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关于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省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2月中旬,省委举行1996年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113篇。论文的作者大多为省领导和省直机关单位、市县主要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学者、企业家。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对策性。本报从今天开始陆续选登部分论文,以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根本性转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

在新一轮战略规划中,特别是在“九五”这样一个世纪之交的计划期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第一, 应当深刻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1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八五”计划期间,已成为建国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是从国民经济的深层次分析,粗放型经济的特征仍然明显,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就我国特别是海南情况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中高速度、低效益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经济增长较快,综合经济实力也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据统计,1991年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7.2%到40.2%之间变化,年平均增长18.5%, 高出全国6.5个百分点。这样的速度在国际上是惊人的, 国内也是先进的。但是,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不尽人意,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的特征十分明显。(1)社会净产值率(国民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 这个反映社会总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指标,全国1992年比1978年下降了11.2个百分点,海南1992年比建省前的1987年下降了9.1个百分点。 (2)边际资本产出效率下降。海南省“七五”期间每增加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平均增加国内生产总值2.57 亿元, 次年平均增加3.28亿元;“八五”期间每增加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平均增加国内生产总值2.45亿元,次年平均增加1.75亿元。(3 )全员劳动生产率低。按可比口径测算,1990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66美元,仅为美、日、德、法、英、韩等国同期的2%至9%左右。我省工业劳动生产率1991年为2.82万元,1995年为5.49万元,保持增长态势。(4 )工业资本利税率下降。全国1978年为22.8%,1994年降为10.7%。海南省1987年为11%,1995年降为3.8%。(5)物耗、能耗高。我国原材料消耗强度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5至10倍,比印度也高2至3倍。 我国消耗每吨标煤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约710美元,而发达国家为2165至6388美元。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的一个重要的宏观导因。“八五”期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从1990年的45:20:35调整为1995年的35:24:41,三次产业排序由“一、三、二”变成了“三、一、二”。世界各国按三类国家归纳分析,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发达国家3:36:61, 中等收入国家14:38:48,低收入国家37:34:29,我国(1993年)为20:48:32。不难看出,我省三次产业比例大致处在中、低等收入国家之间。但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过小的问题比较突出。与产业结构相关联的就业结构也很不合理。我省70%的劳动力依然群集在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的第一产业之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宏观供求矛盾在产业层次上反映突出,两大部类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时常受到撞击。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程度低,企业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大量资产闲置,导致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益低下。

三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据测算,我国1980年至1994年科技进步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0%,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到70%左右。我省目前仅为29%。今后15年,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将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到科技水平的较量上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此之低,无疑将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继续仅靠增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是不会持久的。

第二,认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正在受到资源和社会经济环境两大制约因素的威胁。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总量丰富,但大部分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省属海岛型,陆地面积较小,资源制约发展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以淡水资源为例,我省产水量尽管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靠人工库容维持全年的淡水供应。据测算,2000年我省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总量将需要78亿立方米,目前我省有效库容才54亿立方米。就是这样一种难以替代的自然资源,目前使用效率却十分低下。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省的使用效率更差,大型水库的有效利用率仅40%左右。能耗高、物耗高的粗放型经济如不尽快转变,它必将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生死攸关的大事。

社会环境的制约也同样是严酷的。海岛地区的本地市场狭小,是制约海岛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海南是典型的海岛地区,其经济要有较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对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社会经济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国际经济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商战更加激烈。市场竞争的法则中效率是第一位的。在国内竞争中,我们不可能获得竞争对手的照顾,只能靠效率制胜。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如继续照此沿袭下去,国民经济运行只会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目标和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主要目标是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全部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提高全部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必须注重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移到内涵式、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上来。同时,从中长期计划、政策法规、经济机构和体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打基础、上水平、求效益”的发展思路,促进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地区产业优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围绕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这一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满足供求平衡的原则。逐步消除产业之间的“瓶颈”现象,在宏观中把握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特别是要注重解决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二是培养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要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省委提出:“经过15年的努力,海南将建设成为中国新兴工业省份、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届时,新兴工业、热带农业和旅游业将成为我省三足鼎立的产业基石。”这里提出的“一省两地”的产业基石,充分体现了地区比较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省委明确提出“把地区优势与国家需要、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继续优化我省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则。需求旺盛的产业才最有可能成为高效产业;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才最有可能成为高效产品。选择和培育支柱产业,尤其要注重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海南省内市场需求有限,更要重视占领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内内地市场。四是提高结构效益的原则。优化产业结构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重大措施。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海南投入产出模型的预测结果,我省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34:39,三次产业的排序将由1995年“三、一、二”变为“三、二、一”,2000年以后的第一产业比重还将继续下降(但并非农村经济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还要攀升。在实施这一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我省将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方针,不断构筑地区产业优势,在优化整体结构中获取最佳经济、社会效益。

2.实施科教兴琼战略,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学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是第一生产力要素。科教兴琼是科教兴国战略在我省的具体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抉择。国家科委《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课题组,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其它生产力要素的关系表达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认为科学技术具有放大其它要素的乘数效应。因此,要以产业技术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今后15年,把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9%提高到50%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由15%左右提高到40%以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科工农贸、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企业和广大农村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要特别重视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武装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实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源开发应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发展经济必须重教。教育与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一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基础地位。我省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以提高岗位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

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体制条件。 经济体制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推进各项改革时,要把握好几个重点:(1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竞争性产业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使经济更富有活力和效率。(2)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流通效益。 打破封锁垄断,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形成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流通体系。(3)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资产经营责任制。 企业在经营思路上,必须从单纯的商品经营转到资本经营上来。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企业的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落实科学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度,真正把中国企业的“跳楼机制”建立起来。(4)正确运用计划手段和产业政策。要从法制建设、政策实施、 规划制定和工作考核等方面,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此外,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是推进国内集约型经营的重要条件。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经济体制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发生矛盾。因此,要系统考虑,精心策划,把一些重要的关系处理好。

1、增加投入与提高使用效率的关系。 粗放经营的特点是强调增加投入,集约经营的特点是强调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这是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应当明确,集约型经营的实质是要求等量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是对投入产出效率的要求,而不是对投入绝对数量的控制。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环境(特别是不同的外向度)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正确把握增加投入与提高使用效率的关系。省委提出,今后15年经济建设总的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使新增社会生产能力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既要保持实现这个新增生产能力的投资率,更要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一要求已非常透彻地阐明了增加投入与提高使用效率的关系。目前,海南经济总量过小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不高同时存在。我省现阶段在提高各种要素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还需要适度加大投入,保持较高的投资率。这里既包括新项目的投入,也包括对已有项目的更新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防止盲目铺新摊子。新上项目必须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

2、实行集约化经营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 我国有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每年还有很大数量的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一条重要原因,也是其继续存在的现实理由。但绝对不是实行集约化经营以后,劳动就业的渠道会越来越狭窄。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更多积累,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会出现更多的生产、服务领域,就业门路会越来越广。扩大劳动就业,最终要依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去实现。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行集约化经营,要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但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在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精神文明等社会效益的显著改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那种“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怎么能赚钱就怎么干”的认识,显然是不妥的。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实现这一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关键在于真正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和措施,扎扎实实工作。这样,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会不断提高,跨世纪的现代化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标签:;  ;  ;  ;  ;  ;  ;  

关于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