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喻媛论文_喻媛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摘 要】目的:探究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学龄期哮喘儿童作为观察目标,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n=60,行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60,行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哮喘控制效果。结果:干预组哮喘有效控制率与常规组哮喘有效控制率比较,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学龄期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哮喘;居家自我护理;干预模式;应用效果

儿童哮喘的发病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是临床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类型,若不能彻底消除哮喘发作的原因,患儿病情会经常复发,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成长发育。儿童哮喘选择治疗药物或方案时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标准实施规范治疗,同时强化宣教指导与管理,单纯依靠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并不能完全治愈疾病,患儿及其家长的自我护理和行为配合对根治哮喘和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学龄期哮喘儿童作为观察目标,现将护理效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学龄期哮喘儿童作为观察目标,全部入选患儿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的临床诊断标准[2]。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n=60)和干预组(n=60)。常规组男童32例,女童28例,患儿年龄3-11岁,平均年龄(7.2±2.3)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8±0.9)年。其中轻度哮喘40例,中度哮喘20例;干预组男童34例,女童26例,患儿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5±2.5)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病程(2.9±0.7)年。其中轻度哮喘37例,中度哮喘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组间差异均衡(P>0.05),存在比较意义。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帮助患儿家长了解哮喘的常见诱发因素,科学合理饮食和用药,同时做好家庭保健的健康指导。干预组行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①首先要求患儿及其家长均需要参与到干预计划制定的工作中去,在常规宣教指导基础上,对减少或避免哮喘诱因的计划进行制定,明确疾病发作的具体原因,对患儿行为意识予以规范,使其掌握危险因素的识别方法;帮助其了解哮喘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同时告知哮喘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时应该采取何种自救措施;②能够对药物的真假性进行识别,尽可能的消除患儿家长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使其能够指导患儿科学合理用药,对患儿是否正确吸入药物进行定时检查;③患儿家长需要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并对检查结果予以记录,以此为依据对病情进行判断;患儿必须每天记录哮喘情况,同时还要对天气变化情况、饮食及疾病变化等进行记录,以便医护人员充分分析其病情;④嘱患儿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制定运动计划时要根据其身体情况,每周需要进行3天左右的有氧运动,每次时间30min;⑤评估患儿心理状态,安抚和宽慰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转移其注意力,帮助其树立对疾病对抗的勇气和决心。

1.3 效果评价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儿日常行为、控制行为以及处理行为、检测等方面进行评定,分值为100分,分数与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呈现正比,其中总分≥15分代表哮喘控制,总分<15分代表哮喘未控制[3]。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处理器SPSS22.0统计分析所有相关数据,采用百分率(%)对哮喘控制效果予以描述,组间对比需给予x2检验,将P<0.05看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干预组哮喘有效控制率为95.0%,常规组哮喘有效控制率为75.0%,组间进行统计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但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的发病率最高。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哮喘的发病机制,但分析与遗传、精神、自身免疫等密切相关,气道慢性炎症是其实质性病因所在。医疗条件和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患儿自我护理能力也是关键性的原因[4]。

学龄期哮喘儿童对哮喘疾病的认知有限,上学期间又得不到家长的照顾,护理盲区和护理难度都比较啊。但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塑性较强,临床方面若能加强护理培训指导,则对提高其自我病症预防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居家自我护理主要是指在医院之外实施的为保证个体生存、维持身体健康而实施的自我照顾性的活动与行为。其通过寻找患儿发病原因、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支持和鼓励患儿及其家长主动参与、执行护理计划的方式,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改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护理目标[5]。

本组研究中,常规组的哮喘有效控制率显著低于干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由此充分证明,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学龄期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莉,韩春晖,马鸿雁等.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0-72.

[2]任秀明.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8(5):220-221.

[3]魏可英.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培训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4):67-68.

[4]苏春燕,葛琪,李美花等.常规护理和居家自我护理对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4,39(22):97-97,98.

[5]薛亚梅,李玉荣.居家自我护理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5,2(20):26-27.

论文作者:喻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喻媛论文_喻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