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论文_王静梅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论文_王静梅

巴彦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18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

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就能够对癌症的病变起一定的防护作用。而早期诊断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对7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取得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实验,成为研究对象。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36例。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 .58士 1 .27)岁,胃部疼痛、消化不良、过于饱胀等症状,进食后反应尤其明显。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为3 天至20个月。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则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诊断方法

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黏膜以及钻膜壁粗糙,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胃钻膜表面凹凸不平,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黏膜变薄。病理诊断:于胃黏膜病变部位取5~6块标本送病理诊断内镜活检标本首先采用10%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常规HE染色,由专业病 理医师进行阅片诊断,参照 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公识意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诊断标准。

1.3观察指标

计算临床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同时比较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对应关系,进而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 17.0 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 x±s) ,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 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 间数据资料p <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

2.结果

2.1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内镜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比较

共有75例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出现胃黏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的症状,病理诊断的结果也显示,其中72例患者都为萎缩性胃炎,占到同症状总人数的96.0%。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35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57.1%) 异 型增生16例( 45.7%) ,肠上皮化生22例 ( 62.8%) ;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 例( 89.6%) ,异型增生12例( 42.8%) ,肠上皮化生9例(32.1%)。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诊断表现的症状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的差异比较 具统计学意义,尤其是胃黏膜粗糙、变薄且以白相为主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尤其高。三种内镜下所见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其中可见黏膜变薄+ 白相为主+ 黏膜粗糙者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表现。说明胃镜下可同时观察到多种胃黏膜表现,仅一种表现的存在皆不能确定或排除慢性萎缩性胃炎。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生活作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等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该疾病的及早诊断尤其的重要,大约有1/10 的中重 度患者可能会转为恶性肿瘤,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患者正常生活【1】。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特点,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诊断措施对患者进行诊断,为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患者出现胃癌疾病发病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 术的不断发展 护厦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变广,同时 结合病理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在消化科中,电子内窥镜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使用电子内窥镜来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因此,医生对于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诊断常常会使用在电子内窥镜下的观察结果作为诊断参考。本实验中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内镜检查与病理 诊断符合率不高,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内镜下黏膜白相为主易受患者年龄、体温、血红蛋白水平,胃内充气及操作医师主观经验影响;活检部位钳取深度及准 确度,还有制作切片是取样的部位,是否取到病变部位,切片的数量以及进行制作病理切片的操作是否规范,病理医师阅片经验是否丰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类型,分期是否熟悉等【2】。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在采用内镜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应严格规范病理检查的各个环节,进而有效降低 患者疾病漏诊率。可见,内镜检查同病理诊断之间存在 密切关系,两者相互结合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症状准确率,降低患者出现死亡现象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 护厦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黏膜粗糙,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使诊断准确 率获得有效提高应对患者进行 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早制定治疗方案,有效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此外,临床医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诊断时仔细观察黏膜病变,寻找有特征意义的镜下表现,对可能存在组织学异常的病变膜进行活检,要求活检能垂直于豁膜表面,取材深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精确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的组织足够大。严格规范病理检查的各环节,进而统一诊断标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出正确诊断。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中需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对癌症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防止,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芳红,曲爱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20):255-256.

[2]郭伟宣.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4):142 -143.

[3]马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18):94-95.

论文作者:王静梅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论文_王静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