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卵黄囊瘤的病理特点分析论文_罗文伟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摘 要】目的 探讨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卵巢卵黄囊瘤病例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典型病例及混合型病例临床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术后随访发现:临床处于Ⅰ期及Ⅱ期患者都健在为12例、8例;2例为混合型Ⅰ期患者术后3年死亡;2例为临床Ⅱ期患者术后2年死亡,其中1例为混合型;其中6例Ⅲ期患者,术后存活1年为2例,另外4例存活未超过2年;临床Ⅳ期1例患者手术后存活未超过3个月。结论 病理多取材及进行全面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对卵巢卵黄囊瘤的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卵巢卵黄囊瘤;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又称为内胚窦瘤,组织学类似人胚卵黄囊的结构,故称为卵黄囊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可发生各年龄段[1.2]。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肿瘤起源于生殖细胞或者多潜能胚胎细胞,常发病于儿童期和青春期,好发于性腺部位,主要在前纵膈、鞍区、尾部以及腹腔与中线靠近的性腺及性腺以外发生卵黄囊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湘潭市中心医院2010-2014年间收治的31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对其病理特点及其临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1例卵黄囊瘤病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年龄10-37岁,平均年龄 20.1岁,其中Ⅰ期13例,Ⅱ期11例,Ⅲ期5例,Ⅳ期2例,31例术前检测血清AFP均呈阳性。

1.2 方法 31例肿瘤大体标本,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脱水、包埋、石蜡切片及HE染色制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罗氏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染色,分别设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AFP、PLAP(人胎盘碱性磷酸酶)、CEA(癌胚抗原)、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CK(细胞角蛋白)阳性均定位于细胞质,Ki-67(细胞增值指数)阳性定位于细胞核,棕黄色颗粒出现在肿瘤细胞的相应部位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判断标准。

1.3 病理检查

1.3.1肉眼检查 肿瘤直径4.5-19cm,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均有完整包膜,部分表面呈结节状,绝大多数为实性,质软脆,颜色为灰白或灰黄色,伴有鱼肉状及粘液感,出血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1.3.2 镜下检查 肿瘤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微囊性、内胚窦样、多泡性卵黄囊及实性腺泡状结构等,各种结构中均存在数量不一的嗜酸性透明点滴。微囊性结构主要为相互连接的瘤细胞胞浆突形成的蜂窝网状结构。偶尔有病例呈现粘液瘤样、、巨囊性、乳头状、原始内胚层及肝样结构等罕见组织学结构,但有时可发展成为肿瘤主要成分。各组织结构呈现相互移行及相互混杂的状态。其细胞核呈深染及多显示分裂像,网孔间多显示半透明粘液基质与血管。实性结构主要由体积较小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堆集形成,核分裂活跃程度与胚胎癌相似。内胚窦样结构立方状由或柱状瘤细胞呈单层排列。腺样结构主要形态、大小不等的管状及囊状结构构成,部分结构会形成形态曲折且相互连通的迷路样结构。大量形态不一的梭形结缔组织包围囊腔,形成与葫芦样的外形及多囊性卵黄结构。

1.3.3 免疫表型 31例肿瘤标本均表达AFP、而细胞角蛋白、HCG为阴性,其中PLAP(人胎盘碱性磷酸酶)和白细胞表面抗原(CD99)阳性表达8例,1例癌胚抗原局灶阳性,12例PAS染色阳性。

1.4 治疗方法 卵巢卵黄囊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和术后联合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模式[3],化疗以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和顺铂)为主[4]。每一轮化疗之前都需检测血清AFP的测定对本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x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典型与混合型病例临床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见表1。术后随访发现:临床处于Ⅰ期与Ⅱ期患者均健在的有12例,8例;2例均为混合型Ⅰ期患者手术2年后死亡;2例临床处于Ⅱ期患者1.5年后死亡,其中有1例为混合型;临床Ⅲ期患者6例术后仅存活1年为2例,其余4例存活未超过1.5年;临床Ⅳ期1例患者术后存活均未超过3个月。

3 讨论

卵巢卵黄囊瘤临床上较为罕见,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20%左右,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常常与其它生殖细胞肿瘤混合存在,若合并成熟型畸胎瘤,尽管其临床分期较低,但预后很差,为避免漏诊,在病理制片时尽可能每1cm做一张切片,因此做出正确且全面的诊断,对于临床制定正确的化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因该肿瘤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进行阅片分析时,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组织学特征,同时还应考虑患者年龄以及AFP值情况,同时结合相关的IHC值,以避免误诊,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另外应注意与胚胎性癌、透明细胞癌以及未成熟畸胎瘤等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相鉴别,胚胎性癌具有明显的上皮特征,显著的异型性,HCG(+),血清AFP(-);未成熟畸胎瘤具有比较明显的上皮和肉瘤成分;透明细胞癌与卵黄囊瘤形态相似,但该瘤发病年龄较大,腺体结构比较明显,且有基底膜,鞋钉样细胞是其特征,没有卵黄囊瘤的特征结构,血清AFP(-)。

本次研究发现:临床上卵巢卵黄囊瘤数所占典型与混合型病例临床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典型与混合型病例两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发现:临床Ι、Ⅱ期患者存活率相对较高,其中混合型存活率最低。可见临床多取材并进行全面观察的方式有利于对卵巢卵黄囊瘤的确诊,并可预见其生存期,手术治疗与术后化疗结合可显著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乐江华,彭凌湘,王绪明,等.卵黄囊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华夏医学,2009,23(1):60-61.

[2]孙秀华,孙美玲,王淑芹.卵巢卵黄囊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34-35.

[3]Kang H,Kim WY,et al.Outcome and reproductive function after cumulative high-dos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bleomycin,etoposide and cisplatin(BEP)for patients with ovarian endodermal sinus tumor[J].Gynecol Oncol,2008,111(1):106-110.

[4]Kojimahara T,Nakahara K,Takano T,et al.Yolk sac tumor of the ovary: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33 Japanese woman by Tohoku Gynecologic Cancer Unit (TGCU)[J].Tohoku J Exp Med,2013,230(4):211-217.

[5]Baba T,Su S,Umeoka S,et al.Advanced 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 serially followed up with(18)F-fluorodexyglucose-posito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d serumα-fetoprotein[J].J Obstet Gynaecol Res,2012,38(3):605-609.

论文作者:罗文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  ;  ;  ;  ;  ;  ;  ;  

卵巢卵黄囊瘤的病理特点分析论文_罗文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