的军功章也有贤内助的一半,我们便会觉得他很有爱心,即使他疏于照顾家人也是无可厚非的,就算妻离子散,他仍是个令人敬佩的男子汉。听起来一切都很合情合理,但细细想想,如果女性只顾事业不顾家庭,事业蒸蒸日上而家庭就要濒临解体,我们还会认为她是一个成功的女性吗?再退一步讲,如果一个女性也想全身心投入工作,为社会贡献力量,到最后她表示愿意将半块乃至整块“军功章”都给准备离婚的丈夫,她能挽救这个家庭吗?这向大众提出了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两性的发展机会平等吗,成功女人的衡量标准究竟是什么?

○八九十年代以来,带有女性审美视角的作品正在不断涌现。

八九十年代以来,为了抵抗商品物化女性的趋势,“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也在努力寻求发展,关注女性境遇、描写女性体验、探索女性发展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张洁、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等女作家通过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向大众输送着女性主义思想的涓涓细流,而女性文学和女作家们本身也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关注焦点之一。更可喜的是在中国的影视传媒中,一批带有女性审美视角、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正在不断涌现,其中对于人性的挖掘和社会矛盾的阐释达到了更深的层次。过去我们的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总给人一种一眼看透的感觉,如《渴望》播出后人们便觉得贤妻良母就是刘慧芳,各种媒介纷纷追随,专题新闻往往以某地的刘慧芳为题。东方道德传统古已称颂的温柔淑惠、勤俭耐劳、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家家户户都知道刘慧芳是妇女们的楷模。连营养保健品都借角色扮演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大赚了一笔。而今天大众已不再喜欢扁平的人物了。漂亮妈妈、嫂娘依然无私忘我,依然受人尊敬,但决不会如慧芳一样长久不衰。

影视剧中还一度风行都市女孩形象,她们青春漂亮、天真浪漫,让好人由怜生爱,让坏人顿起歹心。结局或是与白马王子共浴爱河,或是受骗受伤,最终被好男人拯救。而现在,即使浪漫制造专家琼瑶都受到女性主体性观念影响,在淑女佳人身边加了一个孙悟空似的小燕子。再看看都市言情片中聪慧独立,有自己行为原则和道德标准的新女性,可以发现人们已经喜欢并接受了女性与男性共同竞争,在平等中实现社会价值的传媒新动向。

女性文化不仅影响着女性群体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女性文化论坛”就“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展开的广泛探讨,不是为了得到一个一成不变的结论,而是为了使生活在大众传媒时代中的我们开始关注女性解放,倡导男女两性共同解放。这也应是大众传媒肩负的社会责任。

标签:;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谁?_大众传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