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认识_政治论文

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认识_政治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渐成为一门新的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研究的逐步深入,概念的精确化已越来越有必要。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研究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有的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等等。那么,究竟如何准确地理解这个概念内涵呢?在此,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对此作出自己的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从未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它是由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首次提出来的。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781页。)尽管毛泽东在这里明确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但是他却未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人们只能根据毛泽东这部著作和其它著作的总体思想去把握它的内涵。

在上述著作中,毛泽东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曾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时,也涉及到了“思想上进步”和“政治上进步”两个方面。他说:“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781页。)表面上看,毛泽东似乎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之和,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通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部著作,不难发现,毛泽东实际上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即突出“政治灵魂”的思想教育。在毛泽东看来,任何思想体系都是有“政治”内涵的,任何思想教育都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也不例外,它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不过,毛泽东这里所谓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的教育,而且还包括时事政治的教育。在他看来,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不断地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真正地解决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问题;只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际,才能科学地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理论。共产主义是长远的政治,时事政治是目前的政治。长远政治会影响目前政治,目前政治也会影响长远政治。只有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制定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顺利地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工作。当然,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工作完成得好坏,也直接会影响到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实现共产主义服务,而且也要为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政治工作服务。

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借助于列宁的思想。列宁虽未提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他却提出了另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概念——“政治教育”。列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的,这是教育的本质和职能的表现。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揭露了资产阶级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的实质。资产阶级的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列宁认为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资产阶级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在这样的学校里,教育青年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一切阶级社会的思想教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在实施其思想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其内容的政治性。“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399页。)社会主义必须摧毁资产阶级的旧学校,培养更多的既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地主的国家。”(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403页。)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列宁在讲到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作用时,指出:“我们应当在这个时期内坚持革命建设,用军事的方法,尤其是用思想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以便把工人阶级几十年来在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中形成的习惯、风气和信念,用作教育全体劳动者的手段,至于究竟如何教育的问题,这就需要由无产阶级来解决了。”(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401页。)

事实上,列宁这里所讲的“政治教育”与我们所理解的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指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教育。稍的不同的是,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更多地侧重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列宁则不仅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尽管如此,他们的思想实质是一致的。在列宁和毛泽东看来,思想教育为政治服务,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特征。只不过社会主义社会能公开地承认这一事实,而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阶级社会则完全否认这一事实。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可能。而这一点又丝毫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把一切阶级社会的思想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含义之后,我们紧接着就要解释一下其中“政治”的含义。对此,列宁曾有过说明。他说:“如何理解政治呢?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要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斗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这个任务吸收了我们最大的注意力,妨碍了我们转向另一方面的任务——建设任务。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概念中,政治似乎是脱离经济的。”(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406页。)在列宁看来,政治“不仅仅只涉及到政权问题,它与经济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为巩固或建立政权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根本的经济利益。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维护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根本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思想教育,那么,其内容又是如何呢?关于这个问题,列宁和毛泽东都有所涉及。列宁常用某个阶级的“思想体系”去说明它,而毛泽东则常用“观念形态的文化”去说明它。在列宁和毛泽东看来,任何阶级或集团所进行的思想教育都不是一般的零散的思想教育,而总是系统化的理论教育。这种系统化的理论并不是能由某个阶级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能创立的,它只能由代表这个阶级根本利益的少数的知识分子来完成。列宁曾就为什么要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说明了这一思想。当时俄国的经济派曾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片面地得出“工人阶级能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结论。对此,列宁认为,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社会主义在下述意义上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是说,因为社会主义理论比其它一切理论更正确地、更深刻地指明了工人阶级受苦的根源,因此,工人阶级就容易领会这个理论。但是,列宁同样认为,肯定自发的工人运动的意义,决不能像经济派那样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肯定工人阶级容易领会社会主义理论,也决不意味着工人阶级能够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因为,在列宁看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门反映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革命,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它是在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成果,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这项工作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马克思、恩格斯——才能完成。工人阶级虽然由于他们所处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具有“社会主义天赋”,但是,工人由于受到生活、工作和文化条件的种种限制,不可能掌握广博、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不可能参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工作。崇拜自发性只能把工人运动纳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自己创立的思想体系,那么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注:《列宁全集》第6卷,38页。)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体系”的教育或“观念形态的文化”教育,那么,“思想体系”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又是指什么呢?它们实际上是指“意识形态”。

在列宁著作的中文版和解放前的毛泽东著作中,“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并不多见。这并不是说列宁和解放前的毛泽东不了解“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而是由翻译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俄文词“Илеопогия”实际就是“意识形态”,而中文却把它译为“思想体系”。这便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事实上,“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意识形态”的基本含义是指“思想体系”,但它又具有“思想体系”不能囊括的具体内容。只有把“Илеопогия”译为意识形态”,才能更符合列宁思想的实际。另外,就毛泽东而言,早在30年代他就曾用过“意识形态”一词。毛泽东于1938年在《读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的批注》中说:“社会意识形态是理论上再造出现实社会”(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21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可是,当时版的《社会学大纲》一书不是把“意识形态”直接称为意识形态,而是称为“意底沃罗基”。这词显然是对意识形态英文词或德文词的音译。这个词只到1948年7月,新华书店重新翻印《社会学大纲》时,才把它改为“意识形态”。毛泽东可能因为该词太不通俗化因而未曾在他那时的理论著作中普遍使用它,而代之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或“思想体系”。只到50年代以后,这个词才普遍出现在毛泽东的著作中。也就是说,只有了解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才能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托拉西(Distutt de Tracy,1754-1836)提出来的。意识形态的法文词Idéologie是由希腊词"Idee"和"logie"构成,其含义是指“思想体系”或“观念学”。托拉西建构意识形态,其主要任务是要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的可靠性的程度,他想以此为他的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奠定基础。托拉西用彻底的感觉主义的观点去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觉”、“回忆”、“判断”和“意愿”四个范畴,并强调精神思想活动的这四种能力归根到底都可以还原为感觉的不同的类型,人的思想活动不过是感觉的创造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托拉西看来,如果存在着不能还原为感觉的知识或观念,那么,它便是谬误,应当遭到拒绝。据此,他建立了所谓“科学”的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学科。他深信,把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教给人民,必将为法国的建设提供科学的认识基础。事实上,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就是指作为各门社会科学基础的系统化的理论,它是一个包含了多门社会科学的总体性的范畴。

“意识形态”概念最早出现于马克思的著作中,是1837年3月2日马克思的父亲给马克思的通信。在这封通信中,马克思的父亲写道:“要是哪一个研究过拿破仑的历史和他对‘意识形态’这一荒谬之辞的理解,那他就会心安理得地为拿破仑的垮台和普鲁士的胜利而欢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861页。)马克思的父亲在这里提到的是意识形态的法语词"Idéologie",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德语词"ideol-ogie"。显然,此时的马克思未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而接纳。德语词的意识形态最早出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所有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而言,他们都未曾用过意识形态的德语词Ideologie,只有黑格尔使用过意识形态的法语词Idéologie,而黑格尔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它的。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法国的意识形态家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人或事物的认识,仅仅依赖于感觉,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而未能抓住人或事物的本质。既然所有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都未用过意识形态的德语词,那么,可以推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创制的德语词Ideologie就是来源于法语词Idéologie。事实上,马克思在1844年流亡巴黎期间,曾研读过大量英、法思想家有关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也包括托拉西的《意识形态的要素》一书,尤其是该书的第四篇和第五篇“意志及其作用”。这两篇是专门讨论政治经济学问题的。后来,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中,他还集中地评述了托拉西在其《意识形态的要素》的第四、第五篇《意志及其作用》中的经济学思想。(注:《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300页,人民出版社,1975。)因此,有理由肯定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是了解托拉西其人及其思想的,也有理由肯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创制的德语词Ideologie就是来源于托拉西。

那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什么要创制德语词意识形态呢?马克思所用的意识形态概念与托拉西所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究竟有没有区别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简单地分析一下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过程。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上源于十六、十七世纪英国、法国哲学,它们是对十六、十七世纪英国、法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前者继承了经验论的传统,而后者则继承了唯理论的传统。因此,要了解它们的产生过程,又必须进一步弄清十六、十七世纪英、法哲学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实质。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必须向哲学提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要求。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它们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易于迷信盲从,脱离实际,从而阻碍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只有开展对传统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批判,才能解放人们的思想,从而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更快地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当时流行的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和大陆唯理论哲学家几乎都是要挣脱神学的羁绊,为科学明辨是非,都想从“人”的角度为科学研究确定标准,从而使人们从迷信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所不同的是,英国哲学家推崇感觉,贬低理性思考的作用,坚持经验论的立场;而法国哲学家推崇理性思维的作用,否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坚持唯理论的立场。经验论和唯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识理论,规定并影响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上的差异。

十六、十七世纪的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开始创立新的认识论体系,但他们未能完满地完成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最终是由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来完成的。他们先各自创立一种新的认识论体系(即哲学体系),然后再用它们去建立伦理学、政治学等具体科学。托拉西的意识形态理论便是典型的一例。

通过上述对近代哲学发展的简单考察、分析,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出,托拉西等思想家所建立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反映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对封建神学的过程中,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确立的一整套与之相符合的观念体系的需要。因此,一旦马克思从旧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俯视整个近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发展时,他就可以用“意识形态”去概括它。在马克思看来,尽管德国古典哲学家创立的思想体系不同于托拉西等法国哲学家创立的思想体系,但是他们创立思想体系的具体过程和最终的实质都是一致的。因而,“意识形态”一词也恰当不过地反映出了德国古典哲学家思想的实质。这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著作之所以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命名的缘由。当然,“意识形态”概念一旦被马克思所使用,它就不再简单地指托拉西的思想体系或德国思辨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了,而泛指阶级社会中一切通过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思想体系。它已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值得提醒的是,马克思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已具有了不同于托拉西的内容。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指超越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上的科学的思想体系,而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则是指思想家们通过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而建立的思想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当然,马克思也保留了托拉西关于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的理论以及总体性范畴的观点。在思想成熟后的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应是由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式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这些意识形式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了一定的联系。其中,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由于它们离经济基础最近,因而对这个有机的思想体系的形成影响最大;哲学尽管它远离经济基础,但由于它是以世界观的身分出现并能为某阶级或集团指明一定的社会理想,因此,它一旦形成后,便成了这个有机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明确了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意识形式所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后,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列宁关于“政治教育”和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了。事实上,当列宁谈到“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毛泽东谈到“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时,他们不单纯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因为,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始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在列宁和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政治观、法律观、道德观和宗教观等。以此来推,其它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包括相应的上述内容。当然,在分析某一特定社会或某一特定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时,我们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概念。只有理解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容。根据以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指研究特定阶级或集团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人民实施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过程的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阶级社会思想教育的普遍特征,社会主义社会肯定它的科学性,而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阶级社会则否定它的科学性。

标签:;  ;  ;  ;  ;  ;  ;  ;  ;  ;  ;  ;  ;  

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认识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