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咸宁地区雷击事故引发的思考论文_肖凯

(湖北省咸宁市气象局 咸宁 437000)

摘要:咸宁市年雷暴日数52天,为高雷区,在湖北省气象局对湖北省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中,处于极高易发区,雷击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文通过介绍几起近年来发生在咸宁农村的雷击事故,分析事故成因,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针对雷击事故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笔者在雷灾调查中的感想,就农村防雷工作的现状及防御对策提出:加强农村的科普宣传力度,结合科学有效的防雷管理,为农村提供简单有效、科学合理、物美廉价的防雷技术服务,在能使我市农村防雷“一片空白”的现状得到改善。

关键词:咸宁;雷击事故;农村防雷;现状;防御对策

1 引言

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云间或云与地之间的长距离放电且有雷声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具有大电流、高电压、强电磁辐射等特点,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雷电所造成的威胁和损失日趋严重。据有关统计,全球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

咸宁市多年平均雷暴日为52天,主要集中在4-8月,分别在7月和8月出现两次峰值,8月份是全年雷暴日最多的月份,10月到次年的3月是雷暴日相对少的半年,只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而4-9月份是相对多雷暴的半年,5-8月雷暴日占了全年雷暴日数的71.4%。夏季是雷暴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雷暴日数的55.9%,其次是春季,占到28.5%,冬季是雷暴最少的季节,仅占了不到2%。

咸宁市各月雷暴总次数分布图

2 近年来发生在咸宁的几起雷击事故

2.1 2014年3月28日咸宁碧桂园雷击事故

2.1.1 2014年3月28日傍晚,我市发生雷电暴雨天气,咸宁碧桂园温泉城柏林一期部分住房发生雷电灾害。接到消息后,我市防雷中心迅速组织雷灾调查小组赶赴现场调查。下图为事故现场:

碧桂园柏林1期1街3号屋面

2.1.3 灾害认定结论

本次雷灾事故因3月28日17时32分一起雷电流强度为115.6KA的雷电引起,咸宁碧桂园柏林一期1街3号楼屋面金属网优先接闪(因屋面避雷带暗敷过深,不能优先接闪),且该金属网未与避雷带做电气连接,未形成泄流通道,雷电的机械力效应致使屋顶瓦面崩开,屋内部分灯泡震碎;雷击点附近产生剧烈变化的磁场,周围线路(包括主干线、1街3号楼、2街11号楼、2街12号楼、2街3号楼线路)中感应出感应电流,(因电源线路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无法有效泄流)感应电压超出部分设备的耐压水平,导致耐压水平较低的设备损毁。因电源线路与信号线路共用电缆沟,信号线路中也耦合出感应电流,导致部分信号线路损毁。2.1.4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建议

1、应合理敷设避雷带,避雷带敷设深度不得大于20mm;

2、应增设人工接地体,将接地电阻值降至≤1欧姆;

3、不得另外敷设屋面金属网,若实需敷设,应使用直径不小于φ12的镀锌钢筋,且与避雷带做好电气贯通;

4、应在电源配电箱增设浪涌保护器,必要情况下可采用多级保护;

5、住户在遭遇雷雨天气,且感觉雷电发生点较近时,应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远离门窗,及时切断楼层电源。

2.3 咸安桂花、大幕、刘祠等小学雷击事故

2.3.1 2015年4月2日傍晚,我市发生雷电暴雨天气,强雷暴导致咸安区刘祠、桃花尖、蔡桥等小学发生雷电灾害。经现场勘测调查,事故发生地点位于咸安区桂花镇刘祠小学、大幕乡桃花尖小学、蔡桥小学、苏家坊小学等。

一、桂花镇刘祠小学地处迎风坡面,左侧为山坡,右侧为大面积水塘,变压器距离教学楼直线距离5米左右,所有电源、信号线路均架空进入校舍,事故发生地点附近没有其它更高建筑物;

二、咸安区大幕乡桃花尖小学四面环山,学校处于谷内,所有电源、信号线路均架空进入校舍,距离学校15米处有一建筑物,天面竖有接闪针;

三、咸安区蔡桥小学、苏家坊小学情况类似于桃花尖小学。

现场勘查所得资料:

电源线路与有线电视线路架空敷设

电力线路架空敷设且未做屏蔽处理

电源线路敷设情况

2.3.2 灾害认定结论

刘祠小学、桃花尖小学等发生的雷灾事故主要原因可能有:

1、雷电灾害与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等存在必然的联系。受灾小学周边环山且水资源丰富,教学楼临近水田,比较潮湿,土壤电阻率小,是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而该区域雷电活动频繁,雷电流强度大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其雷电灾害比较严重。

2、由于建筑物无直击雷防护措施且屋面金属物体未接地,直接雷击于屋面金属物体或楼板钢筋上,造成建筑物的损毁,而雷击点附近产生剧烈变化的磁场,周围线路中产生感应电流,因电源线路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无法有效泄流,感应电压超出部分设备的耐压水平,导致耐压水平较低的设备损毁。

3、由于小学低压电力线路均长距离架空敷设并未设屏蔽层,雷电容易直接击于电力线路,雷电流沿电力线路分流至电源线路,因电源线路未安装浪涌保护器,无法有效泄流,雷电流电压超出部分设备的耐压水平,导致耐压水平较低的设备损毁。因布线不规范,电源线路与信号线路交叉架空敷设,信号线路中也耦合出感应电流,导致部分与信号线路连接的电子设备损毁。

2.3.3 雷电灾害防范措施建议

1、加强防雷宣传教育,做好雷电预警应急工作。通过防雷科普宣传,尽可能掌握基本的雷电防护知识,特别是野外防雷知识。让学生和老师通过多渠道了解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做好相关避险准备工作。

3.农村防雷的现状

以上几起雷击事故让人触目惊心,笔者将农村雷击事故频发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农村防雷意识淡薄。

农村的房屋大多自行建造,在选址上一般愿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坡地、空旷开阔或依山傍水的地方,这些地方本就雷电频发。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懂得防雷安全知识,在雷雨天气不会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麻痹大意。

3.2 农村房屋缺少防雷设施。

农村房屋在建造时,为考虑节约成本,不会安装防雷设施。大多数农村的电源线、信号线都采用架空方式入户,缺乏屏蔽、接地措施;越来越多的农村住宅屋顶都选择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金属储水塔,屋顶平台上还会装有金属的晾晒架、晾晒线等,这些金属设施都未采取安全有效的接地处理。

3.3 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不到位。

国家和地方目前都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加强雷电灾害的防御管理工作。对安装的防雷设施,从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以及投入使用后的年检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法律法规对农村防雷工作适用性较差。政府部门投入有限,有关部门人手有限,加上农村防雷设施隐患涉及面很广,这些法律法规在农村难以得到良好的执行效果。

3.4 防雷减灾在农村的科普宣传不到位。

虽然政府部门经常组织各类科普宣传活动,但是大多数科普活动还是在城市范围展开。农村人口分布较广,科普宣传深入农村的机会较少,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基本没有学习此类知识的机会。

4.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措施和对策。

4.1加强科普宣传。

增加科普宣传覆盖面。印制大量宣传手册的同时,可以利用气象部门现有的资源,如“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等,充分宣传防雷科学知识,从防雷基本常识,到新建房屋的科学选址、科学设计施工等方面,提高农村人口对防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4.2 加强对农村房屋防雷的事前事中监管。

虽然全国目前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简化一大批行政审批流程,将一批“事前”“事中”行政审批事项改为“事后”审批,为企业减负。但对于农村而言,一旦房屋建成,成为既定事实,整改难度大,处罚难度大。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应该参照本世纪初期城市的防雷管理经验,从源头把关,杜绝无任何防雷设施的新建房屋出现。即便如此,农村的防雷设施从现在的一片空白到每户都拥有简单基本的防雷设施,可能还需要一代人到两代人的时间。

4.3 组织专人开展价格低廉或者完全免费的防雷技术咨询服务。

咸宁市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有些农村地处偏远,而从事防雷工作的人员有限,城市防雷已经应接不暇,对于农村防雷,难免“鞭长莫及”。加上防雷技术服务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使得“防雷设施”基本不会在新建房屋的考虑范围之内。笔者参与的多次农村雷灾事故调查中,受灾群众也有整改之心,可面对需要投入的大笔资金,表示有心无力。对此,各地气象主管机构可组织专人,为农村提供科学合理的防雷技术服务。开通咨询热线,对于电话咨询或距离不算太远的农村,免费服务,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象征性的收取成本费用,如果能够得到充足的财政保障,可以全部免费服务。

4.4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工作。

气象部门要建立雷电监测网,做出较为准确的雷电预警产品,通过各类信息途径将预警信号传送到农村。对于雷电发生时的“躲”“避”方法,要“次次说”“天天说”,强制宣传,减少可能发生的雷击事故。

5 结语

我国的农村防雷工作任重道远,可以说我市的农村防雷还是“一张白纸”。笔者认为: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结合科学有效的防雷管理,为农村提供廉价的防雷技术服务,方能“得民心”。可以预见的是:简单有效、科学合理、物美廉价的防雷技术服务工作,将使我市农村雷击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少,雷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2.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3]赵兴文、潘晓瑜。农村民宅的防雷措施及宣传【J】.贵州气象2009,15(14):236-237.

论文作者:肖凯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由咸宁地区雷击事故引发的思考论文_肖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