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_教师素质论文

挑战与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_教师素质论文

挑战与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素质论文,结构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这一观点已成为国际共识。在世纪之交,我国顺利召开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一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强调国家兴旺、民族强盛关键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即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因此,从中国跨世纪发展的高度来探讨教师素质的重组,意义十分深远。

挑战:不可回避的现实

一、时代的挑战

教师素质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产生了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这一时代具有明显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征。首先,知识的高速增长、高速传播和迅速转化。当今时代,知识迅速地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全世界每年发表的高科技论文的数量在急剧增长,人类的科学知识每3~5年就增加一倍,可谓知识爆炸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化的最新成就,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扩散,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机遇大大增加。“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只不过是几年前的事,转眼之间E—mail 已进入许多家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微电子领域的成就独领风骚,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生命科学的发展成就目不暇接,遗传学的许多突破,克隆技术的问世,脑科学和生态学的最新成就,预示着生命科学的一个个高峰的来临,这一切将预示着21世纪的人类生活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其次,知识快速普及和学习社会的到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国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西方各国纷纷要求普及教育,学习社会已经到来。克林顿第二次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于1997年2月1日的演讲中提出,让每一个18岁的美国学生必须能走进大专院校,每一个美国人必须能够终生学习。1994~1997年,世界召开了两次终生学习会议,会议强调:终生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人类已强烈地感受到了不学习的危机。因此为生存而终生学习成为时代的呼声。再次,知识和人的素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中起决定作用。信息、材料和能源相提并论作为社会的三大资源,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的主导,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且呈现巨大的迅猛势头,知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智力资本将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时代发展中呈现出的上述特征无疑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素质结构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二、现代教育发展的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传统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他们“知书达理”,衡量学习程度的手段是考试,然而,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手段最后变成了目的,于是被称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实际上就是指单纯按高一级学校选拔的要求,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以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以教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它忽视个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教育浪费。这种教育与时代格格不入,因而必然为素质教育所替代。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进行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坚持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以学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它体现了时代的要求。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指出:未来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关于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学术性通行证,关于在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的职业的通行证及关于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现代教育迫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合理的现代素质结构,以胜任时代赋予的重任。

第二,变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为通识教育。所谓专才教育指强调培养专门性的人才的教育,以满足社会分工、社会分化后对专门人才的需要。通才教育,主张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适应面宽的通用性人才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合理性,但这两者都具有片面强调为专业或职业服务的功利主义倾向。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公益性和培养人的专业素质的功利性相统一的通识教育。

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or liberal education)指面向全体学生所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思想的区别于:前者致力于人力(man power)的形成, 后者注重于全人(man hood)的形成,它反对一味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的需要,过分专业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这一变化符合高度分工、高度分化后又加强各部分之间的高度整合的现代社会的要求,使得只培养某一专门人才而忽视全面发展的学校被社会所淡漠。

第三,变阶段教育为终身教育。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趋加速,传统的从学龄阶段开始的学校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1981年,美国的奥恩斯坦指出:与现代社会日益增加的复杂性和人们相应地需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拥有各种各样利用教育资源的机会相一致,教育将日益成为一项终生的事业。1982年,美国的库伯斯又指出:构建一个更加广泛更加多样的学习网络,把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模式联合起来,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终生学习的需要。因而,教育伴随人的终身已成为必然。从生命之发轫到其终结,不仅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且将占据每个阶段的所有时间。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要求跨世纪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不仅传递给学生不懈求知、自我更新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信念,而且自身首先必须高扬不断求知的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生命的潜能,使一生成为教不自满、学不厌倦、教学互补、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

第四,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传统教育,内容庞杂,知识陈旧,视教师为漏斗,学生为容器,用标准化的、同步化的方法对待学生,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学校和社会隔离。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已被社会所抛弃。现代教育是开放式的,其实质是立足于社会的建设,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由单向性变为双向性,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由一种渠道变为多种渠道。尤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教育思想、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方法的革命性变革,多媒体和信息网络的运用,使教育的空间在扩大,个别教育和远距离教育得到空间发展,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这一变化要求教师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到教师的社会角色定位都应反映时代的特点,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教育对象的挑战

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教育,不同时代也孕育不同的教育对象。现代学生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许多明显特点,而这些特点向教师素质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一,主体性,指学生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要求独立、强调自我的特点。这一代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他们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导,不满足于书本的条条框框,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学习,强调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实现。第二,知识性,传统上总是把学生与无知、幼稚相连,教师总是知识的化身。现代社会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远距离式的电视教育以及其他网络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丰富的知识,反过来考验老师的现象也非罕见,学生的知识面比以前明显开阔,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掌握不同门类的许多知识。怎么教学生成为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重大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第三,社会性,指学生成人化的现象。现代学生从小就和大人生活在一起,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现象十分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他们关心的层面大大开阔,对社会知识的了解欲望也特别强。社会对他们的影响速度和程度也大大超过以往,学校再也不是封闭的角落,学生再也不可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已和社会融为一体。第四,多元性,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使得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社会成员分层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他们在知识、见识、能力、经历、思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社会上出现许多特殊家庭,如离异家庭、特困家庭、富翁家庭等,这些家庭无论在经济、文化、思想、生活、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带有各个家庭的痕迹,这使得原来就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更具复杂性。如何管理他们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更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挑战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师素质结构经历了几次重组,每次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使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更加完善。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教育未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再由于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场所,教育活动渗透或融合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长者即教师,教师主要由父母担任,其素质结构比较简单,素质也比较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生产水平提高,有了剩余产品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等脑力劳动和精神生产。同时,私有制的出现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一定的机构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者。此时,知者就是教师,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水平以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品德等素质。随着工业化制度的建立,教师原有的素质又受到了挑战。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要求劳动者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需要,要求学校分成各级各类的形式,以分门别类地培养专门化的劳动者。这样,导致了普及教育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师数量的要求剧增;另一方面,对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由此,教师从知者中分离出来,使他们和科学研究者及科学发明者相区别,教育成为专门传授知识的一项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职业,教师传授知识的技能被提到最高层面。本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方面,既表现为对教育需求量的增加,教育社会功能的多元化尤其经济功能的强化,又表现为要求教育培养出不仅能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变化更能推进时代发展的人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学生的引路人,社会的建设者。在当代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对低下,教育的职业声望处于中上水平,它的吸引力也比较低,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思想还不巩固。思想道德品质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生活作风远离教师角色;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教师=教学=教科书=辅导考试”这种简单的教育循环论的层次上,素质结构单一,知识陈旧,面窄量少;教育技能也还停留在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的状态,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条件尚欠佳,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素质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所迫。

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重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迎接来自各方的挑战,跨世纪教师必须作出明智的选择:重组素质结构。素质的含义最初是指“事物的主要成分或质量”,“事物本来的性质”。对“人”来讲,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素质指生理、心理学上所说的特指人生来就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的特点和感觉、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它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又称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广义素质指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既是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因此,所谓素质,通常包括三个基本含义:一是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事物的基本性质,三是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内在基本条件。本文中所研究的教师素质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从事教育活动的特殊群体——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素质结构又特指各条件及其组合方式。跨世纪教师的素质结构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之核心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过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道德素质是经过千锤百炼、日积月累形成而长期地、决定地起作用,它是内因。孔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勇,勇者不必有仁”,“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都说明道德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道德不仅在于其对于人类的存在、发展、解放、自由的意义,而且也在于其对个体的存在、发展、解放、自由的意义;道德不仅是精神的提升和享受,同时也应该是人类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内容;道德不是简单用来衡量人的所谓理性和感性的对立,用理性驾驭感性,而是使人的存在及其全部现实活动都作为人而存在。这是道德的实践性特点,它主要不在于内心修养,而在于渗透、贯穿、存在于一切自由意志活动中的价值灵魂性质,就像古希腊哲人多次揭示的关于人如何幸福生活的一种智慧生活方式。不讲道德的人,从长远角度看,不仅不能赚到很大的便宜,相反,有可能连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会被剥夺。

跨世纪教师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多元化,尤其经济功能不断凸现,人们习惯于用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追求利益原则评价个人价值的情况下从事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尚的情操,超出一般人的内在品质,而且要敢于和善于用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和社会上的其他成员。用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保护自己的利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起码包括: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学生,作风正派;经得起名利、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淡泊名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T”型化的知识素质——结构之基础

时代已证明,“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不断发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积累的历史。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正如高尔基所说“知识是进入天堂的阶梯”。现时代的教师就应具有全面的知识素质。时代、学生、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趋向综合化,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呈“T ”型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基础。“T ”字中的“—”表示渊博的知识面,“I”表示扎实的专业知识。首先,拥有宽广的知识面。 学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将进一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不仅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而且除了整个课程系统综合化以外,各单科科目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同时迅速崛起,打破了知识封闭化的小局面,变专才为通才、通识是跨世纪教师的战略使命。其次,具有学术专长,精通专业。时代的发展,使得过去的理论和经验难以解释当前教育领域中所发生的一切,也很难进一步指导今天的实践。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专业中明确主攻方向,并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专长。唯有这样,才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也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讲台上站稳脚跟,在三尺讲台前挥洒自如,左右逢源地剖析教材,吐精华予莘莘学子并使之深深咀嚼。

“T”型化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三大块:一是生活常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反映知识面那些部分;二是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反映知识结构中纵向研究的程度;三是教育、心理学知识,反映教师的职业特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仅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知识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将无法体现基础性的地位。

(三)复合型的能力素质——结构之重要方面

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跨世纪教师起码应具有以下能力:

表达能力。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师职业从来离不开表达,尤其是其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它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作为人师者,没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难完成教育任务。现时代更加要求教师能言善辨,做到语言表达的基本功扎实,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量适中,感情丰富,抑扬顿挫,流利大方,具有演说家的风度,让学生在接受的同时,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

科学研究能力。跨世纪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能写书;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研究者。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科研能力是衡量跨世纪教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教师不仅要解释、组织和管理知识,而且要改编和详细说明课程;不仅要针对每一种环境选择最适当的教法和内容,而且要确定其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围绕这些需要组织教学;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追踪大众媒体信息并培养学生批判性地选择和使用公共信息。教师如果不把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不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也会失去思考和发展的活力;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会更敏感,更有创见。另一方面,以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呼吸新鲜空气,吸收丰富养料,检验发展理论,走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成为某一专业理论的专家,用最新成果指导学生,启发学生。

创造性的教育能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敢于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方面,在理论上,敢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教育形式上,善于开动脑筋,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角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走进课堂,教师应能熟练地操作,拥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驾驭能力。如果不能娴熟地运用多媒体等教育手段去获取知识,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社会交往能力。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走向社会;现代教育已逐渐成为大众化的事业,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师不仅是学校之一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一员;学生也不是以前的那种听话的“小绵羊”,而更象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相“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形成多种社会关系,承担各种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退而回避,必须具有现代社会的交往能力,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掌握时代脉搏,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风采的现代教师。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结构之必要部分

身心素质包括两层的定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的健康下含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的、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由于职业的特点,教师用脑较多,烦心伤神,对身体健康不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因此,教师队伍中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难以胜任此项工作。为了担负历史赋予的责任,教师必须调适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应为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在社会上真正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保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境,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标签:;  ;  ;  ;  

挑战与选择:跨世纪教师素质结构的重组_教师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