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磁铁的力量》教学例谈论文_赵明花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磁铁的力量》教学例谈论文_赵明花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关键词〕创设情景 操作实验 加以应用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因而,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就以《磁铁的力量》这一课来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1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问题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探究的过程和效果。通常教师总喜欢给学生设置好探究的问题,这种问题虽然使探究过程较为“顺利”,但这样却会扼杀孩子们的思维潜能,而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磁铁的力量》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1.1 首先让学生观看我的演示:我把一个纸盒的一个面剪去,在盒子上面放 6 个钉子,把一块磁铁放在盒子里面用手拿着磁铁来回移动。盒子上面的钉子随着磁铁的移动,一会儿向左看齐,一会儿向右看齐。看着纸盒上小钉子优美的姿态,学生们的好奇心被点燃了,许多的问题也就提出来了。如:生1:磁铁为什么能吸铁?生 2:磁铁能吸哪些东西?生3:磁铁是怎样制成的?生4:磁铁能吸玻璃吗?生5:磁铁为什么有南、北两极?生6: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生 7:磁铁能吸塑料吗?…就这样,通过情景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信息,启发学生从科学角度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1.2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并想起验证的方法。学生猜想的过程,也就是设计实验的过程,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启发学生想出验证的方法。如,师:同学们自己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问题比较深奥,比较复杂,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解决不了。这节课咱们先来研究其中的两个问题。①磁铁能吸那些物体?②磁铁吸物体时,与被吸物体的距离有没有关系?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猜想一下,磁铁能吸那些物体?磁铁吸物体时,与被吸物体的距离有没有关系?然后讨论讨论你们打算应用那些实验材料来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1:我们小组猜想磁铁能吸钉子、曲别针、大头针。我们打算用磁铁一个一个去靠近桌子上的实验材料,看哪些物体被磁铁吸住了。生2:我们小组猜想磁铁还能吸5 角钱硬币。我们想拿磁铁靠近 5 角钱硬币试一试。生 3:我们小组猜想磁铁能吸教室窗户上的铝合金。我们想把磁铁靠近铝合金试一试。生 4:我们小组认为磁铁不能吸塑料。我们想把磁铁靠近塑料试一试。生5:我们小组猜想磁铁与被吸物体的距离有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想准备一些小钉子,然后拿一块磁铁,当磁铁距离小钉子远时,数一数,能吸几个小钉子;当磁铁距离小钉子近时,数一数,能吸多少个小钉子。生 6:我们小组想补充一点,我们小组认为,磁铁与被吸物体的距离有关系,而且,当磁铁距离被吸物体近时,磁铁吸的物体就会多;当磁铁距离被吸物体远时,磁铁吸的物体就会少;我们实验的方法与刚才的小组一样。就这样,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足的探究学习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2 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认识磁铁能够吸引铁的性质,知道磁铁与被吸物体的距离有关系,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是本课的重点。以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讲清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按老师安排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压缩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新课标教材要求我们,孩子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验,才能品尝探究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2.1 师生共同准备了实验材料(磁铁、钉子、曲别针、硬币、铝合金、塑料尺、纸、钥匙、橡皮、玻璃。)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分组设计实验。让每个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2.2 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前面的教学过程不让学生接触材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展思维活动。此时才让学生接触材料学生的探究欲望被点燃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实验中去。

2.3 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刚才同学们研究的都非常认真,小组合作的也非常好。下面咱们就来听听各小组是怎样研究的?研究的结果怎样?一个小组汇报时,下面的同学认真听,他们的结论跟你们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直接站起来反驳。生1:我们拿一块磁铁去吸桌子上的东西,发现钉子、大头针、曲别针被吸住了,而纸片、橡皮、塑料、铅笔、玻璃没有被吸住。生 2:我们小组通过实验,证明磁铁不能吸铝合金,说明我们的猜想不正确。生 3:通过实验我们小组证明磁铁也不能吸 5 角钱硬币,说明我们的猜想不正确。(师:因为 5 角钱硬币是合金,不是铁。)生4:我们小组在做磁铁与被吸物体的距离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时,我们先把桌子上放上一些小钉子,然后拿一块磁铁靠近小钉子,当磁铁距离小钉子近时,磁铁吸的小钉子就多;当磁铁距离小钉子远时,磁铁吸的小钉子就少。就这样,在教学中,我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 创设情景,加以应用

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如,学习《磁铁的力量》这一课结束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小例子“巧取曲别针”,让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师:这节课,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了几个关于磁铁的问题。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肯动手,很多很多的问题都可以解决,并且我们还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看,(教师拿出一个盛满牛奶的杯子)老师不小心,把一个曲别针掉进了杯子里,谁来帮老师把它取出来?学生的探究欲望被点燃了,有的说用绳子绑上磁铁放进杯子里,把曲别针吸上来有的说把磁铁贴着杯子外面,慢慢向上移动磁铁把曲别针吸出来。这时,有的同学站起来说不能把磁铁放进杯子里,如果把磁铁放进杯子里,杯子里的牛奶就不能喝了。通过这个例子,不仅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探究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科学”来完成“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西湖小学

论文作者:赵明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  ;  ;  ;  ;  ;  ;  ;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磁铁的力量》教学例谈论文_赵明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