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警示标识的运用闵维论文_闵维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医学影像科 湖南长沙 410003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警示标识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患者156例,按照入院救治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应用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应用组在常规护理的方法上运用警示标识,对比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和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以及家属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评分为89.96±1.35(良好),患者家属评分为87.11±2.13(良好),总分88.01±1.62(良好)明显低于应用组患者评分为94.96±1.35(优秀),患者家属评分为96.23±2.17(优秀),总分95.77±1.61(优秀),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7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7%(7/78),明显高于应用组发生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6%(2/7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运用护理警示标识,能提高患者的安全系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警示标识;运用

护理警示标志是使用文字和图像,让患者或患者家属就诊或治疗过程中,通过警示标志一目了然的知道可能发生的危险或要注意的事项等[1]。护理警示标志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明确以及科学实用等特点,在制作的过程中颜色鲜艳、文字清晰、图案醒目,要以切合实际和正确合理的使用为基本前提,警示宣传教育和履行警示为重要目的[2]。医院急诊科室是主要救治危重病人的部门,人流量较大、抢救护理工作繁琐和繁重,而急诊科室是医院意外事件的高发场所,针对急诊科室的现状,我科室制定与护理有关的警示标识,在护理安全中广泛应用,为降低不可预知的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护理安全管理的措施等。本次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将警示标识应用于护理风险的管理中,整理材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患者156例,按照入院救治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应用组,每组78例患者;对照组男患42例(53.84%,42/78),女性患者36例(46.15%,36/78);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3.3±2.1)岁;应用组男患者38例(48.71%,38/78),女性患者40例(51.28%,40/78);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4. 8±1.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应用组在常规护理的方法上运用警示标识,警示标识使用一次性不干胶材质,内容选择颜色鲜艳醒目、简单、扼要为主要原则的标准图像和语句,

应用具体的应用方法如下:

1.2.1护理单元以及医院设施应用警示标识

(1)在急诊护理单元如:分诊台、询问台等各种类别的工作间设置警示标识;(2)在抢救室、观察室、输液室等其他各个病区设置标识;(3)在进入急救科的显眼位置设置标识,表明各个病区的位置;(4)各个病区内的床号标识设置在醒目的位置,床尾架应表明“升”或“降”,床头处应有一个患者的病例夹,病例夹上的号码于床号必须一致;(5)在绿色通道上用显眼的颜色和字体,设置“绿色通道”警示标识,确保危重病人送往急救室的畅通和及时;(6)病房照明开关处,每个开关的作用应设置警示标识如:照明、消毒等,防止患者及家属误开错误的开关,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7)对各个病区或病房进行消毒时,应在门外设置“正在消毒工作,严禁进入”警示标识;(8)对消毒完毕的病房应设置“消毒完毕”警示标识,未消毒的病房应设置“未消毒”警示标识,方便患者以及家属指导该病房消毒的状态,也会提醒护理人员工作完成的情况;(8)对病区的卫生间应设置“小心地滑”警示标识,防止清洁人员对卫生间进行清洁中,地面未干地面湿滑,患者及家属进入时滑倒或跌伤的状况发生;(9)在开水间中,热水器出水的龙头上应设置“热”、“小心烫伤”、“冷”等警示标识,防止患者不知道那个是热水那个是凉水,误开热水龙头而烫伤;(10)在部分有台阶的区域,应在地面和台阶前侧,设置“小心台阶”的警示标识,防止患者及家属不注意脚下,绊倒摔伤。

1.2.2医疗器械警示标识[3]

(1)对每种医疗器械设置标识,表明该器械归哪个科室,以及设备的编号等;(2)对于一些常用急救的医疗器械(呼吸机、吸痰器、除颤器、心电监护仪)等,应设置“性能良好”、“正在修理”等标识,并标有负责人等字样;(3)对于氧气瓶,要设置“满”、“空”、“防火”、“防热”、“轻拿轻放”等警示标识,防止救治时误用氧气瓶为空,耽误患者的救治时间以及威胁患者生命的安全的情况发生;在留观室中心供氧的吸引装置上应设置“氧气”、“吸引”的警示标识,有利于医护人员在紧急的情况下便于区分。

1.2.3无菌用品的警示标识

(1)虽然无菌的用品上已标明“已消毒”的标识,按照消毒的日期摆放整齐,根据使用时的习惯,贮放柜明显位置应设有“先外后用”警示标识;(2)使用过未消毒的物品,应放在专门的贮放柜,明显的位置应设有“待消毒”警示标识。

1.2.4药品的警示标识

(1)不同的药品种类,放置不同的贮放柜,贮放柜上要标注药物的名称,药物警示标注的名称和药物名称必须相符;(2)急救车上的药物要标注使用的期限,急救口服的药物处要设置“急救口服药物”的标识,方便急救人员紧急情况下寻找并使用;(3)0.9%氯化钠要与10%氯化钾分开放置,并且药物上应设置明显的药物名称标识,因为两种针剂药物在外观上看近似,但药理却完全不同,避免因管理不当急救医护人员错拿错用,会导致严重的后果。10%氯化钾放置的位置上应设置“严禁注射”警示标识[4]。

1.2.5护理服务警示标识

(1)住院治疗的患者,统一发放手腕带,手腕带中必须设有警示标识,标识上必须要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房间号、床号、患病的种类以及药物过敏史等;(2)根据患者病情的程度发放不同颜色的手腕带,红色:表示该患者病情严重,需要急救,患者随时要致命的危险;黄色:表示该患者虽然需要急救,但此时患者的生命体征暂时平稳和暂时无生命危险,但是需要尽快进行处理和救治;绿色:表示该患者病情平稳,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1.2.6检验标本警示标识

(1)采样护士采样完毕后,在送检的盛器上应设置标识内容是患者的姓名、房间号、床号等重要的信息;(2)对于危重患者的送检标本上,明显位置设有“加急”字样的红色印章,并口头告知,尽快对其检测,为患者尽量多的争取抢救时间;(3)患者在进行过敏药物实验:如若出现阳性反应时,要在患者的病例本本上的处方和药物使用处明显的位置,刻有红色“阳性”的印章注明;如若出现阴性时,刻有蓝色“阴性”印章在患者的病例上注明。

1.2.7患者警示标识

因为急诊科会收治各类的患者如:醉酒的患者,未清醒前应在患者的床头设置此患者危险警示标志,但不能用文字表现,只有所有医护人员能看懂的图案表示,避免发生影响医患关系的事件发生并提醒其他的患者和家属随时留意该患者的状态。

1.2.8提示性常用标识[5]

(1)在洗手池墙上设置“六步洗手”图片,提示所有医护人员,从自我做起预防疾病的意识;(2)在输液室墙上设置“禁止随意调速”警示标志;(3)在诊疗病区墙上设置“请勿大声喧哗”警示标识;(4)在治疗台前设置“三查七对”警示标识;(5)在输液台上设置“三查八对”警示标识;(6)在护士站设置“今天某某某值班”标牌。

1.3应用效果判定标准

(1)对应用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2)在管理中护理警示标识应用后,给两组所有的患者和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总分的平均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尚可;70分以下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以及家属护理的满意度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以及家属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评分为89.96±1.35(良好),患者家属评分为87.11±2.13(良好),总分88.01±1.62(良好)明显低于应用组患者评分为94.96±1.35(优秀),患者家属评分为96.23±2.17(优秀),总分95.77±1.61(优秀),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对照组发生7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7%(7/78),明显高于应用组发生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6%(2/7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也是一种预防性护理,增加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急诊科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并且易出现突发状况,而发生护理危险因素很多,若做不好护理风险的管理,很容易引起医患纠纷。因此,所有医护人员要充分掌握护理中出现的危险因素,并及时对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管理,才能降低发生风险因素的几率。对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警示标识的运用可以提醒医护人员增加其护理的职责、警示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风险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次风险管理中运用护理警示标识结果显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以及家属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评分为89.96±1.35(良好),患者家属评分为87.11±2.13(良好),总分88.01±1.62(良好)明显低于应用组患者评分为94.96±1.35(优秀),患者家属评分为96.23±2.17(优秀),总分95.77±1.61(优秀),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7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7%(7/78),明显高于应用组发生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6%(2/7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运用护理警示标识,能提高患者的安全系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元美.护理警示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6,20(9):2518—2519.

[2]苏冰梅,谭富海,梁芬. 护理警示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2,12(3):96-98.

[3]郑云华.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6-37.

[4]孔福仙,何松明.基层医院护理部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62-363.

[5]龚放华.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67-68.

论文作者:闵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  ;  ;  ;  ;  ;  ;  ;  

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警示标识的运用闵维论文_闵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