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研究对象及其面临的问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研究对象及其面临的问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研究对象及其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论文,当代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社会主义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理论转型”过程,即根据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越来越偏重于对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内容的深入细致研究。这样做,自然有助于克服社会主义理论一度严重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弊端。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忽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不注意适应时代提出的革命性变革要求,调整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党的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的解释、说明层面上。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研究中,无法回避研究具体问题时必然会提出的有关现实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根本理论见解。在当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促成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新发展。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在其大致研究范围之内,具体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主题的确立都是和时代紧密联系的,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顾名思义,是研究社会主义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但是,作为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更应具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主题。

在19世纪初,随着1825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英法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集中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尖锐对立;在英、法、德三大工人起义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社会舞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为了与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机会主义划清界限,同时也预期社会主义将首先在无产阶级力量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0页)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中心论题,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作论证,并以指导英法等国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获得解放为己任。后来,在十月革命时期,当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面对着国内阶级敌人的疯狂进攻和国际上反动势力合力围剿时,列宁、斯大林突出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在特定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毛泽东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定义为“阶级斗争学说”。(《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45页)

而在本世纪70、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全球政治格局的改组及由此促成的时代主题的改变,正在将世界社会主义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20世纪上半叶至中叶的冲撞、裂变、调整、创新,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不但各种巨大的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而且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尚未耗尽。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大萧条、大动乱后,普遍建立起具有一定宏观调控能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生产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迅速的发展时期。虽然目前又处于调整阶段,预计在整个90年代将会呈低速增长态势,但是,有一种预测是有根据的,即在本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新技术革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将有更高程度的增长。经济发展、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广泛运用,同时也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工人阶级内部,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大大减少,并且以与过去不同的经济、政治面貌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依然能够根据社会发展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应该承认,上述变化已经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战略、策略内容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关于欧洲革命前景的分析对我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88页)

其次,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短期的曲折、震荡以后,将会重新成为一部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潮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实践则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最近几年,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经受了巨大的冲击,发生了程度不同的逆转,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有些还在发展中。例如,亚洲地区的共产主义政党大部分顶住了压力,基本保住了社会主义阵地;拉丁美洲地区的各国共产党和左派政党仍在不断举行会议,坚持继续斗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除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象征所产生的吸引力及社会主义理论、制度、运动的历史性重大影响外,在根本上为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危机所决定。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5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或国际和地区性经济组织不断设计方案,提出各种发展理论。但是,由于受基本制度制约,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下降。这就为社会主义运动在这些国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由和适宜的社会土壤。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关键在于自己,即能否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搞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这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初步成功的探索。如果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能够以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方式走向现代化,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在更大范围内重新勃起。当然,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背景下,未来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自觉的选择。

由此可见,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研究内容和范围有一个大体把握的情况下,在不同时期,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其时代特点及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主题。在当代,为了使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更加切近社会主义发展现实,成为能够指导人们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有力地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科学理论,就必须实现研究对象和理论主题的当代转换:着重研究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科学社会主义当代研究对象的重新认识,必须涉及其学科性质与基本理论框架问题。过去人们主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解为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这致使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对话”渠道狭窄。近年来已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而不是单一性的政治科学”(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第388页)。 这里的问题在于“综合性”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综合性”是个比较模糊的提法,许多学科都具有综合性特征,而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重合又正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趋势。另外从实际效果来看,因为提出所谓“综合性”观点的同志主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看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同上)由此致使现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陷于难以克服的“拼盘”式结构模式。“综合性”及“拼盘”式框架结构的形成,不能不使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及体系的严密性、整体性产生怀疑。

科学社会主义,究其性质,实际上属于社会发展学。而与一般社会发展学的区别,在于它侧重研究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变、发展的一般规律。据此,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要从总体上研究以社会主义为条件和目标情况下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为实际的,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内。但是,作为一门社会发展科学,它在理论体系上绝不是不同学科有关内容的简单相加、机械组合,而应着重体现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诸因素之间有机联系与紧密结合这样一种特点。在当代,实际上也就是要以广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走出一条与资本主义不同的、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为核心主线,提出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结论。主要内容包括:

1、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论证。

这个问题首先是由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被当作世界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提出来的。但是,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落后而发生社会制度的超越或跳跃,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性现象。“每一种社会制度趋于腐朽且将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淘汰的时候,率先发生转变过程多半不在中心地区的富裕的、传统的和板结的社会里,而是发生在外缘地区的原始的、贫困的、适应性强的社会里。”([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商务印书馆1993年6 月版第22页)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这究竟属于当代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还是一般规律?联系大量存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依附”或“边缘化”状态、社会主义的制度特性及其价值取向,恐怕会使我们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获得新的认识。

2、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问题。

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模式问题。过去将前苏联模式定为一尊,并且将之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本身,这是现实社会主义实践遭受严重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模式却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经济组织与管理、所有制形式、国家政权组成方式、财富分配机制等都可以存在很大差别。可是,至今我们还缺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多样化问题的深层次探讨。

3、思想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列宁晚年曾经认为:文化滞后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大障碍。(参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683、684 页)列宁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如何从实现社会跳跃、超越发展的角度,阐述思想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之间究竟选择、确立何种次序关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目标出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在那里?在这些问题上,目前国内外哲学及各种社会发展学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4、民主政治的进程及意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无疑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及发展总目标,选择合适的政治类型,把握好民主政治的客观进程。脱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际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无论在实践操作上还是在思想教育上,都无益于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对经济与社会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积极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这些应该成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原则。

5、处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自主与开放。

世界历史和国际大市场的形成,既是各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开放的,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绝不能使自己孤立于世界发展体系之外。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整个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实际上主要由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持的情况下,落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又很容易陷于受国际资本剥削、控制的“依附”境地。面对这一令许多不发达国家进退维谷的两难选择,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立足于本国实际,走出一条开放性自主发展的新道路?

6、如何处理好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在和平与发展条件下,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已由昔日战场上你死我活的较量,意识形态领域互不相识的对抗,转为发展中的竞争或竞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双方势必会在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分析、评价与资本主义的共处、并存和合作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根据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7、高度重视和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主义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的,因此非但不排斥科技革命,而且比其他任何社会更需要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曾经不同程度地忽视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这是造成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危机与困境的重要原因。战后发展理论普遍认为,有条件利用发达国家发明创造出来的大量科技成果,是落后国家“后发展优势”的主要表现。社会主义如何为这种“后发展优势”的实现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8、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目标。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自然是共产主义。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论述如何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不仅会妨碍人们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而且也有害于实际的建设。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带有国家或地域文化局限的、具有充分实践意义的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设立当然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偏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

为了使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摆脱目前的“困境”,还必须提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创新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由研究任务与目的所决定,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理论科学而非应用科学。现在,婚姻家庭、社会犯罪、行政管理等一些明显属于应用范围的题材,竟也成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教材、专著甚至专业理论刊物的内容。这是不恰当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其研究理应直面实际,以新的实践经验作为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然而,如果过多地注意具体的社会问题,并因之而忽视对社会主义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和探讨,就不仅会使科学社会主义丧失应有的理论层次,而且导致最终被社会学、行政学一类应用科学所取代。

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解为“一般历史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着重考察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及其现实进程,它的基本特点和运动规律,它发生、发展的动因与不同的道路、模式等等。在研究、探讨这些本质、制度性质问题的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自然也会涉及宏观运行方面的内容。例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势及其方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等等。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要紧密联系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增强对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

学科的理论层次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方法上不能搞简单划一或偏执一端。而要求做到:

1、实证分析与逻辑思辨相结合。

当代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内容是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的,如果单纯采用抽象分析、逻辑思辨等方法,那就确实只能提出一些大而无当的抽象“规律”与“原则”。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而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愿再借助逻辑思辨去追问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现实社会主义在根本上属于人类的一种历史选择活动;是由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体与客体构成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不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部分纵横交错地组织为一个复杂总体,而且每个部分又都内蕴着其他社会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不能完全抛弃理性抽象和逻辑思辨的方法。

2、归纳性研究与演绎性研究相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以现实为基础。从对具体的现实社会发展的观察。分析中发现问题,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理论,这是在对现实社会主义实践问题的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我们可以绕过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与现时代不合的思想内容,却绕不过他们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范畴、原理、原则。在我们试图提出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律时,这些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演绎性研究对于我们是不可少的。

3、个案研究与全方位比较研究相结合。

目前,社会主义实践只发生在少数国家,特别是只有中国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这难免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受到局限,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将一国的经验、做法概括为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因此,在注重个案研究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比较研究。不但要加强对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研究,而且要注意将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置于整个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之中,研究其成败得失,优劣短长。

4、分领域研究与整体性研究相结合。

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广泛,单就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但是,我们毕竟不能以科学社会主义取代各门相关学科的具体研究,反过来,也不能将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题等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这也就是说,分门别类的研究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更要能够超出各相关学科的具体研究之上,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进行整体性分析、探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出对于中国及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研究对象及其面临的问题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