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_远程教育论文

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_远程教育论文

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器论文,远程教育论文,公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往的教育制度安排是对特权阶层有利的,但在现今社会,教育机会公平要求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机会均等意味着那些在自然、经济、社会或文化等方面处于低下状况的弱势群体都有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实现整个教育事业公平、健康的发展。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及教育不公平现状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同时,还有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教育不公平,集中体现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差距大,农村人口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阶段,都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教育机会差异很大

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升学率和生均教育经费方面。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实际上在校学生只占此阶段学生总数的57.1%(初中)、70.5%(小学)。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为265.78元,农村为198.6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了67.9元。教育经费的短缺,致使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现有师资流失严重,优秀师资难以引进。

在高等教育方面,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全国1071所普通高校,90%以上分布在大中城市,农村居民要在离开学校以后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小。农村居民在获得教育资源的配额上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对各种媒体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与城市居民相比,差别巨大,信息闭塞,资讯贫乏。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上,在学习资料的获取上都非常差,很多农村孩子在学校没有做过实验,但他们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相同的考试,与城里的孩子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是非常不公平,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

(二)地区差距大,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基础薄弱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可分为5类地区,北京、上海、天津这些A类地区与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在内的E类地区相比,1994年的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多了3倍,与往年相比,呈不断加大的趋势。而E类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省区。

由于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机会的享有也不均衡,区域差别在高等教育方面有突出体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3月9日),各省市的高校录取线存在较大差距,仅以北京与湖北省相比,最大差距竟高达114分。录取率的地区差别也很大,1998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36%,上海最高,60%,甘肃最低,只有21%,两者相比差了39个百分点。录取线与录取率的差距背后意味着有很多人面对的是不公平的教育权利的分配和机会,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就会造成教育领域的两极分化。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公平的一个强大的“平衡器”之一,如果这个“平衡器”本身是不均衡的,那么造成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对整个教育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危害。

(三)社会阶层、职业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女性在教育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境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拉大。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中,最高收入的20%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13%,中间层的20%家庭占有总收入的15%,最低收入的20%家庭仅占总收入的4.27%。低收入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并不高,家长自己及其子女在享有教育资源和争取教育机会时,由于经济原因有可能处于不利境地。例如,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存在大量收费的行为,所以即便在一个城市中,要想享受好的教育,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贫困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很难享受到优良的教育。

成人由于从事的行业不同,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同。政府机关、电力、电信等高收入行业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员工能得到本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教育或被派送到相关教育机构接受继续教育,而失业者、贫困农民、残疾人员、家庭妇女或处境不利的社会弱势群体却难以得到类似的机会。再加上传统的教育系统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这些弱势群体更难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女性教育不平等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文盲率女性高于男性。1997年,我国尚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70%以上为女性。教育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平等上。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和发展处在一个“贫困愚昧-女童上学难-母亲素质低-早婚早育-女童上学更难”的怪圈之中。

二、实现教育公平与平等的迫切性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尤其强调特定受教育群体相对于其他受教育群体在教育权利方面所占有的平等份额,它是个体受教育者获得相应平等份额的前提。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坚持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需要

“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还由于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功能。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处于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而,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三)教育公平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报告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要建立起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特别是妇女的基本学习需求,使我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这就要求建立起一个功能强大、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让教育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才能应对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才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强大的人力资源,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只有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更多人的合理教育需求。

(五)教育公平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要求

我们当前面临的是:一方面大中城市的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人们学习的机会、手段和资源的日益丰富;另一方面是连传统的读写算要求都达不到的大量文盲的存在。我们不能坐视这种现状,任其发展,容忍社会弱势群体被隔离在信息海洋的另一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实现,必然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只有人人都向现代化转变,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长知识与技能,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在新时代所承担的这一任务才能顺利完成,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全面提高。

(六)教育公平是对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提出新要求的反应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教育水平要求提高了,简单的识字能力已不能适应工作和迅速变化的经济结构的要求。随着经济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兴职业产生,而这些新兴职业往往对人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更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量的新兴职业找不到相应的人来做,另一方面又有为数不少的下岗工人、失业者的存在。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但传统教育的学校数量、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校点分布都无法应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这一些新兴而又迫切的需求。

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需求,自身已经发展不平衡的传统教育无力应对,传统教育系统对新的教育需求,表现出了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1.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传统教育系统穷于应对。

现代教育中教育经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其它教学设施的增加,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同时紧张的师资也不能应对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多样化的日趋复杂的教育需求。

2.远程教育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类教育需求。

现有的传统教育系统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不同群体的各类教育需求措手不及,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束缚,使得成人在兼顾工作、家庭、社会职责与义务的同时接受教育的障碍增多,例如,在职成人学习时要克服路途、时间、费用等困难;流动人口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各行各业的培训需求等都对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教育薄弱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教育资源短缺不仅仅是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水平低下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赛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这些地区本来教育资源就相当贫乏,又得不到优秀的师资力量,本地的优秀师资由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艰苦,不易留住,结果是优秀的师资流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了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两极分化现象。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教育条件,增强对优秀师资的吸引,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短期内也难以解决。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现在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逐步向均衡化过渡,从而使教育能够更加公平,教育机会能够更加平等。

(二)远程教育在满足新的、迅速增长的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1.可以请到最好的“教师”。

这里主要是指远程教育可以整合优秀的师资力量,使不论哪个阶层或地理位置的学生在原则上都可以得到最优秀的专家、教师的指导和教学,享受教育资源共享带来的机会平等。

2.远程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远程教育摆脱了时空、年龄、性别等限制,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机会,使得分布在广阔地区、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学员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以及社会经历、学习经验各异的各类学员都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对无法利用传统教育资源和设施,身体残疾或社会处境不利的成员,以及在学龄期间失去了学校教育机会,由于各种社会和心理原因不愿或不能回返校园学习的人们提供了较为均等的教育机会。而且远程教育特别是学习成本低廉,学习灵活性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受教育机会的意义更大。

3.远程教育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兴起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给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的学习环境,它所具有的双向交互的特征和优势,使教与学更加开放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无线移动通讯、高速宽带通信、多媒体综合服务和超大型媒体链接结构都适应着在信息和学习社会中对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多元化需要,双向交互的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地处穷乡僻壤的学员可以与千里之外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教育即时交流以及向最优秀的教育者请教。网络的即时性特点可以使学员迅速获得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是传统教育所不可想象和难以企及的。“人人有学上,处处是课堂,个个能成才”就是对远程教育良好适应性的生动概括。

4.远程教育规模巨大,社会效益好。

据1998年的调查数据,远程教育在1980至1997年间帮助了482万教师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得到了进修。网络教育更是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底,试点高校已有网络远程教育在校生63.3万。远程教育的规模优势是传统教育所难以企及的,无论是在资源共享还是客观制约条件的克服方面,远程教育都发挥了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远程教育既能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又能满足各地社会和学生的不同的教育和学习需求。

四、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公平与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目前网络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区域分布上还不平衡

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整体布局上依然偏向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弱。经教育部批准的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其中北京和上海就有25所,占总数的37.3%。试点高校及其在全国建立的1000多个学习中心的分布依然都是偏向于东部地区。

(二)在内容和教学层次上沿袭了传统教育的办学特点,没有发挥远程教育的自身优势

这种现象在网络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高等教育每所试点学校都在办,真可谓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红红火火,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培训冷冷清清,农村、农民、农业教育无人问津。网络远程教育中,高等教育的部分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许多院校重复建设,而工科类专业则较稀少,结果是高校网络教育在各学历教育和专业设置上表现出单一和趋同。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加剧了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专业设置上的不平衡现象。试点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定位在自己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上,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资源和设施等条件发挥优势,兼顾与其它院校和网络教育在整体上的协调与均衡发展,而不能都集中在几个热门专业上。

(三)教育费用高昂,把许多学习者尤其是贫困学员挡在了教育的门槛之外

据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我国试点高校一般采用按学分或学年收费的方法,有些高校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按学分收费的32所学校,收费标准集中在80-150元/学分;按学年收费的19所学校,收费在3000-12000元/元学年(收费标准均报高校所在省的物价局批准)。这样高的收费,与传统教育的费用相当,甚至有部分院校或专业的收费高出了传统教育的费用,这使得普通学员,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难以承担,这就违背了远程教育的原本使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学习的目标。

(四)对学习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写、算以及日益提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现代远程教育学员学习的关键技能,这种能力的缺乏将妨碍学员进行学习。在我国,拥有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能的人只占小部分,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很少有人接受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培训。尽管在2002年6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有2056万台,网络用户也达到5435万,但这些上网计算机多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接受过较好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贫困、处于社会边缘或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没有设备和技能,不能利用网络,实际上是在新的教育方式下被隔离得更远了。这种结果会造成在传统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者,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形式下被更远地甩在了学习行列的后面。

(五)对处境不利、收入低下的弱势群体缺乏救助与资助

远程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使得部分人把现代远程教育当作在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下的盈利工具,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收入者,这样做的后果是极易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使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学习的愿望在现实面前落空了,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现状,增加了信息匮乏者和教育资源稀缺者接受教育的难度,同时,还可能引发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供需失衡,忽视社会效益。

五、应对措施

(一)国家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政策上给予倾斜

在远程教育进行产业化运作时,国家必须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对在中西部地区及贫困落后地区、山区、牧区等地区开展远程教育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和院校到这些地区办远程教育,使其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新选择。否则,这些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每一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贫困与受教育水平低下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要想使贫困人口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源,就得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生产劳动技能。当他们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得到受教育机会时,政府就得设法为他们创造这种机会。

国家已在近几年中投入了3.6亿元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并在中央财政投入中列支近8000万元用于支持西部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扶贫工程。教育部也在支持西部大开发的10项措施中,将重点放在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现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上。2001年,第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已顺利结束,支持西部大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初见成果。

(二)坚持广播电视大学的“四个面向”和“四多”办学形式

广播电视大学的“四个面向”和“四多”办学形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面向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多形式)努力满足广大农村亟须提高人口素质的需求,满足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办学,不能把远程教育只办在中心城市,而是要尽快完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把支持服务体系延伸到基层。在媒体的使用上,不能片面追求先进技术,而应该提倡运用适用技术、多种技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而不强调使用单一媒体或超级媒体,不能过分偏重网络教育而抛弃其它形式的远程教育形式。

(三)建立转移支付制度,采用相应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和非盈利公共福利机构征集捐款相结合,与信息产业公司联合推出免费远程教育项目

以上措施可以加速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通过远程教育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农户。例如以乡村学校为依托发展远程教育,就可以使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不仅可用于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素质,还可幅射乡村农牧民家庭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政策宣传等教育活动,这样既可实现远程教育的整体效益,又可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四)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完善面向低收入家庭子女、残疾人员教育的救助制度,加强对下岗再就业以及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及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员,可以实行少收费或免收学费,真正为这部分人建立起学习保障体系,提高其生存技能和发展的潜能,为他们摆脱不利处境提供坚实而又长远的支撑。

标签:;  ;  ;  ;  ;  ;  ;  ;  

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_远程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