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与雅尔塔制度的兴衰_反法西斯论文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与雅尔塔制度的兴衰_反法西斯论文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和雅尔塔体制的兴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雅尔塔论文,兴衰论文,体制论文,五十周年论文,反法西斯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国际关系中最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制的兴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出现了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始终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主线。本文试就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及其对当代世界的深刻影响发表一管之见。

一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二战后,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其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也相应发生变化。

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底至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雅尔塔会议前后,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它包括:战时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大国首脑会晤等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地区版图的变化,两个德国的分治,联合国初期的活动以及大国有关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安排等。

和1919至1930年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相比,1945至1991年间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然而,它们的相异处更引人注目。主要是:1.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就时间之长和涉及范围之广而言雅尔塔体制的影响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制;2.扮演的主角有变,从前者的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到美苏在全球各个角落;3.形成的过程有异,前者是在大战结束后的两年内形成的,后者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4.格局的性质有悖,前者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间的争夺,后者由于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呈现具有反对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称霸的双重性质①。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在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英、法、德、日、意等国退居二线,美、苏走上了前台。一方面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霸权主义道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壮大,影响扩大,与此同时,苏联膨胀了老沙皇扩张主义的图谋。

笔者以为战后初期正式形成时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这表现为:1.有利于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2.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利于苏联在中国、朝鲜北部地区影响的扩大;3.加强了苏联在联合国和国际联合组织中的作用;4.扩大了苏联在世界事务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其次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再次它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可以说,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争端直接和间接的和这一体系的存在和活动相联,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与神圣同盟无异论、与凡尔赛体系雷同论、有利于美国论各抒己见。回顾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和半个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相信会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的②。

二 美苏两极格局和雅尔塔体制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的演变是和美苏两极格局以及美苏间的冷战态势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美苏关系面临新的前景。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并走上了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的道路,战时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美国间的联盟基础发生了严重的动摇,美苏矛盾实际上取代了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而成为国际关系间的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美苏在战后积极合作已不可能。然而,实力最强的美国要发动一场重新分割世界的热战来修改雅尔塔体制的安排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美国的全球扩张态势,和苏联力图巩固与扩大自己的安全带企图,使雅尔塔体制从一开始就具有合作与缓和的气氛也不可能。这样,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很快具有冷战对抗的性质,并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大阵营也就不奇怪了。

美苏冷战对立的标志是:在政治上1947年3月12日的杜鲁门主义的宣布,美苏冷战的正式展开,和1947年9月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召开及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定。在经济上,1947年6月5日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1949年1月经互会的成立。在军事上,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55年5月5日巴黎条约的生效和联邦德国的加入,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国组织的诞生;在德日战败国的处置上,1949年9、10月两个德国的分立,和1951年9月旧金山片面对日和约。在朝鲜问题上,1949年南北朝鲜的对立。

雅尔塔体制从本世纪4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错;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的演变过程。其中1945-1955年是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1969-1985年前后是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则是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1945-1960年代末,美苏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冷战共处。美国处于战略进攻态势,但攻中有守;苏联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但守中有攻。美苏的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地区。因为在政治上,谁控制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美苏两家的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美国的传统市场、主要盟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主,苏联则在东欧有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进军东欧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③。

在亚洲,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首先打破了雅尔塔体制在东方的安排,从而使这一体制出现破绽。在这一期间,苏联东欧集团中的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地位,并为美国提供了机遇;而美国集团中的控制和反控制斗争,也相对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地位,并为苏联提供扩张机会。无论哪一极,它们都随着雅尔塔体制的演变和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发生微妙的而渐进的变化。

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前期美苏缓和中有争夺,后期美苏争夺中有缓和。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就资本主义集团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当然这并不说明美国总体实力的下降。苏联以武装干涉捷克和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宣布,明确地走上了对外称霸的道路,并且在政治、外交、经济、科技、常规军备和核军备、文化等领域,加强了与美国的全面争夺。与此同时,苏联的国内经济则发展缓慢,改革停滞。虽然这一阶段无论是以争夺为主,还是以缓和为主,或者两者兼备;是苏攻美守还是美攻苏守,美苏两极格局仍未发生根本的转折,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着。

雅尔塔体制演变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和协调为中心;冷战共处贯串始终,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美苏间在多处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从未面对面地爆发热战;美苏争夺重点一直在欧洲,不仅在政治上,而且扩及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作为侧翼的亚洲首先被突破④。

三 雅尔塔体制的结束和美苏两极格局的解体

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9年以来,苏联和东欧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历史性变化。欧洲国际事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1.东欧解体,东欧共产党被撵下台,苏联的安全带逐步消失;2.德国完成了有利于联邦德国的统一过程,苏东集团解体;3.欧洲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军事集团和经济集团的对峙宣告结束;经互会,两个平行市场消失,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加快了向苏东集团开放的过程;华约解体,北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在全球范围的严重对峙正在为伙伴和合作关系所取代;苏联被迫退出了苦心经营45年的由雅尔塔体制划定的势力范围和安全带;并且实际上结束了它的超级大国地位;4.1991年苏共解散,苏联自行宣布解体,组成松散了独联体。所有这些,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解体、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和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酝酿中。

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各种力量竞争、相互消长和不平衡发展变化的综合产物。具体来说下列因素都对雅尔塔体制的解体发生作用:1.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加剧,美国独霸的结束,从美国独霸控制西欧、日本演变为美国为主导的美日欧三足鼎立相互协调和争斗,日本已经成为第二世界经济大国并在政治上显示力量,欧洲共同体则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集团势力,统一后的德国成为欧洲地区的超级国家,美国这一极的力量受到了明显的削弱。2.上百个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局面,给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霸权图谋以十分沉重的打击。3.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相继拥有核武器,打破了美苏两家的核垄断和核霸权。4.美苏力量对比自80年代以来发生了有利于美国、不利于苏联的进一步变化:由于里根经济政策的作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的影响,美国交替使用冷战遏制与和平演变战略的得分以及西方大国的协调对苏东政策的成功,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地位。而苏联在一个不短的时期里经济发展缓慢和滞后,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开始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本文在这里着重就苏东集团巨变,作一简要的剖析。

从整个东欧来看,1990年10月3日德国发生了有利于西德的统一,1994年苏军从德国最终撤军;1991年7月1日华约条约国正式签署华约解散议定书;1991年6月经互会第46次会议正式宣告解散,东欧国家竞相要求参加欧共体。这些标志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从一个国家来说,是坚持实行社会主义为主体的经济制度,还是推行全盘西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保持党对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作用,还是处于在野党的地位?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质,还是把党变成一个民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第二国际式的政党?是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国家政权还是各阶级的轮流执政?这些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向资本主义转轨的重要标志。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是东欧国家长期以来不独立自主、依附于苏联并推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济发展缓慢的恶性后果;苏联急剧退出东欧势力范围并急剧改变体制带来的巨大冲击波造成了恶劣影响;长期以来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东欧领导力量失势的情况下得以迅速蔓延,起了推动作用;而西方世界协同强化了和平演变的攻势,经济的压力和新闻媒介的宣传则是其中重要的外部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必须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进行有效的斗争;必须坚定不移地在稳定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之路。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长期的、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就苏联国内的主观来说,大体上有:1.长期以来苏联国内经济存在严重问题,苏联经济建设的高度集中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和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已经阻碍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在美苏争霸中长期以来苏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苏联成了军事上的超级大国和经济上的二等国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斗争中处于劣势;3.苏联自斯大林执政以来国内严重的民族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机;4.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以及在揭露过程中带来的冲击波,激化了苏联多年来对东欧的霸权控制带来的东欧人民强烈的反苏情绪,东欧的历史性巨变对苏联解体同样起了促进作用;5.苏联在经济改革上的严重失误,从拒不改革到冒进转轨,造成严重混乱,进而发生动乱;6.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以来,苏联从极左到右,使得人民群众缺乏足够的识别和抵制能力,使国内某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乘虚而入,以至泛滥成灾。有的论者强调1985年以来戈尔巴乔夫个人葬送了苏联,有的论者强调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使苏联瓦解。这种把苏联解体归于一个人的作为和外部原因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雅尔塔体制的结束,标志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它表明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衰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反映了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暂时的严重挫折,全球范围出现了民族主义新浪潮和右翼势力的抬头。

雅尔塔体制以有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不利于苏东国家而结束,它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因为乞求西方国家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敌对态度和和平演变策略是不可能的;指望西方国家在危机中垮台或在失误中自我削弱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没有什么救世主,不要夸大外来说,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1.在和平共处和竞赛中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摆正经济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位置;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摆正发展和改革、改革和稳定的关系;3.苏联模式导致了两大体系45年较量的失败,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指望靠军事优势和军事讹诈只能得势于一时,终究还是要靠在经济较量中决出胜负;指望靠意识形态的功能并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将导致轻视和放松对发展经济的重视,并对客观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受到意识形态误导负面影响的惩罚。

雅尔塔体制结束后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之中,这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势。和前两次国际关系格局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紧密相联不同,新国际关系格局建立的提出是在和平突变的形势下发生的,因此,不会在短期内形成并界线分明的,它需要有一个站队期,有一个过渡期。

四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雅尔塔体制结束也有数载,人们翘首迎接21世纪也只剩下了不到5年的光景。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既是可贵的机遇又是严重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机遇是:雅尔塔体制解体后,多极格局形成,世界主潮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给我们提供了同步发展的机遇。经济和科技竞争成为重要的斗争形式为我们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具有竞争力,这为振兴中华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了最佳机遇。

然而,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国也面临严重的挑战。毋庸讳言,社会主义的中国实际上被推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的前台,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一极。在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十分尖锐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转轨,并无先例可循。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解决发展和贫富悬殊问题,日益尖锐。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预言:“在今后的数十年中,一个更加现代化、更加强大的中国可能会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取得经济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淡化。”⑤显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西方世界的经济已由萧条和缓慢发展期逐步转入发展期,有关中国复关和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的激烈竞争已见面临挑战的端倪。与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间的激烈竞争也将有增无减。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的竞争力,而在这一领域,1994年前5名的顺序为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地区和德国。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许多事要做。我国多次宣布,要在本世纪末实现人均GNP800美元的“小康”目标。据1994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宣布1994年全年GDP总值是43800亿元RMB,比上年增长11.8%,人均3650元,合432美元。按此计算在12亿人口不变,美元和人民币汇率不变的条件下,以及GDP增长不变的前提下,则1999年12月31日人均755美元。按世界银行1994年报告,1992年中国人均GNP为470美元,人口11.62亿⑥;如果不按人均而按GDP翻一番来计算,则自1995-1999年底,由43800亿增加到87600亿,相当于13亿人口和汇率不变情况下的人均800美元,显然,实际这一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只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创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改革开放,完全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迈向21世纪。

注释:

①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作用,参见拙文《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②参见拙文:《雅尔塔体制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世界历史》1991年第1期。

③参见拙著:《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页。

④参见拙文:《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2期。

⑤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273、295页。

⑥《1994年世纪发展报告》表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标签:;  ;  ;  ;  ;  ;  ;  ;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与雅尔塔制度的兴衰_反法西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