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殖民文化”的沉渣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沉渣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17年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我国人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改革和建设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坚持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本世纪末最后五年的奋斗中,继续贯彻这一方针是至关重要的。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形势很好,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一些地方社会治安情况不好,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又重新滋生蔓延。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殖民文化”的沉渣泛起,就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比如,在一些地方,店名、招牌以起“洋”名为时髦,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也不明白。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某些领域,爱国之士受到贬辱,汉奸文人及其作品却被重新发掘出来,大肆吹捧。仿佛以往对他们的严正批判,也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在对外交往中有失国格人格之事,也时有所闻;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有的商店将鸦片枪当作工艺品出售,以猎奇赢利。某些人只顾赚钱,不顾国家声誉,确是利令智昏。凡此种种,表明“殖民文化”有沉渣泛起的苗头,不可等闲视之。
然而,人们对这类现象的看法并不一致,存在着种种模糊认识,是需要加以辨正的。
其一,警惕“殖民文化”的苗头,是不是“小题大作”?从已经出现的“殖民文化”的苗头来看,它的一个突出影响是对民族自信心的削弱。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将造成自暴自弃的社会心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民族。几千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解放,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几代人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无数艰难曲折,但每一次都是依靠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承认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差距,我们向世界一切民族学习先进的东西,但决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把信心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树立起民族自信心,才能激励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去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警惕“殖民文化”的苗头,不是“小题大作”。牢固树立民族自信心,是个“大题”。它事关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待自己的历史,投身当前的事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影响下一代,跨入21世纪。在这个“大题”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否则,我们就既对不起一百多年来反对殖民主义的仁人志士,也对不起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
其二,警惕“殖民文化”的苗头,是不是“庸人自扰”?有一种看法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存在“殖民现实”,哪来什么“殖民文化”!不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已在根本上铲除了“殖民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也不能忘记,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列宁在谈到旧社会残存的思想影响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发臭并且毒害我们。”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疯狂的“经济侵略”的,是无孔不入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由此而产生的“殖民文化”,在我国有很深的影响,并且往往同封建腐朽思想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复杂的消极的社会影响。“殖民文化”不会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已经逝去而销声匿迹。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当代,国际范围内的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相互激荡,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势必遇到思想文化方面的严峻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殖民文化”的渗透也将变得不可避免。在一定条件下,“殖民文化”极有可能沉渣泛起。如果我们对它不保持警惕,听任它泛滥开来,就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产生人们所不愿看到的损害。这不是“庸人自扰”,而是“见微知著”。
其三,警惕“殖民文化”的苗头,会不会影响对外开放?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对外开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至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成败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参加到国际经济的大家庭中来,能否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国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正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特点的这种认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这个方针不会改变。但是,我们党始终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邓小平同志说:“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窗户打开了,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会乘隙而入,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有关法规、加强管理的同时,抓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抵御种种腐朽文化(包括“殖民文化”)对我们的侵蚀。况且,在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还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国的事情只能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才能争取时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决不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我们也决不自轻自贱、自贬自卑、自辱自诋、自暴自弃。因此,反对“殖民文化”、警惕“殖民文化”的沉渣泛起,有助于我们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殖民文化”的沉渣泛起,又一次提醒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去,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优良的道德和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越发展,这种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越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并和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与物质文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充满自尊、自豪、自爱,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感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伟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