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道德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道德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的道德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广播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场以市场和货币为先导的革命,迅猛地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影响之大,之持久,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且还改变着社会的政治、文化秩序,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观念、价值准则。

广播电视事业是改革开放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作为集宣传、教育、娱乐、服务于一身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地和传播地,广播电视事业顺应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在管理体制、节目样式、传播内容等诸多方面探索和开创着自己的未来,形成了全然不同以往的新走向。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呈现出商业化、产业化的走向。在原有计划体制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都是由国家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计划条块和行政命令推动运动的。精神文化产品大都不能作为商品流通。随着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引入精神文化领域,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始在精神文化活动中起调节作用。人们正越来越把精神文化事业作为一种产业来投资和管理。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快速发展,赞助性播出,有偿性服务等等节目形式的出现,都是广播电视商业化、产业化走向的具体表现。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也呈现出大众化的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社会经济生活中“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顾客是上帝”的提法越来越成为商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与之同步,广播电视领域走的是一条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过渡的传播学道路。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式的“说教”不见了,平等感、交流感、高的收视(听)率、好的传播效果、越来越成为广播电视从业者追求的时尚。如今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强调通俗化、大众化,强调在受众喜闻乐见的前提,对之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面对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市场经济体制同样也不例外。一方面,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效益观念,平等意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新的思维方式;而另一方面,它也会给社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在货币和商品价值等物质刺激下,很容易诱发人的物欲和私利,滋生出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造成社会风气和人们道德行为的败坏。

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商业化、大众化走向,带来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商业性、大众性特点。但是这种走向和特点本身也是有利有弊的。符合媒介本质属性的新的节目样式和节目内容,为广播电视赢得了众多的受众,提高了节目的收视(听)率;而相对高的收视(听)率,又给广播电视带来了高额广告收入,这改变了广播电视行业以往单纯依靠上级调款的窘迫局面,为电台电视台制作出高水平的节目,提供了资金保证。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正在走上符合媒介发展属性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片面追求收视(听)率和经济效益,也给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媚俗、猎奇、迎合的倾向,甚至个别节目中还充斥着色情和暴力的场面,以此作为吸引受众的手段。一些商品广告名不符实,在节目中却通通冠以“最佳”、“第一”的名头,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广告也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广播和电视。而一些违反社会道德、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甚至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也时常在个别广播电视从业者身上发生。作为党和政府宣传工具的广播电视事业特有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被动摇的可能性;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广播电视从业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陷入道德与法律困境的危险。

诸多弊端,种种不良倾向,提醒着我们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发挥市场经济的正面效益,减少其负面影响,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长久性的探索主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经济生活既能影响精神文化生活,也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要求,需要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支持。以此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一贯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此保证既增强经济活力,又保持社会道德风尚的良好。我们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广播电视有着其它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传播时效的快捷,传播范围的广阔,传播形式的灵活方便,使广播电视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地和传播地,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八十年代参与的一项调查中就已经显示,小学六年级的儿童在利用媒介满足精神需要时,电视、广播的选择率居其它媒介之上。

与企业不同,与商品生产不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播电视事业经济效益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直接和首要的功能应该是生产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事业必须把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很好地统一起来,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就广播电视来说,好的节目来自于好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品位,关系着传播效果的好坏,更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中央最近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即一首好歌,一本好书,一部好电视剧、一部好电影、一篇好文章,其中至少“三个一”(歌、电视剧、电影)甚至“五个一”都可以在广播电视中直接向人民宣传,可见广播电视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的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看重自己从事的职业。必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并使之与广播电视商业化、大众化走向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在职业活动中,始终能够自觉地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指导和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既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准则,又不陷入道德法律的困境。在这方面,播音界的一代宗师齐越教授为我们做出榜样。在他的身上,人们清晰地感受到人品与艺品的谐调统一。他生前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谁要是以为学播音就是学播音就错了。学播音首要学做人。作为播音员,要心口如一,话筒前怎么说,生活中就要怎么做。而他自己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崇高的品德,全身心的投入才使得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通过他的播讲变得那样感人,那样令人难忘。

学播音首先要学做人,做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做人”学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广播电视领域的道德建设,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

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及身体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未来社会的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对广播电视领域来讲,道德素质将永远是其对从业人员的第一位的职业要求。针对这一切,必须要加强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教育,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加强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我们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应是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作为党和政府宣传工具的喉舌地位削弱,反而应该进一步予以加强,以此保证改革的正确轨道。因此广播电视从业者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清醒的政治态度,才能抵制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一切非健康东西的侵蚀,坚定崇高的信仰和追求。

其次要加强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价值观的教育。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会带来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也在各个领域产生着影响,这一切必然会反映到广播电视中来。在商品大潮中的冲击中,如何摆正义与利的关系,如何不为金钱名利所动,坚持将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贡献给社会和人民,这都是受价值观所制约的。广播电视从业者必须时刻明确在广播电视岗位上,应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处理问题。

最后要加强广播电视业人员使命感、责任感的教育。作为二十世纪最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广播电视肩负着提高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重任,以此,每一个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未来的职业。

市场经济对每个人的冲击都是强大巨烈的,在商品大潮面前出现迷惘、困惑甚至无所适从,都是正常和难免的。道德建设中,人们会失去一些旧有的东西,也会填充一些新的内容。作为广播电视的从业者,道德这一立身之本,是永远也不能放弃的。

标签:;  ;  

市场经济与广播电视道德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