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水敷脐法配合物理降温对小儿退热的效果观察论文_郑少梅, 郑晓燕, 陈赛玉

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六区

邮编: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藿香正气水敷脐法配合物理降温对小儿退热的效果观察。方法:将320例发热低于38.5℃的小儿随机分成2组,每组1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降温,实验组采用藿香正气水敷脐法配合物理降温,分析比较两组降温效果。结果:实验组小儿退热的效果在30min、1h、2h优于对照组。结论:藿香正气水敷脐法配合物理降温对小儿退热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藿香正气水;敷脐;小儿;物理降温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1]。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造成诸多变证,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儿童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故抗病能力较弱,无论外感、内伤极易引起小儿发热和壮热,往往引起神昏、惊风或抽搐等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故小儿发热的正确治疗便显得特别重要[2]。祖国医学认为引起小儿发热的致病因素很多,根据病邪之不同和证候特点,可以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个方面,其中以外感发热居多。从发热本质而言,阳盛则热,邪气郁于阳分则发热。小儿正气未充,脏腑柔弱。抗病能力差,发热过高过久,极易传变,由表及里,入气窜营,耗伤阴血,甚或逆传心包,神昏抽搐或引动肝风,致发惊厥,病情往往由轻变重,正不胜邪而致邪盛正衰,且大热之后可耗气伤阴。患儿外感发热易致邪气嚣张而壮热,就会增加氧的消耗。由于脑细胞缺氧,加之毒素对脑的刺激,患儿可出现谵妄、昏迷和惊厥。因此,当患儿出现高热时,除做病因治疗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加以中药穴位敷贴疗法。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之一,它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内病外治的原则,将药物研末,用适当的液体调成稠汁或糊状,敷于相应穴位,使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趋于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脐,即神阙穴,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4]。现代医学证实,神阙处具有皮肤菲薄、敏感度高、含有大量微血管、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20例发热小儿,最高体温≤38.5℃,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0例,男100例,女60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3.55±2.6岁,上呼吸道感染42例,支气管炎58例,肺炎60例;实验组160例,男90例,女70例,年龄8个月~14岁, 平均3.45±2.4岁,上呼吸道感染36例,支气管炎66例,肺炎5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物理降温:用温度为32-34℃的温水擦浴,采用《基础护理学》中的乙醇擦浴方法,先从患者的颈部开始,自上而下地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然后经腋窝内侧内侧擦至手心;上肢擦完后,自颈部向下擦拭后背;最后自髖部沿腿的外侧擦至足背,自腹股沟的内侧擦至踝部,自臀下经腘窝擦至足跟,每个部位擦拭3min左右。擦拭腋下、肘部、腹股沟、腘窝等部位时停留时间应稍长些,以提高散热效果[6]。

实验组:物理降温配合藿香正气水敷脐;藿香正气水敷脐法是将藿香正气水沾湿患儿肚脐大小的棉花团,塞在已酒精消毒的肚脐上,用4cmX4cm的3M透气胶带十字固定。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儿均在实施降温护理后的30min、1h、2h三个时间点测腋温并记录;另外密切观察患儿在期间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在实施降温措施后,与降温前的体温相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下表。

3.讨论

3.1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不能保持动态平衡;若产热大于散热就可引起病理性体温升高[7]。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高热期间患者的代谢率和氧消耗量增加,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很重要[8]。藿香正气水敷脐法配合物理降温安全又简易,无副作用,短期时间内可以快速的降低体温,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2藿香正气水是由中医学中的千古名方一藿香正气散改制成的一种酊剂。藿香正气散出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方严谨、配伍精当、适应证广、疗效确切,自宋代以来就被广泛应用。藿香正气水为传统中成药,由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炙甘草等组成。全方配伍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略逊,使用时应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或厚腻为证治要点。敷脐疗法是从古代药熨、敷贴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属于中医外治法。药入神阙,通过经络的气血流注,使药性随气血之运而输布调衡,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调和阴阳的目的。经穴给药是在经皮给药的基础上,利用经络腧穴理论,结合经皮给药的理论基础及穴位的特异性,以加强药效、促进治疗的给药方法。

3.3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退热剂只是减轻小儿因高热引起的不适及家长对高热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并不能缩短发热病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故常感受外邪;又为“纯阳之体”。故外邪又极易从阳化热。若邪热炽盛,心火肝风肺热交相煽动,变证遂生。《温病条辨 解儿难》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故一旦出现发热之症,应急退其热。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作为安全有效的解热药在儿科应用[9]。由于此类解热镇痛药大多至肝、肾功能有影响,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故在2岁以下应用要十分谨慎。考虑到婴幼儿难以喂食汤药,以穴位贴敷为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且本地区人群普遍接受中医药文化,藿香正气水也为家中必备品。

4.结论

藿香正气水敷脐法配合物理降温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方法灵活、无痛无创、适应证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依从性良好,值得向临床及家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9.

[2] 杜春雁,杜洪哲.小儿发热的治疗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3): 224-225.

[3] 王吉秀,附子降温贴用于小儿发热降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药业,2014,22(Z2):85-86.

[4] 徐海燕.栀子豉汤方敷神阙穴治疗小儿心经积热型夜.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

[5] 张佶玮,孙建华,占道伟,陆为民,吴晓亮,张伟,焦黛妍,神阙经穴给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O(5):429-431.

[6] 青云,杨燕玲.温水擦浴降温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6.

[7] 爱珍主编.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8.

[8] 莲英,商桂珍,孙军,等.盐水冰袋降温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0,15(8):488.

[9]李必君.小儿常用退热药合理选择[J].中外医学研究,2014,(24):145-146,147.

论文作者:郑少梅, 郑晓燕, 陈赛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8

标签:;  ;  ;  ;  ;  ;  ;  ;  

藿香正气水敷脐法配合物理降温对小儿退热的效果观察论文_郑少梅, 郑晓燕, 陈赛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