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研究性课程建设初探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学化学研究性课程建设初探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学化学研究性课程构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论文,课程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一种新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要求一切有条件的中学都要开设。但开设研究性课程对大部分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还是新生事物。为此,笔者就如何构建中学化学研究性课程作初步探究,以期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课程体系结构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地位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既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强调在知识技能的运用和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提升和砥砺。

2.研究性课程体系结构

所谓研究性课程,指的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它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多样性、实践性等本质特征。

从课程形态来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凡是有利于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都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表现形式,其课程结构包括以掌握科学研究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研究活动课程,也包括以介绍各科最新科研成果、同龄人科研前沿动态、科学研究规律和方法等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它既包括分科性的课程,也包括跨学科性的课程。研究性课程既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实体(如我国从2000年起普通高中开设的《专题研究》课等),同时它又有渗透于各门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非实体形态。

二、中学化学研究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其实践形态最初主要存在于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后来发展成为以专题研究活动课程为主体的新型课程。

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以独立式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开设创新教育讲座,构建实体性、研究性学习微型学科课程

专题性研究活动的开展和经验的总结,离不开典型个案的启发和理性知识的指导。为增强学生对科研本质和特征的理解,消除学生对创造的恐惧和误解,激发学生的自信、热情和潜能,并能使学生了解同龄人的科研前沿动态和科研课题,掌握创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懂得如何做科研,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的自觉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必须以讲座形式设置一些创造教育的微型学科课程。如,《创造学常识》《实验设计与现代科研方法简介》《文献检索》《科研报告与论文的写作》等。前两门课程侧重于创造信心的建立、创造热情的激发和创造规律、创造思维、创造技法与现代科研方法的学习;后两门课程侧重于介绍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同龄人的科研前沿动态,并提出选题建议,指导如何选择课题、确定论文题目、搜集材料、形成观点和写作科研报告和论文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必须坚持以案例说理或现身说法的原则从个案研究中得出一般结论,以增强这些课程内容的启发性、迁移性和可操作性。

2.开展专题研究,构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主体

专题研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是一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直接经验和科学方法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个性特长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活动课程。专题研究活动课程的构建,必须牢牢把握其本质特征,以探究体验式学习为基础,以利于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在价值取向上,应侧重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个性特长的张扬、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培养,给学生一个发挥特长、展示才能、建立自信、充分发展的机会。在内容上,坚持开放性,既可以是单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或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应侧重于基础学科知识的激活和综合应用。通过观察测量、科学实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查阅资料、交流研讨、提案建议、论文写作等丰富多彩的专题研究活动,培养和发展探索精神,积累科学研究经验,感悟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如何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如何应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从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当然,这种研究相对于中学学生的水平而言,并不苛求从无到有的发现或发明,只要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结果对其本人或同龄群体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这就是创新。

例1 (1)课题选定

位于重庆市璧山县璧城街道城区的皮革小区,年产皮鞋上千万双,是西南地区有名的皮革城——中国西部鞋都,但皮革小区对环境污染却较为严重。因此,笔者和璧山中学的学生一道,选定了《皮革城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及对策》这个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I实际调查,项目有:①皮鞋制作所使用的原料,②皮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③烘烤皮鞋、处理废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Ⅱ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污染物的危害;Ⅲ请教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污染物的构成;Ⅳ提出对策,形成文字报告。

(3)收集资料

将课题组分成3个活动组,实施计划中的三个调查项目。然后,分头查阅资料,请教环保人士,落实以上具体内容、数据等。

(4)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并提出对策。

(5)撰写论文并进行答辩。

(6)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通过这种专题研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专题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课题,如垃圾的分类及模拟处理等。

3.渗透扩张,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大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赖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且受到获得这些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影响,现行化学课堂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具有快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结构的优点,然而,其获得知识的方式却存在着致命的弱点:知识的习得和运用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感性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及其方法的熏陶和教育。如何在保证现行课堂教学系统掌握化学知识有效性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这是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重大课题。

方法一: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经验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些经验性学习。经验性学习是现行课堂教学的缺陷,但却是专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的长处。将学生在专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丰富直接经验引入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其所获得的经验和实验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综合,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经验材料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活的知识。

例2 (1)确定课题

生活和生产中的很多活动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重庆地区的酸雨污染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尤为严重,酸度与醋酸接近,具有较强的酸性。因此,可选定课题为:可怕的酸雨。

(2)提出假设

I酸雨有酸性;Ⅱ酸雨对生物有危害(特别是燃煤工厂附近的酸雨);Ⅲ酸雨腐蚀建筑物。

(3)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

I酸雨有酸性:①准备干净容器收集雨水;②检测雨水的pH值。

Ⅱ酸雨的危害:①植物,取两个花盆,分别栽上小白菜,一盆用酸雨浇灌,一盆用清水浇灌,对比观察;②动物,取两个玻璃缸,一个装酸雨水,一个装干净井水,放入金鱼饲养,观察比较;③取两个烧杯,一个装酸雨水,一个装自来水,分别放入建筑用钢筋一小截,进行对比观察。

(4)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

I酸雨的pH值;Ⅱ小白菜和金鱼分别出现病态的时间;Ⅲ钢筋分别锈蚀的时间和程度。

(5)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撰写报告,并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这个课题的实施,可得到一个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初步经验,以后若遇到类似课题,就可根据前面积累的经验指导自己进行研究。

例3 (1)课题:水体污染及净化。

(2)方案设计

I净化污水;Ⅱ用污水和净化后的水分别养鱼,对比观察存活时间。

(3)实验验证

(4)记录数据和现象

(5)分析得结论

方法二: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原子结构时,适当介绍一点人们对这一结构的探索史和发展史,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查阅资料,对这一史实作较多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前人对这个问题所做的工作、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科学道德、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所取得的成就和留给我们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把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的培养,继承的任务与开拓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教育。

方法三:把知识的绝对真理性论证和具体知识结论真理的相对性结合起来。创新源于知识的拓展,而知识的拓展又源于知识本身的特征——真理的相对性,即条件性。适当增加一点知识的条件性分析,揭示真理的相对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方法四: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现行课堂教学应当在保持快速高效地掌握学科系统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按照问题探究模式的运行程序,即“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事实—探究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用已知去自主探究未知,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方法五: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从生活或社会中学生所关心的现象及热点选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应用研究。让学生感受、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检验食盐中是否加有含碘物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而且改变了认知倾向,形成了主动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知,研究性课程的构建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少数人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够探索出一条既可以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又可以很好地应对高考的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新路,更好地为国家振兴和民族兴旺服务。

标签:;  ;  ;  ;  

中学化学研究性课程建设初探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