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_凯恩斯论文

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_凯恩斯论文

西方失业理论和中国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失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有150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整整几代经济学家即凯恩斯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并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只有少数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由于实际工资的弹性,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总会使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水平;现实经济生活中如存在失业,那也只是自愿失业,是有些人懒惰或不愿意接受较低工资而自愿失去工作。这类人的存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正统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失业是指那些失去了工作而又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因此,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对失业问题的分析是不深刻的。

凯恩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第一个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有非自愿失业现象的经济学家。自此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受到失业的威胁,失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重要的一大社会症结。面对这一问题,不少经济学家对西方社会失业的特征、诱因及后果等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精僻的分析,虽然这些理论未能完全地解决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失业问题,但是理论的分析还是有说服力的,有些理论对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的失业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失业及对策

1.古典学派的自愿失业及其对策

在古典理论中,就业数量的确定是通过劳动市场的供求力量来决定的。在劳动市场上,对劳动的需求是劳动边际实物产品的函数,也即劳动的实际工资的函数,当劳动的实际工资高时,需求就少;反之,需求就多。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它与实际工资成同方向变动。实际工资的高低决定了劳动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多少。当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过高时,劳动供给多,需求少,从而存在失业。根据古典的观点,如果劳动市场的工资具有充分的弹性,那么当劳动量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实际工资下跌,诱使需求量增加供给量减少,直到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但是,古典理论认为,由于工人不愿意降低实际工资,因而会造成因工资要求太高的失业,这种失业称为自愿失业。

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较少就业量即失业,源自于较高的实际工资,较高的实际工资源自于较高的货币工资。那么,要消除失业,在工人愿意接受降低工资以及不因价格水平上升而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的前提下,较低的工资和货币政策是用来消除货币工资过高的有效办法。增加货币数量即现金余额的数量增加,收入增加,收入中没有消费掉的那一部分就自动地转入储蓄中,在这一较高的收入、消费和投资水平上,更多的工人会受雇,通过低贷款利率政策和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能避免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主义的非自愿失业及其对策

凯恩斯非常重视失业问题。他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一段时期中,困扰世界的主要社会祸害,失业问题为其根源。因此,凯恩斯经济理论把失业作为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失业为非自愿失业。所谓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市场萧条、企业压缩生产、减雇工人而使工人被迫离开他们的供给曲线,这种失业也称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不是因为工人不愿意接受其现行工资水平而自愿失业,而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量的多少取决于企业对劳动的雇佣量,企业对劳动的雇佣量又取决于市场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多少。通常地说,如果市场需求大,企业产量扩大,增加雇佣工人,就业量就扩大。但是,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投资效率递减、流动偏好的作用,总是使总的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企业被迫压缩生产,减雇工人,从而工人被迫失业。

从凯恩斯的观点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适当地解决了资源的分配问题,它所不能解决的是失业问题,这样,抵抗最小的一种办法就是改进就业情况而维持资本主义分配经济资源的市场机构不变。因此,凯恩斯的办法就是改良资本主义使充分就业得以维持。凯恩斯改良资本主义的办法是使国家作为一种平衡力量来补充私人资本家行为之不足。政府事先大略预测私人经济活动和正常政府预算所产生的收入水平。如果私人活动会产生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则政府必须担负一个正数支出以达到充分就业,如果政府支出是充分地高,则充分就业就会随之而来。政府作为一种平衡力量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减少储蓄,刺激投资。总而言之,凯恩斯对付非自愿失业的办法是增加有效需求,刺激企业投资,从而增雇工人,实现充分就业。

3.新古典综合派的失业及对策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非自愿失业作了另外一种解释。认为劳动的供给不是古典所认为的是实际工资的函数,而是货币工资的函数。由于劳动者具有“货币幻觉”,在一定的货币工资下提供的劳动量是一定的,而由于对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因此,在劳动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对劳动需求的不足就会造成非自愿失业,即在现行工资水平下工人找不到工作。要想消除失业,在货币工资具有刚性的情况下,只有提高价格水平,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4.现代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及对策

货币政策能够成功地消除失业的观点,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中得到了肯定。但现代货币主义则强调: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是成功的,而在长期中这种政策不会成功。

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是自然失业,即由于经济结构性调整、就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而造成的劳动力流动以及摩擦性因素造成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这种失业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难以减少的失业。弗里德曼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的运行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如果国家增加货币量的发行,可以使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之下。货币量的增加便会造成对需求的增加,产品价格随之上涨。在短期内,假定过去的通货膨胀为零,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也为零;因此,当企业只看到自己产品价格上涨未能看到整个社会产品价格的上涨时,从而扩大生产数量;劳动者也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货币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劳动供给量,就业量增加。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以成功地使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之下,但会引起通货膨胀。在长期中,企业能够看到价格水平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普遍提高,从而在短期中扩大的劳动需求,在长期中就会减少。因此,货币政策在长期中解决失业是无效的。有鉴于此,弗里德曼建议的唯一政策便是货币供给量每年按固定比例增长,政策的目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不要限制就业的增长。

5.理性预期学派的失业及对策

理性预期学派发展了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自然率假说”。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自然率假说”,并非每个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就业,即使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失业也仍然是经济的一个特征,虽然过度的失业是劳动超额供给的信号,但即使在没有超额供给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被称为自然失业。均衡状态下存在的失业,一部分是摩擦失业;二是就经济整体而言是充分就业的,但在某些部门却会存在劳动的超额供给;三是某些有着不利条件的集团每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找不到工作。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很难消除自然失业,除非用“欺骗性”的政策手段使实际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之间保持一个差额。

6.激进主义学派的周期性失业及对策

激进派的周期性失业的观点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提出。他认为,失业是伴随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周期性失业的根源:一是由于垄断追求高价格而压缩产量造成的;二是由于政治领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制订偏视于垄断资产阶级的政策,不利于扩大就业。即周期性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任何财政和货币措施都不能医治它们。

二、西方失业理论的启示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也找出了一些解救资本主义失业的对策。这些分析和对策可以给我们如下启迪。

1.资本主义的失业是与其制度因素密切相关的。正如保罗·斯威齐所认识的那样,资本主义周期性失业以及其他类型的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任何货币的、财政的政策都是无效的。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另外一种获得充分就业经济的办法,它与法西斯主义与改良资本主义都有本质的不同。这就是使生产工具社会化的办法。……在社会主义中经常可以保持充分就业。成功地管理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也依会遇到一些严重问题,但失业不会是一个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可以肯定,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失业现象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制度以外的因素造成的。

2.除自愿失业和自然失业以外,资本主义的失业总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或经济的“收敛点”密切相关的,即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失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衰退的一个信号。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追求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性的一些因素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依然还是周期性地变化,衰退和扩张交迭进行,失业也就在所难免。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并不像资本主义经济那么明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的某些“收敛点”还是存在的,在经济的“收敛点”上就会排挤出一部分工人。

3.失业同凯恩斯主义的总的有效需求不足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用货币的、财政的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对缓解资本主义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是有一定作用的。总体上来说我国还是一个供给不足的社会,不存在凯恩斯意义上的有效需求不足,如果照搬凯恩斯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办法或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治理失业,效果可能不会太明显,相反还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互动。

4.失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即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必然的联系,如结构性失业等就与政府对经济的结构性调控密切相关。我国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那么由某些政策而带来的政策性失业就是难免的。

5.失业到底是利还是弊,西方学者肯定了过度的失业是社会一切祸害的根源,但同时也肯定了一定的失业人口的存在对在业工人会产生压力,迫使他们提高生产效率,在这种意义上说,失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然失业不能过度,但多高的失业为过度,没有哪一派学者能说出一个准确的临界值。尽管理性预期学派用1950年至1984年美国的平均失业率5.5%的指标作为自然失业率的指标,但理性预期学派也不能充分地证明这个5.5%的自然失业率就是合适的失业率,就是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失业率。我国目前确实存在一定的失业人口,但这种失业人口的度在我国理论界也很难说得清楚,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这些失业人口的存在带来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在理论界、在政策上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中国失业的诱因及对策

前面我们对中国的失业问题作了定性分析,对中国失业的诱因,我们应从制度以外的经济体系中、以及经济体系以外的某些方面去寻找原因。归纳起来,有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经济体系内的原因。

1.50年代至60年代过高的人口出生率是导致当今失业人口增加的一个先决条件,在资本扩张跟不上人口扩张时,必然会出现一部分失业人口。这种由人口激增而造成的失业,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曾经也出现过。但当时由于世界上还有许多新大陆、殖民地尚未开发,昔日的资本主义借助移民政策使失业压力大大减轻。而当今世界已开发完毕,向他国大量移民已成为不可能的事,即使某些国家允许中国的移民进入,也只是允许文化素质较高的移民的进入。但是,在市场经济通行的世界市场中,借助劳务输出、劳动力输出的办法来缓解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仍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办法。

2.传统工业模式向现代工业模式的转轨也是造成现阶段中国失业人口猛增的一个原因。建国初期,尤其是50年代、60年代,建立我国的工业基础迫在眉睫。由于资金的稀缺、劳动力供给的丰富,工业发展大都是立足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模式。工业企业过多的劳动投入造成了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配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及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模式的转轨,我国工业模式也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模式转向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模式。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必然减少对劳动的需求,造成一部分工人从生产中被排挤出来。其实,不管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私有制经济还是公有制经济,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密集型工业企业的建立,必然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这些被机器排挤出来的工人,就成为“产业后备军”,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

3.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失业在我国失业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刘易斯认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也十分有限,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十分丰富。根据边际生产力理论,农业部门的工资收入也相当地低。现代工业部门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由于诸多原因,现代部门的工资收入比传统的农业部门高,这就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果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没有积累足够多的资本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出现失业。刘易斯二元结构失业人口解决的唯一办法是资本积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中排挤了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又由于工业资本积累的不足、工业体制的转轨等因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不充分,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为了解决这些失业人口的问题,我国摸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式,即“不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又离土又离乡”,这条路子对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4.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整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的压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未真正执行过这一原则,分配的基本模式是“大锅饭”、“平均主义”、“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有衣穿”,由此决定,人人都必须就业,人人都能获得收入。向市场经济转轨后,“按劳分配”、“按要素权进行分配”的分配原则取代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由此而决定的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在就业岗位上把原来不是凭借劳动能力而获得收入、劳动能力低下或不劳而获者排挤出来。

5.国有企业的亏损及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加了就业压力。我国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国有企业亏损或倒闭,这些企业不仅不能扩大就业机会,反而使原本有工作的人成为失业者。据不完全统计,因亏损、倒闭的企业所排挤出的失业人员约占职工总数的9%,达到150万左右。有些国有企业即使没有亏损,但面对无情的市场竞争,也不得不转换机制,不得不考虑成本、效率等问题,不得不对“3个人的事5个人做”的就业模式进行改革。

6.结构性失业。对我国失业人口的构成进行分析,就可知大多数失业人口属于文化素质偏低的工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素质低的工人在职工总数中占的比重太大,不符合现代工业对高文化素质、高熟练工的需求。失业人口文化素质低大大妨碍了再就业。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业尤其是一些新兴工业,又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人口的解决,需要国家、集体、个人投入资金,对文化素质低的职工进行再培训,让其能适应新的工种。这样既可以解决失业问题,又可以给一些部门、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归纳起来,针对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失业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继续实施“不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又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3.加快资本积累速度,吸收失业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4.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时尽可能地扩大劳动输出、劳务输出;5.在政府支出不诱发通货膨胀和不存在“挤出效应”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政府投资来扩大就业也是可取的;6.加强劳动力的转岗培训。

标签:;  ;  ;  ;  ;  ;  ;  ;  ;  ;  ;  

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_凯恩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