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创新研究_世界政治论文

全球化与创新研究_世界政治论文

研究全球化 争取主动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动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势头趋于明朗。全球化既要打破封闭的、狭隘的民族同一性,又以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为基础,构筑一个新的、包含全部人类的全球统一性。中国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应积极地加强全球化研究,拓宽视野,寻求对策,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有的作用。

1992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了。”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我国必须认真研究,寻求对策,争取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主动权。

一、全球化的历史走向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创了全球化的先河,至此,相互隔绝的人类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分散在各地的人类实现了最终的会合。但是,只是到本世纪,由于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才使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势头趋于明朗。

第一、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在经济领域表现的最为明显,无论是经济体制、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场所都出现了“全球一统”的雏形。尽管民族国家在组织和调控经济方面仍发挥巨大作用,但可以说,人类清扫经济全球化道路是最后障碍,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时代已经为时不远了。当前,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市场经济的全球落成。在今天180多个国家中, 绝大多数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市场化,尽管各国在实行市场经济方面风格迥异且各具特色,但在以市场作为调配资源基础性手段这点上,却是共同的。“市场经济在趋于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变为理性的、现代的、依照价值规律行事的经济人同时,市场经济使各国在交往中使用同样的商业语言,按照一式的规则活动,建立类似的机构制度。”〔1〕其二,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orporations)是指跨越民族国家疆界,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据统计,已有一百多个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超过部分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奉行全球经营战略,追求市场最大化;并实行全球生产网络,跨越国界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竞争,实现竞争多元化、全方位。其三,世界市场的全球发展。世界市场就是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与交换的场所和领域。二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流通速度加快,“各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大得几乎不可思议——为1万亿美元或更多”〔2〕,通过这种资本在国际范围内流动,在生产领域里把世界联成一体。在分工体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包括资本、信息、技术劳务等各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完善而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

第二,政治国际化。国际化与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国际化重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间交往上,全球化则表现为跨国界、跨地区的力量,它强调国际主体的行为和国际规范的作用。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就是超国际化。笔者认为:就当前世界政治现象而言,远未达到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而只能算作全球化的前奏——国际化,从以下几点可看出:

首先,政治行为的国际参与。以政治冲突为例,当前,国内政治冲突已广泛地渗入了国际因素,政治冲突的动因呈现多边化、复杂化的特点;而冲突的影响也远超一国范围,波及邻国;波黑事件和索马里危机则说明,冲突的解决途径也非一国所能左右,受到联合国的干预和大国的插手。其次,国家主权的国际制约。传统国家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但现在已受到挑战,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制约。如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调动资本制约,国际性公约和双边条约的规范作用和“全球性问题”日趋恶化的严峻挑战。最后,国际组织的冲击效应。近年来,国际组织发展迅速,数目急剧增多,并取得了国际法主体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国际政治以国家间政治为全部内容的单一局面,推动着跨国政治的出现与发展,由于其数目庞大、活动范围广泛,已对主权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构成严重威胁。

第三、文化世界化。所谓文化世界化意指民族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接受考验与评价,并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可从以下几处发现端倪:

全球文化间的交融。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科学精神、实证观念、合理性这些西方文化的特有产物,在普及新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过程中得以扩展,成为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为其他文化所吸收。而随着其消费至上、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泛滥,其弊端已昭然若揭,导致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愈趋紧张,西方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把目光外投,寻求与其他文化的沟通与融合,以缓和和解决矛盾。各大文化也凸现开放本质,与其他文化展开交流。

全球民俗的统一。今天由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达、远程通读与旅游业日益发展,促使着一种新颖的普遍的全球化方式悄然盛行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穿着美国牛仔服装、品尝中国菜肴、使用英语交谈、欣赏意大利歌剧的人。

全球意识的形成。全球意识是一种以全球观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代表全人类的利益。人类本是一个整体,源于同一动物,将分散的部分结合起来,是它实现自我的追求。地球本是一个整体,由一个自然规律演化而来,将它割裂成不同的部分是对它的亵渎。全球性危机的挑战和全球空间的缩短使人类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这就是同属地球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同属一个地球,我们应心手相连,共创地球辉煌。

另外,各大法系间的融合和国际性造法运动与区域性法律一统运动也推动全球法律趋同化的进程。

二、全球化的多样性基础

所谓全球化,意指在经济和科技力量推动下,通过商品货物、资本、信息、人员的流动,将以民族国家为中轴的现代世界体系整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化整体的历史过程。全球化就是要打破那种封闭的、狭隘的民族同一性,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为基础,构筑一个新的,包容全部的全球同一性。所以,全球化并不排斥民族多样性,相反它鼓励各民族充分发挥民族内涵。那种认为全球化将取消民族特色、排斥多样化,向齐一的、标准的、单调的全球同一性演化的思想是一种直线型思维方式,它把全球化理解为一个简单的、连续的和直线的过程,而非一个复杂的、非连续的和偶然的历史进程。

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单一化和简单化,而要求多样化和复杂化。

首先,多样性的存在是全球社会形成的动力源泉。伴随着人类交往的加深和联系的紧密,人类社会走过了氏族状态、部落时代和民族国家。如今,由民族国家并立向“全球社会”演化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无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自愿还是勉强,都将毫不留情地被卷入这股潮流中。正如从部落向国家演变的道路上充满血与火一样,全球化的过程必将充斥更多的暴力与冲突、矛盾和斗争,其过程的曲折性、漫长性、反复性远非其他所比。“全球化过程带来的不仅仅是愉快欢乐,而且带来许多烦恼痛苦,因为它不但带来融合和和谐,还会带来摩擦与冲突,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血与火的斗争,是生与死的抉择。”〔3〕因此,保证“全球性参予”显得至关重要, 而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和发挥各民族特色。在过去的五百年中,西方人靠征服将其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世界各地,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遭到被征服民族的强烈抵制和反抗,使全球化进程显得尤为缓慢、激烈。今天,在生活方式全球化趋向中,仍伴随着一种固有文化的反倾向,人类越把自己看作居住在同一星球上的居民,就越是需要在这个家庭或群体中维系自身个性,威尔士语言的复兴和魁北克人抵制英语运动就是明证。过程的痛苦性和脆弱性决定了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抵制和反抗都可能将进程打乱,甚至发生“断裂”。因此维护多样性基础尤为重要。再者,正是全球各民族的丰富个性之间的交融、斗争、演变、重组推动人类社会向全球社会演化。

其次,多样性的存在是全球社会发展的必然道路。全球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注意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端,开始调整政策,转换体制,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转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却仍在为实现现代化付出艰辛的努力;而少数非洲国家几乎可以说仍处于野蛮社会状态之中,游离于现代国家之外,如卢旺达发生的残酷种族屠杀就是明显例证。这一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各国在向全球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将采取不同的方法,走不同的道路。虽说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即各国都将融入一个统一的“全球社会”中去,但过程上的差别必将在最终结果上留下不同的痕迹,使各民族国家在全球社会中各具特色,拥有自身的特点,只要这些特色不与全球性利益或全人类利益相抵触,就会被全球社会所容纳。演进成一体的全球社会内部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一致,各区域、各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衡,其中,仍有着好与坏的差别、先进与落后的对立,正是这些矛盾对立双方的不断冲突、不断转换,推动着全球社会向更高级、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这就决定了未来全球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多样化道路。

第三,多样性的存在可展现全球社会丰富多彩的风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意指世界的必然来自于民族的,而民族的并不必然是世界的。人类社会本是丰富多彩的,而“全球社会”则应更加绚烂多姿,其来源就是各民族的多样性。自从几百万年前出现人类以来,总体说是一种分的趋势,各民族为了生存的需要,在各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发明创造、学术成果、人生理想甚至日常爱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得以长期延续,必然有其合理因素和存在价值。虽说最近人类已开始由分走向合,但若在合的过程中简单地摒弃各民族的特色。而使“全球划一”,则将使原本应具有丰富内涵的全球社会丧失活力、失去魅力、趋于单调。学者K ·鲁宾在论及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时指出:在全球文化同质化趋势之外,也存在着对差异性、民族本土性的执著和兴趣。全球化不是取代了本土性,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即本土性在全球化的逻辑内运行〔4〕。现今世界,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伊斯兰文化、 印度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大洋洲岛屿文化、黑非洲文化七种文化并存,并各具特点。未来的“全球文化”必将博采各家文化之所长、摒却各家文化之所短,兼容西方文化的科学理念、实证精神、东方文化的寻求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契合精神等各大文化合理内核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三、在积极参与中争取主动

全球化发展几乎已成定局,但如何向全球社会演进却无一固定模式以供借鉴。既然全球化需要以民族多样性为基础,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特色。那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这一历史浪潮中采取的态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积极还是消极,显得至关重要。它将不仅决定全球化进程的快慢,还将决定该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若应之以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则有可能被别人“化”掉,而丧失民族特色甚至民族独立性,延缓全球化的进程。理想的结局应是既顺利地融入到一体化社会中,又在这一全球社会中保持住独立性并充分展现本民族的特色。

如今,面对着范围更广、强度更大的全球性时代的到来,中国将何去何从?是主动的加入这一进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根中流砥柱;还是被动地被裹胁到这一浪潮中,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所谓“中国之福肯定是世界之福,中国之祸肯定是世界之祸,”〔5〕全球化更需要中国这样的主导角色。首先, 中国的积极参与会减轻全球化进程中的阵痛。正如前已提及的那样,全球化并不是一个高奏牧歌的和平进程,而是充斥着血与火、汗与泪的矛盾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幅员辽阔的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西方人曾惊恐地称这为“黄祸”。现在,他们仍把它当作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的两大文明之一(见亨延顿《文明的冲突》)。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对象,被迫卷入了全球化进程中,其间所经历的巨痛与惨烈,令人不堪回首;矛盾与冲突,令人难以置信;抵制与反抗,令人不敢想象,被李鸿章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当然全球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绵延最长而又幅射最广的文化,如果中国不能促使全球由混乱走向有序的话,它就必然会延缓甚至会促退这个进程。其次,中国的积极参与将丰富全球化的内涵。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不能没有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人又以勤劳、勇敢、善良闻世,中华文化更以“天人合一”而与西方文化“天人相分”相对。但若我们在全球化浪潮面前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避世的态度,就有被别人“化”掉的危险,就会有丧失我们民族特色的可能,同样也就会使全球化趋于单调化,从而丧失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主动地位。我想,国人自当不愿见到一个历史上曾经拥有辉煌灿烂文明的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变成一个跟在别人后面唯令是从的现象;世人也自当不愿见到数十亿人象“一盘散沙”一样涌入全球社会的局面。最后,中国的积极参与能确保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人类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建立一个至善、至美而又统一的社会。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都曾做过思想上或行动上的尝试。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后世设计了一个完美的社会形态,并将之确立为人类最高理想。今天,面临着人类由分到合的趋势,如何把握住方向,使之向有利于全人类方面发展,成为非常艰巨的任务。尽管在过去几百年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全球化不等于西化,这已为人所皆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推行的工业发展模式和效益至上、消费至上、技术至上的价值观念体系,已不为各国所重视,寻求一个适合本民族发展的模式成为各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国是硕果仅存的唯一社会主义大国,在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之时,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创建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若中国以消极姿态面对全球化的话,则会使全球化迷失方向,最终导向西化或资本主义化。

要积极投身全球化进程中去,争取21世纪主动权,当前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其一,开展研究。全球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对全球化研究起步较晚,从九十年代初才开始。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李慎之先生最先注意到这一动向,先后撰写数篇文章,呼吁开展全球化研究。紧随其后一大批青年学者也发现问题的存在,开始涉猎这一领域,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来说,研究的还是相当不够。当前,应加大研究力度,设置相应的机构,建立相关的学科,对全球化展开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研究。探讨全球化的本质、概念和动力机制;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突发因素对进程的影响;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两难抉择;并对民族国家格局如何衍变,最终纳入全球社会而作出科学而又准确的预测。

其二,寻求对策。在深入广泛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立足于国际格局不断向全球一体演化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寻求改善我国国内环境、塑造中国国际新形象的政策,并给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准确定位。为使中国能够顺利地走向世界,世界又能和平地接纳中国做好准备。

其三,拓宽视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那么,有关全球化的理论认识就应该成为我们观察、思考和解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也就是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视野应从原先的国家层面拓展到全球层面。

注释:

〔1〕《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王逸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页。

〔2〕《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利与弊》、《参考消息》1995年12 月23日,第四版。

〔3〕〔5〕《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李慎之.《美国研究》1994年第4期。

〔4〕《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岳长龄.《战略与管理》1995 年第5期。

标签:;  ;  ;  ;  ;  ;  ;  

全球化与创新研究_世界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