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解读——马克思原始稿与恩格斯修订稿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尔巴哈论文,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修订稿论文,提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1X(2007)06-0733-0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①(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功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由于《提纲》存在着马克思的原始稿和恩格斯的修订稿这两个稿本,学术界就此产生了分歧。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稿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在基本思想、脉络一致的前提下,恩格斯对《提纲》进行了技术性、细节性的加工。这些加工对于我们正确、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体现了恩格斯独特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原始稿本与恩格斯的修改稿还存在着一些表述上的微妙差异,通过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马克思原始稿的理论价值。
一、从两份稿本的基本概况看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观念上的根本一致
《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所写作的一篇“千字文”,它保存在1844—1847年的一个笔记本中②。这个提纲,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888年,恩格斯把《提纲》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提纲》发表时基本保持了马克思文本的原貌,但对个别地方做了修改。发表时的标题也由原来的《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改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第212-213页)他称这个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因此而得名。后来,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关于“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提法,将标题改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修改后的《马克思论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基本内容和框架上是一致的,都是十一条。我们可以用“一条红线,三个层面”来概括,即以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为红线,贯穿着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存在论(1—3条)、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4—9条)、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观(10、11条)。这是《提纲》基本的理路,两个稿本也都是按照“实践观—存在观—历史观—哲学观”的脉络,来阐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
正是因为存在着马克思的原始稿、恩格斯的修订稿这两个稿本,在解读《提纲》时人们可能会依据其中的某一个稿本,对《提纲》的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误读。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稿本不加分析,将两人绝对统一,认为恩格斯发表的《提纲》就是马克思本人所写的,两者内容没有什么差别;另一种是将恩格斯与马克思对立,认为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的《提纲》在思想和内容上是对立的,因而经恩格斯修改过的,附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的《提纲》与马克思的原始文本有很大的出入。更有甚者,有些学者因此得出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结论,近些年来后者愈发凸现。我们认为应该对《提纲》的两个稿本进行细致的文本考证,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提纲》内容上存在的差异,从而对《提纲》的本来历史面貌,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给以正确的澄清。我们认为,经恩格斯修改后发表的《马克思论费尔巴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原始的《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思想的基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只是个性层面、细小层面的差异。
二、从修订稿的细致加工看恩格斯精神与独特历史作用
在与马克思原始稿基本思想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了细节的加工。在恩格斯的修订稿中有两类细致加工。
(一)对马克思的原始文本进行的技术性修改
1.这些修改中,有部分是对马克思文本中错误的纠正,这部分纠正对于读者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始文本,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是对文本中单词错误的纠正。因为马克思原始文本的笔迹比较潦草,有一些语词上的笔误,为了使读者不产生误读,恩格斯进行了修订。比如《提纲》第一条中的Thtigkeit改为T
tigkeit“活动、行动”[3]、fixirt改为fixiert“使固定”、revolutionaren改为revolution
ren“革命的、变革的”,第二条中的isolirt改为isoliert“使孤立”,第三条中的sondiren改为sondern“使分离、使分开”、Anderns改为
nderns“改变、变化”,第四条中的Factum改为Faktum“事实”、revolutionirt改为revolutioniert“革命、变革”、Geheimniβ改为Geheimnis“秘密”,第六条中的Abstractum改为Abstraktum“抽象、概念”、abstrahiren改为abstrahieren“抽象、概括”、inwohnendes的拼写改为innewohnendes、ensemble是名词需要大写改为Ensemble,第七条中的Gemüth改为Gemüt“情感”,第八条中的Mysticism在句中是复数因而改为Mystizismus,第十一条的interpretirt改为interpretiert、kommen是第三格的现在式,因而由k
mmt改为kommt;
二是马克思在写作时,一些德语名词前忘记加上冠词,在修改中,恩格斯给补上了,如第二条中的Wirklichkeit加上冠词变为die Wirklichkeit,Diesseitigkeit加上冠词变为die Diesseitigkeit。
2.除了对文中错误部分的修改,恩格斯的修改稿中有些文法、句法与马克思的原始文本也存在着差异,但这部分差异对我们理解文本不会产生影响
一是将原始稿中德语的一些连用变形,如第一条的zu dem变成连用型zum,von dem变成连用型vom;第四条的动词geht…aus由分开使用变成连用geht aus;第八条的in dem改为连用型im;
二是将德语中一些略写的词,写成完全型。如u.改成und,od.改成oder,v.改成von。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文本的正式发表;
三是文本中符号的变化,这种变形也不影响读者正确理解。如第一条将()变成—;第二条将“—”变为“,”;
四是恩格斯在修改稿中用词的差异,恩格斯在修改过程中,变换了马克思原始文本中的一些词语或者将原来文本中词语的位置发生变化,这一类修改也不影响对马克思原始文本的理解。比如《提纲》第二条中,恩格斯将原文的i.e这一拉丁文改成德语das heiβt的表述,但两者都是“亦即”的含义;第四条的nachdem z.B.恩格斯把位置变成z.B.nachdem,意思没有发生改变,都是“因此,例如”的意思;第八条的veranlassen变为verleiten,两个词语都是“诱使”意思,第九条的zu…kommt变为zu…es bringt,两者都是“得到,达到”的意思。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用词上的差异不会影响到我们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这些在用词上的差异都属于一些技术性的修改。
(二)引起读者注意的是,恩格斯的修改可以使读者更好、更准确、更通俗地理解马克思文本的蕴意
例如,在《提纲》的第二条中,恩格斯通过句式的变化,将句中的“das von der Praxis isoliert ist”变为“das sich von der Praxis isoliert”。通过恩格斯的修改,《提纲》第二条就由马克思原始稿中的“Der Streit über die Wirklichkeit oder Nichtwirklichkeit des Denkens,das von der Praxis isoliert ist-ist eine rein scholastische Frage.”变成了“Der Streit über die Wirklichkeit oder Nichtwirklichkeit eines Denkens,das sich von der Praxis isoliert,ist eine rein scholastische Frage.”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在isoliert之前加上了一个反身代词sich,一方面,从句式上更深刻地体现了唯心主义只知道在思想的领域中孤立地理解思维本身;另一方面,表明了马克思抓住思想背后的真正动因——实践,实现了将实践介入真理观和认识论这一重大变革,体现了马克思用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回答了主体性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这一问题,从而跳出了理性自给、自圆的这样一个循环论证的圈子,将纯粹认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论。
再如《提纲》第三条,恩格斯通过增加一些句子,进一步解释、发挥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的原文是“Die materialistische Lehre von der vernderung der Umst
nde und der Erziehung vergiβt,daβ die Umst
nde von den Menschen ver
ndert und der Erzieher selbst erzogen werden muβ.Sie muβ daher die Gesellschaft in zwei Teile-von denen der über ihr erhaben ist-sondieren.…(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句中恩格斯增加了:“daβ die Menschen Produkte der Umst
nde und der Erziehung,ver
nderte Menschen also Produkte anderer Umst
nde und ge
nderter Erziehung sind,…(Z.B.bei Robert Owen.)…”。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通过这种补充性的解释,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环境、教育之间这个古老的两难推理,对于帮助当时的人民群众以及我们今天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从两个稿本的两处微妙差异(第三条、第十一条)看马克思原始稿的独特价值
除了对《提纲》进行的细节加工,恩格斯的修改稿中,还有部分与马克思的原始稿在表述上有着微妙的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恩格斯的文本,而不对照马克思的原始文本,那么在理解上,则会削弱对马克思原始文本深意的理解,并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意蕴也会理解不够,甚至可能有些学者会因此得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存在着根本差异的结论。因而,我们必须把恩格斯的这类修改和马克思原始文本的表述进行细致对照,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并从这些差异中探求马克思原始稿独特的哲学底蕴。
(一)从《提纲》第三条的细微差异,看马克思原始稿独特的价值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说到“Das Zusammenfallen des Anderns der Umst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 oder Selbstver
nderung kann nur als revolution
re Praxis gefa
t und rationell verstanden werden.”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恩格斯在发表时删掉了德语中的“oder Selbstver
nderung”,这样句子就由“Das Zusammenfallen des
nderns der Umst
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 oder Selbstver
nderung(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变成了“Das Zusammenfallen des
nderns der Umst
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④
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一点的论述上是存在着差异的。在恩格斯的表述中是一种两项式:环境的改变(des nderns der Umst
nde)和(und)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是一致的。而马克思的表述中,他使用的是一种三项式:环境的改变(des
nderns der Umst
nde)和(und)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或(oder)人的自我改变(Selbstver
nderung)是一致的,这种一致就是统一于实践之中。因为马克思在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与人的自我改变(Selbstver
nderung)之间用的是连词“或”(oder)。所以,恩格斯在发表时,将“人的自我改变”给删除了,把人的自我改变(Selbstver
nderung)归入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之中。当然,从“人的活动”的内容来看,的确包含了“人的自我改变”。但是,从理解的层次上来说,如果删除“人的自我改变”,而只讲“人的活动”,容易让读者忽视“人的自我改变”这一内在指向性。在马克思的原始文本中,不仅论述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而且当他将人的自我改变(Selbstver
nderung)与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用oder以同位语形式使用时,突出的是人的自我改变的意义。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不仅体现了以实践为中介的主体与环境的双向运动,而且也体现了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突出了主体改造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改变。因而《提纲》第三条,将马克思哲学实践功能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指向性的双重特征凸现出来,这一点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在改造客体和主体的过程中人的自我发展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创新观、发展观。
当马克思说到“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时指出,“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应该于“环境的改变”相一致,他们应“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里马克思所指的环境改变(des nderns der Umst
nde),我们认为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马克思在这里不仅就17、18世纪旧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环境的争论,而且还就哲学史中关于整个环境问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了解答。马克思认为,环境、人的活动、人的自身改变三者是统一的,他们统一于革命的实践(revolution
re Praxis)。正是由于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才导致了人类的产生,同样正是由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的活动、人的自我改变和发展才推动人类向前进步。用实践的观点看,决定人的那个环境实际上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产物,正是人们改变环境的社会历史事件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和性质。
环境(der Umstnde)、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
tigkeit)、人的自身改变(Selbstver
nderung)这三项式体现了三大要素的统一,即环境、人的活动、人的自我改变的统一。其中,环境巨变是前提,人的活动发展是基础,自我改变是归宿。它为解释人类三大历史巨变提供了一把钥匙:第一,近400—200万年前,人类的起源于文化的产生;第二,近1万—5千年前,原始国家与文明起源;第三,近代资本主义由工业文明走向新型世界文明。
《提纲》第三条对于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正确面对人自身的变化、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深刻体现了马克思新哲学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动因的辩证法思想;为我们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哲学指南;同时,也为我们研究今天的生态环境等全球问题提供了活的智慧。
(二)从《提纲》第十一条的细微差异看马克思原始稿的独特价值
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一条对新哲学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概括,即基于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的新哲学观宣言: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t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mmt darauf an,sie zu ver
ndern.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经恩格斯修改后变成了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ommt aber darauf an,sie zu verndern.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的修改稿与马克思的原稿相比,“解释interpretiert世界”和“改造zu verndern世界”之间多了一个德语联结词—“aber”。在德语语法中,“aber”是“但是,可是,而”[2](第4页)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转折的语气。我们对第十一条所作的传统解读多半是基于恩格斯的文本,认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是一种转折的关系,将马克思新哲学的两种功能对立起来。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到,恩格斯将文本发表时,对文本所作修改的时代背景。恩格斯第一次将《提纲》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发表是在1888年,距离马克思写作《提纲》的1845年春已经过去43年。在《提纲》发表的当时,正是各种机会主义泛滥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功能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相区别,恩格斯参照特定时代对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作了特定解释。恩格斯的这一修改,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功能区分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一旦脱离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讲改造世界的功能,不谈解释世界这个功能。
在马克思1845年春的原始稿中,他并没有使用aber这个词,马克思认为他的新哲学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造世界”。这里马克思更多的是强调新哲学的两种功能——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新唯物主义不仅可以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造世界。恩格斯、马克思的论述在理解的侧重点上自然对读者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四、比较研究的三点结论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的重新阐发
从以上文本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马克思1845年的原始文本和1888年经过恩格斯修改过后发表的《提纲》,两者在基本思想理路上是根本一致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革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处处显示着对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高扬。这是一个以实践观为逻辑起点、核心范畴,涵盖实践观、本体论、存在论、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哲学观、交往观、世界史观等多层次的体系雏形、简明提纲[3](第509页)。
第二,在基本脉络一致的前提下,恩格斯对《提纲》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细节性的加工。这些加工体现了恩格斯独特的历史贡献。恩格斯把《提纲》作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予以正式发表,对于《提纲》的问世起了重大的作用;同时,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确定在《提纲》,“它作为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恩格斯将《提纲》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这为我们理解《提纲》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另外,恩格斯的修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原始文本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加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意蕴。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创立者,他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
第三,我们还应该看到,马克思的原始稿本与恩格斯的修改稿还存在着一些表述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马克思原始稿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我们深入挖掘马克思深邃哲学理论资源的重要生长点,体现了马克思独特的哲学素养;从思想的承续上来说,马克思原始稿与恩格斯修改稿相异的理论特质对于理解马克思在《提纲》之前、之后的著作,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起着传承性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挖掘马克思的原始稿是一个重大的哲学课题,它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们在承认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除了当时恩格斯在发表《提纲》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原因之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素养、理论思维所达及的深度、表述方式以及行文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我们不回避《提纲》中这些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恩格斯在当时也写了一个提纲,在发现马克思的《提纲》后,他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提纲》,而是将马克思的《提纲》发表了,这一点体现了恩格斯的高风亮节。
注释:
①本文采用的版本为MEGA2,Ⅳ/3[M],Akademie Verlag GmbH,Berlin1998;同时参照使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3卷,Dietz出版社1958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5卷,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19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现收在MEGA2,IV/3[M]的TEXT部分,Akademie Verlag GmbH,Berlin,1998:19-21.
③在马克思的原始文本中,同一单词的笔误很多,文中不重复指出。
④孙熙国与鲁克俭有关于第三条中文翻译的不同看法,集中在是“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还是“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改变的一致”这个问题上。这里笔者同意鲁克俭的观点,即将第三条译成: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参照鲁克俭、鲁路、曲延明:《以新的方法论自觉构建中国学派的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论文集》,2006年。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新德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标签:恩格斯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