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曾凡莉

(湖北省荆州市妇女儿童保健医院 新生儿科)

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经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两种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80例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40例新生儿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作为上肢组,另40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作为下肢组。观察两组新生儿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下肢组出血量和置管耗时均少于上肢组,PICC留置时间则长于上肢组,P<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无差异,P>0.05;下肢组异位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P<0.05。下肢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2.5%,明显低于上肢组的27.5%,P<0.05。结论  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明显缩短患儿操作时间,延长置管时间,出血量减少,异位发生率降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上肢静脉;下肢静脉;PICC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措施,主要用于体质量较低的新生儿以及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等,具备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科[1]。目前临床上PICC置管包括经上肢静脉和经下肢静脉置管两种方式,如何选择PICC置管方式一直是新生儿科争论的重点,国内也尚无统一标准[2]。因此本文对我院需PICC置管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分别采用经上肢静脉和经下肢静脉置管,观察两种置管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80例我院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PICC置管指征。排除PICC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上肢组中男26例,女14例,日龄1-35d,平均日龄(4.8±0.6)d。体重0.74-5.12kg,平均体重(1.92±0.46)kg。生产类型:早产儿29例,足月儿11例。下肢组中男25例,女15例,日龄1-34d,平均日龄(4.9±0.8)d。体重0.72-5.15kg,平均体重(1.96±0.48)kg。生产类型:早产儿30例,足月儿10例。两组新生儿上述资料(性别、日龄、体重以及生产类型)均无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新生儿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PICC导管包进行PICC置管。将新生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台,选择较粗、较直的静脉进行穿刺。上肢组新生儿以贵要静脉为主,其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及桡静脉,穿刺时外展患儿上肢,与躯干呈90°角,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按置管流程规范操作。在导致尖端达到肩部时,将新生儿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肩,将导管送至预测长度。下肢组新生儿以大隐静脉为主,其次为小隐静脉、腘静脉及股静脉,穿刺时将患儿穿刺侧肢体平放,测量穿刺点至脐上1cm长度,按操作流程将导管送至所测长度后封管,X线照射定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操作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操作情况观察出血量、置管耗时以及PICC留置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操作情况

下肢组出血量和置管耗时均少于上肢组,PICC留置时间则长于上肢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体质量较低、发育不良的新生儿,需要进行静脉输注药物或营养物质进行支持,长期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不仅给新生儿带来极大痛苦,还会引起新生儿代谢异常,导致神经功能和感知功能损伤,引起严重后果[3]。PICC置管成为新生儿输注药物或营养的主要方式,无需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和血管损伤[4]。目前PICC置管的两种方式在临床上尚无统一标准,如何提高置管效果,延长置管时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我院采用经上肢静脉和经下肢静脉两种方式对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结果显示,下肢组置管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上肢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这可能是由于下肢静脉更粗大,置管操作更便捷,因此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操作时间更短,出血更少。而留置时间也长于上肢组,可能是由于下肢活动频率低于上肢,延长了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5],这也是表2中下肢组患儿异位发生率低于上肢组的重要原因。在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时发现,下肢组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也进一步表明了活动较少的下肢更适合PICC置管的留置,并发症较少,与目前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明显缩短患儿操作时间,延长置管时间,出血量减少,异位发生率降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力,曾从容,杨春雪等.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可行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51-52.

[2] 马繁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不同置管方式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169-170.

[3] 明静.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途径应用于新生儿的效果对比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16-118.

[4] 赵京雷,于新颖,范玲等.10例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10):953-955.

[5] 杨婷,崔丽,牛青芳等.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在巨大儿中应用护理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4):606-607.

论文作者:曾凡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曾凡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