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外资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_国际市场论文

中国引进外资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进外资论文,中国市场论文,中国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引进外资会从多方面影响市场经济建设,因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不同,东道国在引进外国资本的同时,会相应地引进不同类型的竞争机制和企业行为,会对中国原有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因而分析中国引进外资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中国引进外资的历史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外资企业与多种市场结构相联系。美国学者海默认为,美国企业拥有的技术与规模等垄断性优势,是美国能够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正是由于跨国公司拥有技术垄断、商标及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垄断优势,使得跨国公司偏离完全竞争,而处于各种形式的不完全竞争状态。尼克博克进一步指出,战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寡占行业少数几家寡头公司进行的,它们的投资大都在同一时期成批发生。中国引进的外资企业(包括港、台)是否一定与寡占市场相联系呢!这要具体分析中国的实际。中国现在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既存在着传统计划经济所依赖的垄断性市场,也存在着各种竞争性市场和其它非完全竞争性市场,而且市场行为还很不规范。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分析外商对华投资,不能照搬西方经济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明:

第一,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进入的企业,易形成寡占。这类企业大多是规模比较大,技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属于全球范围内的大型跨国公司。这类跨国公司能够依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尤其是技术优势进入东道国市场。这样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能够形成两种形式的寡占结构:(1)将在国外已形成的寡占市场结构平移到中国;(2)国外寡占行业的跨国公司同中国少数几个大型企业形成寡占结构。

第二,其技术水平与中国企业相近的跨国公司,易形成垄断竞争结构。这类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仅要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而且还要依靠中国政府提供的诸如税收等政策优惠。企业的垄断优势不仅来自于技术垄断,而且还来自于“外国资本所有权”的垄断。其影响有两方面:(1)使中国垄断竞争性市场竞争加剧;(2)大量“三资”企业涌入垄断竞争性市场,使垄断竞争性市场趋向完全竞争。在中国还存在这样一个略为反常的现象:即使“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略低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只要中国政府提供的优惠能够补偿其低技术水平所导致的高成本,那么,“三资”企业也能凭借“外资”的名义进入中国市场。

一、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市场结构的模式

模型Ⅰ:外资垄断竞争企业对中国垄断竞争企业的影响模式

说明:在众多中小型中国企业基础之上,有若干个中国垄断竞争性企业。现在,由于垄断竞争性企业的进入,使得在原来众多完全竞争性企业基础之上,由m个中方垄断竞争性企业变成了n个中、外垄断竞争性企业。

模型Ⅱ:

说明:模型Ⅱ中绝大部分“三资”企业具有一定垄断优势,使原来的垄断竞争加剧,其中少数几个大企业鹤立鸡群,成为超级垄断企业,在该技术水平上形成寡占局面。

模型Ⅲ

说明:在中国市场上,众多竞争性企业上面,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形成寡头竞争局面。“三资”企业中,许多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其中有少数几家具有绝对垄断优势。模型Ⅲ与模型Ⅱ有一个重要区别:许多外国垄断竞争企业与中国大型寡头竞争的结果,是形成了中外垄断竞争的局面。

模型Ⅳ

说明:在模型Ⅱ的基础上,中方少数寡占企业与外国寡头竞争企业共同形成寡占局面。

二、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市场结构的分析

1.对模型Ⅰ的分析

首先,应当说明对“垄断”的理解。对垄断的理解有以下几种:①是所有权的垄断。所有公有制企业均由国家、政府来控制,国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全国各行业;②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作为垄断的标志。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Ota Sik)认为, 若一家企业的利润率在长期内大大地超过平均利润率,它便是垄断企业。(参见奥塔·锡克:《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经济研究资料》1981年增刊)。本人认为,在全国市场非常广阔,而且潜在的市场更加广阔的情况下,研究国家所有制条件下的垄断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目前,这样的垄断行业只有铁路以及电讯业等才存在。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前提下,用奥塔·锡克关于垄断的定义来分析中国目前的市场结构更具现实意义。

模型Ⅰ可以说是适用范围最大的。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三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技术水平比中国企业高出不多,技术差距不明显,产品档次也不高,而且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类企业数量很大,像纺织品、轻工产品等企业,都可划归于此。

假定中方企业为代表性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Pk=A-[aqk +(n-1)bqk]〔1〕“三资”企业对中国企业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①n在变化。现在n的值(企业的数量)比“三资”企业进入前要大,对于同量的qK(产量),价格水平p比原来的价格要低一些。此时, 具有价格效应。

②“三资”企业凭借自身的垄断力量,或者凭借中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可以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相应地,中国代表性企业的市场份额会减少。

如图:设代表性企业原来的生产量为q[,0],现在为q[,1](q[,1]

③中国的总体收入在变化,对于前面所揭示的情况,如果市场份额是一定的,那么由于价格有下降的趋势(①中所揭示的状况),而且市场份额的一部分被外资企业占去,获取利润,汇回母国。所以,中国总收入有下降的趋势(②中所揭示的状况)。

如果市场份额总量有所扩大,那么中方企业价格的下降、销售量呈减少的损失,可以由外资企业的税收、以及中方员工的收入来部分地给予补偿。

2.模型Ⅱ的分析。在这一模型里,外资寡占企业的技术水平要高出一般的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会处于领先地位。这类企业往往来自于发达国家,与海默、尼克博克所讲的寡占市场、成批跟随性相联系,把跨国公司在其母国的竞争模式平移到了中国。一些电子行业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如摩托罗拉等大公司的行为,会形成这种格局。

模型Ⅱ的寡占企业对中国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影响价格。寡占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体现在价格—数量上。 寡占行业的价格一方面会直接影响下面的垄断竞争行业和完全竞争行业的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它的价格水平的上升和下降幅度也要受下面企业行为的制约。寡占行业的价格—垄断竞争行业的价格—完全竞争行业的价格会相互影响,构筑一个新的价格体系。

2)影响市场份额。一般来讲,市场份额总是有限的, 企业之间必然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竞争。处于寡占市场结构的外企会凭借自己的优势率先瓜分一部分市场份额。其余的市场份额再由垄断竞争性企业瓜分。寡占企业具有的优势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优势;②规模经济;③产品差异。具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能够在同行业中推出质量好、成本低的新产品。其产品档次要高出同行业类似产品若干个星级,能把国内产品的生产,供给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推进一步。

3)影响收入。 寡占市场结构的外资企业对中方收入的影响要比垄断竞争企业复杂一点。在同样的市场份额下,寡占市场结构的产品价格水平会通过产品差异等优势而且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在市场总份额不变,“三资”企业挤占了中方同样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对中国收入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Y=(V'-V)+(tm'-m);

式中,△Y是收入变化;V',V 分别是外资企业中方员工的工资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t是税率;m'和m 分别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利润。

外资寡占企业能够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创造一部分市场份额,其影响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原来中方垄断竞争企业的一部分客户将要转移到外资寡占企业中去,从而降低中方企业的市场份额;第二,外资企业将为中国提供一笔额外的税收、工资收入。第三,寡占结构与出口结构的改变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克鲁格曼在《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指出,寡占结构往往与出口产品的种类相关。寡占结构所导致的出口产品多样性是导致部门内部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3.模型Ⅲ的分析:模型Ⅲ与模型Ⅱ的不同之处主要反映在第②层上。模型Ⅲ的②层原来是中国的少数几家大的寡占企业。现在,由于大批技术水平与之相匹配的“三资”企业的到来,使其寡占地位开始丧失,在这个层次上,众多中外企业形成了垄断竞争局面。在此之上,少数几家外资企业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自行车行业比较接近这个模型。

在此模型中,“三资”企业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处于最上层的“三资”企业将通过寡头竞争来瓜分中国的市场份额,处于中层的中外垄断竞争者将继而瓜分剩余的市场份额。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寡占的“三资”企业率先掠夺走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在剩余的市场份额中,依然有中、外垄断竞争企业共同瓜分,所以,中方企业现在受到了两方面的压力,使中方企业在价格—市场份额上同时受到损失。

4.模型Ⅳ的理论分析。符合这种模型的行业和产品目前来讲还比较少,但今后这个模型的适用范围会越来越大。原因在于:从国外的因素来看,会有更多的寡占企业,其中大部分是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华;从国内的因素来看,国内一些企业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下,会不断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在同行业中会有少数企业脱颖而出,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其它实力而获取较一般垄断竞争企业高得多的利润。

从模型直观来看,中外双方在②③层上基本上是处于对等的水平。这种对等未必是技术水平上的对等,也可能是规模经济上的对等。在现实生活中,汽车行业是接近这个模型的产品和行业之一。

从中外寡占竞争形式来看,在市场份额很大时,库诺解是有意义的;而在市场份额有限时,对于相同产品,斯塔克伯格解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差别产品,市场份额解和奇异需求曲线解是有意义的。

中外寡占企业将首先根据实力分享相应的市场份额。寡占行业一般生产规模都比较大,具备一定的规模收益,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往往能大大地降低成本。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影响中外寡占行业间的价格水平,又对中外垄断竞争性企业产生价格上限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垄断竞争性企业还受到外国垄断性企业的竞争,中方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降,价格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从出口来看,由于寡占市场范围的扩大,中国出口的品种将会增多,而且寡占企业规模比较大,许多企业与机电产业、化工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相联系,能够带动中国的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

三、外资企业对中国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

1.模型Ⅰ'的说明和分析

模型Ⅰ':

“三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对中国企业(主要是国有各大外贸公司及各个进出口公司)的影响与在国内市场上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出口的途径不同。“三资”企业可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产品直接出口。而中国生产企业至今还没有完全获得外贸自主权,产品出口尚需经贸部等各大外贸公司代劳。这样,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主体就发生了变化。国内竞争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同中国的各生产厂家、企业;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体是“三资”企业同外贸公司。

模型Ⅰ'适合于纺织品、轻工等产品。中国历来是纺织品出口的大国,垄断了欧美大部分市场。中国的大型纺织品出口公司可以说是处于寡占地位,大多数处于垄断竞争地位。“三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同中国企业相比,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能具有优势,但在国际市场上则不同。“三资”企业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优势依然健在,在产品销售规模上,优势已在中国外贸公司一边。众多的“三资”企业实际上进入了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市场。中方企业所处的寡占市场结构,更接近于“市场份额”的寡占。

当“三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不会对中方的优势地位构成很大威胁时,讨论库诺解和斯塔克伯格解是很有意义的,而当“三资”企业对中方的优势地位已构成很大威胁时,讨论份额解和奇异需求曲线解是有意义的。

在国际市场上,市场份额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要实现库诺解是比较难的。一般也不会形成准竞争解;中国外贸公司不仅要多创汇,而且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不仅要维持原市场份额,而且还要力争开拓新市场。所以,重视份额解很具有现实意义;在市场份额解中期望保持一定市场份额的是斯塔克伯格解的追随者。中方公司要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任“三资”企业随意变动的话,中方企业将是追随者的地位。

处于模型Ⅰ'最下层的关键问题是市场份额问题。如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出口的数量很大,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往往受到东南亚国家以及港、台等地区的强有力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大量“三资”企业的加盟,等于给中国的出口增加了新的压力。威胁主要来自于:“三资”企业可以依靠低价来夺取中国的部分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上,处于上层的“三资”企业往往利用技术优势、规模经济等来占领市场。而在国际市场上,“三资”企业利用的不仅仅是技术等优势,更多的是依靠低价,准确地讲,是依靠退税后的成本来同中国外贸企业在国内的收购价格(不仅仅有成本的因素)进行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三资”企业依然能利用上述优势率先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这和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所处的地位很不相同。现在,外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从中国出口企业手里抢走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就体现了这一点。

2.模型Ⅱ'的说明和分析。

(模型Ⅱ')

如机械、电子类等产品,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尚无足够能力占据垄断或寡占地位,只能处于垄断竞争地位。大量“三资”企业进入,其结果有两方面:第一是外资大、中型企业同中方各贸易公司进行垄断竞争;第二,众多小型“三资”企业则趋近于完全竞争。

上、下两层的实际效果同前面关于中外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的分析类似,不赘述。

四、“三资”企业对中国国内市场结构与出口市场结构影响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分割的。国内大部分生产企业现在还不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还需要经过中国外经贸部的出口公司。在国内市场上,主要是合资、合作企业同中国企业相互影响,而在国际市场上,则是整个“三资”企业在同中国外贸公司相互竞争。值得指出的是,“三资”企业(其中主要是合资、合作企业)对中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是二次的。一次是在国内市场,一次是在国际市场。原因在于:“三资”企业可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出口不必经过外贸公司。而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则不同: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要由经贸部各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收购。收购的数量和价格受国内市场供给的数量和价格的影响。在此之前,国内市场的供给数量和价格要受“三资”企业的影响。以外销为主的独资企业及部分合资、合作企业对中国的影响是一次,仅在国际市场上同中方竞争。将来中国外贸自主权全部下放到企业以后,使中国的产品能直接面对国际市场,那么,“三资”企业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就只有一次。这里需要给予指出的是:

对于同样产品i,中、 外资在国内市场竞争结构和在国际市场竞争结构未必是一样的。

独资企业大多数是面对国际市场,它的目标是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于合资、合作企业来说,问题则要复杂得多。合资、合作企业在国内市场既有可能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又有可能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外贸公司则有所差别,它的目标既可能是利润(外汇收入)最大化,也可能是尽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于国内与国际市场存在着经营目标上的差异,所以对于同样产品的,中外双方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的两次市场竞争结论不会完全一样。即使国内、国际市场双方经营目标一致,比如说,都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由于“三资”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所处地位不同,同中国企业竞争的行为也不会完全一致。在国内市场上,双方可能形成准竞争解,而在国际市场上却可能形成古诺解或斯塔克伯格解。

研究“三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同对收入、就业等总量的影响来讲,应当是进入了一个更深一层,再深一个层次是对中国企业组织结构、行为的影响。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结构影响的直接结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价格;二是市场份额,间接影响有收入、进出口量等等。中国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开工不足,甚至倒闭。这些问题在最近一段时期体现得比较明显,也比较尖锐,深入地探讨中外双方的竞争模式,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外双方更好地在竞争中发展。

注释:

〔1〕亨德森·匡特著:《中级微观经济理论》第240页。

标签:;  ;  ;  ;  ;  ;  

中国引进外资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