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探索与可喜的成就--中国当代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述评(1978/1995)_科学论文

有益的探索与可喜的成就--中国当代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述评(1978/1995)_科学论文

有益的探索可喜的成果——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1978~1995)》,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喜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有益论文,报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华东师大信息学系范并思先生的新著《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1978~1995)》(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以下简称《报刊文献分析》),是一部系统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与变革进程的专著,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科学计量学著作。窃以为,《报刊文献分析》至少在以下两方面是值得大加称道和推崇的。

1独辟蹊径,运用科学计量分析的方法揭示和诠释了1978~1995年18年间中国社会科学在现代国际社会科学发展和中国社会变革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轨迹。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和进步,社会科学界已经有过许多的评述,研究成果蔚然成林,其理论深度和价值有口皆碑。但是,它们差不多都是思辨性的,“重议论,重文章的文采,重发掘先圣先贤经典中的‘微言大义’,而轻视调查与论证方法,轻视理论的社会效益”(第3页)的现象较为常见。这种定性思辨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可信度不强,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国外学者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开始尝试运用计量分析的方式剖析社会科学交流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些研究项目及成果十分清晰地解释了社会科学的变革历程。范先生既借鉴了国外社会科学交流研究的成功经验,又充分吸收了近年来我国进行的此类研究规模小,局限于少数几个小学科或个别部门,或“虽有一定调查面,但问卷回收率太低,结论可信度很低”(第15页)的教训。认为只有通过相当规模的有一定时间跨度的调研,获取可信的数据之后,“才有可能对社会科学交流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并通过此类研究揭示中国社会科学发生的变革”(第15页)。他以社会科学学和科学计量学原理为理论依据,以计算机和数理统计方法为基本工具,以国内大型机读社会科学报刊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来源,辅之以对其他信息源的手工统计以及国际联机检索,在收集、加工、整理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以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通过统计分析有关报刊文献的多种数据及变化,对社会科学交流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分析,进而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科学及其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等9个主要一级学科在1978~1995年间的发展与变革进程,得出了许多崭新的结论。例如,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总量从1978年的12200余篇猛增至1995年的近11万篇,虽然其中有少数几年的增长率为负数,但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而世界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增长最快的1950~1970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3.35%,发达国家略低于这一数字,发展中国家高于这一数字,可见两者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虽然不能将社会科学报刊文献量的增长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划等号”,但文献量这个表现科学“产出”指标能从统计意义上说明问题。“没有社会科学理论繁荣,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文献的高速增长;而社会科学文献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也只能是由于社会科学理论繁荣的产物,“那些年间”中国社会科学是以一种世界现代社会科学史上罕见的速度高速增长”(第20页)。从一级学科的报刊文献增长数量来看,1978~1995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内部各一级学科全面高速发展的18年”(第23页)。1995年与1978年相比,在10个最初即正常收录文献的学科中,经济学文献增长了25倍多,语言学文献增长了17倍多,教育学文献增长了14倍多,增幅最小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艺术类(只含研究性文献)也增长了近4倍。1978年没有正常收录文献的宗教研究、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6个学科要精确计算其增幅有难度,但都不会小于社会科学平均增幅,“这批学科在数据库中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第23页)。书中的统计数据还表明,各一级学科文献量的排序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5名为例,1978年依次是文学(只含研究性文献)、经济学、政治学、艺术和教育学,1995年依次是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学。1995年的经济学文献量已占当年社会科学文献总量的31.58%,国外这一比例为20%左右,这说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学科的研究明显升温,社会科学的内部结构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尽管与国外现代社会科学相比仍有不足,但其“学科结构已经很接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学科结构了”(第27页)。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学在社会科学界的地位远高于国际社会科学界,与同期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相辅而行,相得益彰。按作者统计发文量也表明,经济学吸引了一大批最优秀、最勤奋的理论家,其高产作者的人数及发文量等指标都远远领先于其它一级学科,这是“前沿学科的另一特征”(第37页)。《报刊文献分析》运用大量的篇幅与笔墨,通过对一系列统计数据的分析,分门别类地清晰描述了9个主要一级学科的发展状况、内部结构变化与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等,进而探讨了各个具体学科发展的典型性。并不只是满足于了解社会科学的概况和掌握其普遍规律。作者把通论与专论结合起来,把总结整体的普遍性和探索个体的特殊性沟通起来,使其相互发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而使该著作及结论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

2勇于创新,大大拓宽了科学计量学的应用范围,向中国社会科学界充分展示了科学计量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和诱人魅力。

萌芽于本世纪初,成型于60年代的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是一门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各类文献的各种计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文献交流的规律,进而揭示相关学科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学术界主导性的观点是它与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和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三者之间十分相似,难以区分且可不区分,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几十年来,经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研究与推广,科学计量学正在走向成熟。由于这门学科及方法具有致力于追求定量化的结论、高度的概括性以及与其它研究方法的良好亲和力等特点,它已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并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研究之中。在我国,近年来也发表了大量论著,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还设立了相应的专门课程。1992年颁发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正式将科学计量学作为三级学科列于二级学科的科学学之下。然而,我们在科学计量学研究及应用中还存在较多欠缺。比如说,研究的重点偏向于学科理论原理的探讨,应用性研究显得不足;在已取得的一些应用性研究成果中,主要又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之内;有关社会科学的计量分析基本上局限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于社会科学的其它一级学科的计量分析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去计量分析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的状况了。其结果是许多人乃至有相当知识素养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门学科,或只知其名不知其所以然,科学计量学对于社会、经济和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之某些应用性研究论著大量堆砌数据,内容晦涩等毛病,愿读且能读懂者稀少,更使得科学计量学曲高和寡。

《报刊文献分析》一书较好地克服了上面的种种问题。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将科学计量学原理应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及其主要一级学科、学者及报刊的状况,大大拓宽了科学计量学的应用范围。更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时充分考虑了一般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阅读目的。譬如,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科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在运用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等科学计量学基本定律分析、描述各个一级学科报刊文献的作者分布、报刊的分布与排序等问题时,只简明扼要介绍相关公式与作用,接着就如实地解释其应用情况及结果;书中在大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和推断性统计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上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十分透彻又不过于专业化。可以说,《报刊文献分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普及性和应用性的科学计量学专著,也是一次推动科学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向中国社会科学界渗透、普及和应用的较成功的尝试。

该书是在有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作者固然拥有大量丰富的文献数据和第一手统计资料,但要将这些数据、资料加工整理出来,并进而梳理升华为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变革进程,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学识的积累,更需要有刻苦钻研、潜心向学的敬业精神。正因为其困难远远大于其便利条件,所以也许认识到科学计量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者不乏其人,但真正厕身其间,取得成果的人目前还不是多数。

《报刊文献分析》也存在不足。在分析主要一级学科的状况时,没有统计分析艺术类文献,按文献量排名,1978年这类文献排名第4名,占当年文献总量的13.66%;1995年排名第8名,占当年文献总量的4.73%。而书中选择统计分析的社会学和图书情报档案学两个学科的文献,1978年没有单独列类;1995年的排名分别是第10位和第9位,占当年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是2.13%和2.92%,这样做是否恰当值得讨论。另外,书中个别数据及相应的分析也有差误。瑕不掩玉,所有这些丝毫不能掩盖该书的学术价值。

标签:;  ;  ;  ;  ;  ;  ;  

有益的探索与可喜的成就--中国当代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述评(1978/1995)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